
【作者简介】唐光中,网名一江春水。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民协专家库成员、,汉中市作协、音协、评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民协第一届副主席,汉台区政协第十一届常委。出版多部散文集,主编或责编10多部文化书刊和大型典籍。



乡愁、梦语、视角遭遇的痛楚和情感错位的嗟叹
——郭秋梅组诗《黄金峡行记》赏析
赏析:唐光中
朗诵:枫波
音乐选编后记创作:枫波
“九十里黄金峡的蓝天九十里的蓝”,这是一片怎样绿水青山辽阔壮丽的神奇地域!“雄关要塞、千堆雪浪”的黄金峡,是山水的图腾、秦岭的乐章、千万年故事传说的大自然杰作。于是从古到今,多少文人雅士、迁客骚人,为之留下了熠熠生辉的美文藻句。以大气磅礴、长虹贯日的如椽之笔描述黄金峡者比比皆是,然而郭秋梅,一位根系黄金峡的青春诗人,却以一种女性的、属于自己的饱蘸松烟之笔,描绘了一幅黄金峡的山水、人文、历史与现实的风景扶摇的别样丹青。
很显然,诗人对黄金峡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这是缘于对黄金峡的生命依赖和黄金峡的渐渐远去。于是,诗人作为生长于斯的黄金峡女子,就像大秦岭放飞的骨肉精灵,以深挚的乡恋情结寻揽着黄金峡的形影姿色和今昔故事,如同在黄金峡的湍湍水流中捡拾七彩的珠玉,同时又深情感伤着与黄金峡风雨守望中的悲欢离合。因此,这篇组诗的叙述主调也许可以归纳为:乡愁、梦语、视觉遭遇的痛楚和情感错位的嗟叹。当然,这也造就了这组诗的复杂、变奏、交响的丰瞻的情韵和感官刺激。
从组诗的主调的脉络审视,《黄金峡行记》组诗虽由十个篇章亦即十首短诗组成,每一首诗有各显不同的标题和视角落点,却又完全可以视之为一首计有200多行数千字的抒情长诗。这里选评五首。可以看出在这组诗中,诗人以灵动镜头的清晰转换串接了相同滤色下的完整情愫,以洋洋洒洒的话语和倾吐不尽的感情表现了一腔乡愁、黄金峡梦幻般的影像、视角遭遇的痛楚和情感错位的嗟叹。因此,这首诗的色彩是斑斓的,感触是复杂的、韵调是忧伤的,画面是沉峻的。这首诗的精神和价值取向具有多层次的叠加,至少是颇为明显的二元定格。诗人在二元设置的行吟驿站徘徊踟蹰,面对历史与现实、沧海与桑田、守望与变故,强烈表达了对于母土乡恋千千情结的一帘幽梦一声叹息。全诗的线谱如同连接秦岭与诗人之身的一根带血的脐带,跳动着命运不息的节拍。
乡愁,便是贯穿于全诗的经脉。何谓乡愁?应该指对故乡的原生情结,且看郭秋梅是如何诉说乡愁的——
小街的瓦砾和石线
在无尽的光阴里举起曾经的烟火人间
圆木顶起的吊脚楼
还在人们的想像里颤悠
纤夫妻子那多情的目光
一直追随流水里的号子声眺望
越过岁月矮墙
浮升一段时光记忆
锅滩小街
记录了汉水航运记录了农耕扶桑
从一个丰润繁华的年代
到地处一隅的孤独
直至最后的消亡……
(《记忆锅滩小街》)
身后遗落千重山水
打捞昔日繁华
船只往来 纤号声声 (《黄金峡,就此别过》)
这些句子,充满了历历在目、跃然纸上的画面感,给人以水墨画轴一样的视觉冲击和美感诱惑。更重要的是,诗人以这种真实而又虚幻的画面,寄托了深深的乡恋和乡情,以及内心深处的娇情和自恃,尽管这些真实的画面只是诗人“越过岁月的矮墙”“从时光记忆”中打捞出的想象性描述和梦语。那么,何谓乡愁?在诗人笔下,乡愁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支古老而恒久的歌谣。在这里,乡愁不是偶然的念想空泛的感叹,更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而是故乡山水风物的心灵归途和精神还魂。这样的乡愁情结才是真真切切的,刻骨铭心的,感人至深的。这应是郭秋梅表述乡愁这一公共话题的高妙和独到之处。
诗人表现的对乡愁的疼痛感受犹如多情女子的心中涟漪,漫漶于全诗。这种对“以往岁月”的缅怀甚至是“从骨髓里挤出痛楚”。这“汉水航运”的“农耕扶桑”,这故乡母亲往日的青春、爱情和纯美,终将在现代文明的演进中“从一个平阔繁华的年代/到地处一隅的孤独,直到最后消亡”。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又是多么必要的“记住乡愁”的现实的呼唤和警示,这或许已是我们“眼眸”中无可回避的“积雪”——
把锅滩曾在盛唐有过的故事打结
从一个丰润繁华的年代
到地处一隅的孤独
直至最后的消亡……
而昼夜思想的锅滩小街
将永远沉睡在湖水日渐高起的乡愁里
(《记忆锅滩小街》)
九月菊花开满山坡
高峡新湖淹没所有凄美传说
斩龙石将永远成为一段纷争的水下江湖
(《大瓦滩斩龙石的传说》)
也许……
没有比截流更痛楚的断肢
母亲的乳汁随秦岭的另一条脉管
汩汩流淌在浩瀚的群山里
你远行的脚步孤独
远嫁的背影苍凉
(《站在黄金峡送水枢纽大坝上》)
昔日的激流险滩 波澜壮阔
千年古道和万年传说
都将在日渐丰盈的湖面睡去
(《黄金峡,就此别过》)
从以上的乡愁叙述中,我们可以挑出一些这样的关键性词语:打结、封存、断肢、水下江湖、远行、背影、睡去、最后的消亡,等等。这些看似普通的词语置放于特定的语境和叙述结构的机制之中,便产生了词语的重量和凸显的符号引力。

郭秋梅组诗的另一个叙述特点是大量运用了客观物象生态属性置换的手法,亦即拟人化的修辞格,从而给山水景物赋予了血肉生命,例如锅滩小街的“孤独”、莲花石的“扶摇直上”、黄金峡“潸潸的眼眸”、截流的“断肢”、“绿头巾”“远行的脚步”“远嫁的背影”、古道和传说的“睡去”等等。这些无生命的景物的生命给予,便有了生动的内涵和生存的呼唤,便有了我们特别的怜爱和痛感。其实,在这里,诗人并非仅陷于感情和感受的缠绕,更站在了形而上的高处,派生出对大自然的透視和哲思。诗人或许在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所有存在都具有各自的生态活力和生命本质,人与万物共生互存,千载相依,对大自然原生态的漠视也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的误判,大自然及其养育的万物包括人间烟火的村落,是足令我们敬畏的神祗般的生命图谱。
诗人面对黄金峡的蹉跎命运,既有对“引汉济渭”水利工程的赞美,又有对传统农耕秩序的庇护——
面对即将消失的旧峡
面对即将诞生的新湖
我流出爱而不舍的泪水
(《黄金峡,就此别过》)
于是,面对黄金峡,面对脱变的故乡,作者双重的爱与痛,使其感情承受产生了无法躲避的错位。这种错位是一种必然的遭遇,是一种情感的真实,当然也是诗歌的真实,而绝非通常所见的一些诗歌单调的惋叹或呕歌。
因此,郭秋梅《黄金峡行记》就有了独特的审美定位和思想魅力。
作为汉中本土的青年女诗人郭秋梅以及郭秋梅的诗,透露出的大体景象是,不像轻风弱柳,也非黄钟大吕。它绰约、挺拔、活脱、艳丽,诗行如故乡的泉涧明朗地流淌,诗意如故乡的山花热烈地绽放。这大概就是其人其诗的基本风格。
2022.6.23

编后记
——枫波
朗诵:枫波
音乐选编后记创作:枫波
汉江河是中国十大河流之一,亦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汉族、汉朝、汉语、汉字、汉文化皆源于汉水,《水经注》有“江淮河汉”的美誉,汉水虽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但她却比长江、黄河早生了一亿多年。
在汉江上游有一条美丽的大峡谷,水流湍急,两岸青山对峙,风光旖旎,被称为汉江第一峡,它就是著名的黄金峡。黄金峡是汉江河上最险的一段,九十里长。目前引汉济渭工程快完成了,它即将与长江三峡一样,消失在人们眼中。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于不同的季节去了九十里黄金峡几十次采风,以她对陕西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工程的透视,以及她对黄金峡的深厚情感,创作出了《黄金峡行记》系列诗作,带着我们跟随她的笔触,行走在数千年汉江河上黄金峡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