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修族谱
陶泽雄
我第一次接触族谱,是读中学的时候,在伯父家看到了一部陶氏族谱。我没有想到世界上竟然会有这一种书,把一代一代的人按照姓氏辈分排行记录在册,再现着人类繁衍的历史;我没有想到,我们陶氏的始祖竟然是皇帝。总之感到很新奇,很有意思。
“文化大革命”初期,大破“四旧”,我听说一部部族谱作为“四旧”付之一炬。在“以阶级斗争”的年代里,只讲阶级关系、阶级亲,而不讲宗族关系、宗族亲。族谱自然要落到那一劫难中去。
近些年来,随着阅历、经历的增长,对中国的姓氏、族谱的认识在逐渐加深。特别是当我读到400多年前西班牙人门多萨写的《中华大帝国史》的时候,无疑开启了我从另一层面上来看待中国姓氏问题的大门。
门多萨是站在国门外来描写中国的,他惊叹中国社会是世界的一个奇迹:在世界都处于分裂混乱的荒漠之中的时候,唯独中国,是慢慢荒漠之中的一块辽阔的绿洲,她统一而强大,历史非常悠久,幅员非常辽阔。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大国以后,经历各个朝代,虽有改朝换代的动乱,但又重新统一,统一始终是中国的主导。他的疆域始终是那样的辽阔,她的文明始终独树一帜,朝朝代代,相承相传。而在中国以外的世界,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版图辽阔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但其寿命之短,犹如黑夜中的闪电,稍纵即逝。公元732年,阿拉伯人在圣战的旗帜下东征西讨,建立了穆斯林倭马亚王朝,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因其依靠武装扩张,建立了一个军事行政联合体,历经百年后,就四分五裂,再也没有统一过。公元800年建立渣里曼大帝国,帝国的寿命与渣里大帝的寿命一样,43年后解体了,而中世纪的欧洲,则碎裂为几百个、上千个公国、伯国和城邦。也再没有统一过。
中国长期的“大统一”作为一个历史奇迹,引起中外历史学家的关注。历史学家花了大量的笔墨来破解这个谜,答案是纷呈的:地缘环境所决定-----地缘说;像魔方般的方块字-----文字、文化说;儒家学说的功能-----理论、道德说;郡县、科举制度的建立-----政治管理说······
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是这个谜的部分答案,除此之外,我想中国人的宗族的维系,与国家维系的思想体系、组织体系一脉相承,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按照一般的逻辑,宗族、氏族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主要组织纽带时,很容易对以地域为对象的国家构成障碍;但是,在中国却成了一个例外,国家强大的组织和宗族的内部组织,经儒家的仁义忠孝等思想的规范,存在于一个统一体里面,在很大程度上也维护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强大和统一。所以孙中山先生说:“《族谱》记述的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大团结,扩大到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特有的良好传统观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也是科学的。中国的姓氏实际上是国家之根系,它根系连,追根溯源,大多是炎黄的子孙,中国人的血管中大多流淌着炎黄的血。历史上少数民族改汉族姓的不用说,即使是没有改姓的一些少数民族,由于几千年的民族融合、通婚,他们在血液中也带有了炎黄的基因。常言道,同姓同宗的500年前是一家,不同姓不同宗的5000年前是一家。为什么中国人之间的关系血浓于水,因为中国人大部分都是血亲啊!他们之间的认同感、亲和性、一家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相比的。中国长期“大统一”与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人崇尚祖宗,膜拜祖宗是几千年的传统,这是一张无形网;中国人修纂族谱,记载先人,这是一张有形图。这张网,这幅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潜在的作用。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因为它在某些方面处置不当会出现一点负面的影响,而把它一棍子打死,我们要剔除其封建性糟粕,更要吸收其利国利民的精华。
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主席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春风日晒,字迹或会模糊,但好家却会如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小家”紧系“大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建设” 。
族谱是“家庭” 、“家教”、“家风” 建设的教科书 !
陶泽雄,男,汉族,1986年6月出生,贵州威宁人,毕业于马来西亚世纪大学,管理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