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闻“烤芋”声
出了怡康花园小区大门,虽然天色已暗,一眼望去,二环北路南西阁头集贸市场仍是人如潮涌。从街北头至南铁路天桥北端,被白天不敢出摊的小商贩们摆满了。在昏暗的街灯下,仍不失一种繁荣和喧嚣。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端坐在最外面的街口边上,身边停放着一辆破旧的脚踏三轮,车上座着同样破旧的铁烤炉。老人全身上下一色黑衣着装,像英雄般地守在车炉旁,在特具地方色彩“烤红芋”摊位的映衬下,犹如一幅单色的风情画。
屈指算来快三十年了。

三十年前,我在古城小沛工作。节俭的日常生活中,家乡风味小吃“烤红芋”的香甜可口和勤劳和蔼的卖芋人深深地留在我岁月的记忆里。离开沛县到市里生活了那么多年,然而,记忆中“烤红芋”的魅力仍磁铁般的吸引着我。
我对老人说:“多少钱一斤呀?给我来两大块吧。”老人赤手从炉膛里掏出两块放到秤盘里,用地道的丰沛县话回答:“两块五。”
哦,曾经几毛钱一斤的“烤红芋”,今天也随上市价了。当年“价廉物美”的“烤红芋”和朴实憨厚的农民兄弟一样,对我来说已是旧风景了。
这就是时代。
老人无语地把称好的红芋装进塑料袋交给我,顺手接过递去的十元钱票。夜色下老人显得很兴奋。
“咳,好多年啦,在沛县城里工作,许多往事都已淡忘,只有那冬夜里加班写材料,又冷又饿时,跑到街上买块“烤红芋”充饥驱寒的情景还记得十分清晰。”我没说完,老人就打断我的话问:“老弟当年哪个单位,在什么地方?”我连忙回答:“现在的老城中心华佗医院东边鑫达园小区,也就是过去的老县委、政府大院。”
老人听了很高兴,声音提高了许多:“那个地方我熟悉,过去经常在它周围卖“烤红芋”。我从小到老就爱吃这东西,虽说不上有啥特别的,可眼下在徐州府里也没瞅出有啥好吃的,依我看呐,只有吃块“烤红芋”,还算是个稀罕物了。”
我在街口耐心地等着人。
许久,老人自言自语道:“我烤红芋的手艺已有四十多年了,不是自我夸口,眼下在整个沛县也没有可比的。”
是呀!老人如在沛县,一定会好得很。在外多年,凭着对家乡的用心、用情,也不会“英雄”失去本色。可这毕竟不是沛县,老人身处比县城更繁荣富裕的城市,却倍感飘零的清冷。老爷子一生厮守古城中的眷舍,晚年被动地来到市级城市,对儿女来说老人是在谋生,而对自己他更多是在谋心啊!

街头路灯陆续地关闭,我依然静伴着两块余热尚存的“烤红芋”。
在街口,他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的是一帮地道的古沛人。街道上的人渐渐稀少,老人还在。从他的表情我能想象的出,老爷子不是觉得徐州城的人多多,而是失落于知乡村特产,品“烤红芋”美味的人太少,所以才显得那么冷清。
夜灯慢慢地暗下来。
夜灯下,老人依然坚守着烤透的半炉“烤红芋”,而过路的人则像观看一处鲜活的“行为雕塑”。
猛然间听到一声吆喝:“卖烤红芋了。”我的心里顿感十分亲切,继而又生出一种莫名的酸楚来,感伤于这浓厚的乡音孤单地飘荡在异乡的夜空中……

【作者简介】
陈庆礼,笔名:小溪,男,1959年9月7日出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杂文学会会员。先后在《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扬子江诗刊》《诗刊》《词刊》《雨花》《神州》《神州文学》等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等百余万字。出版《说长道短》《乡愁似酒》《文心同行》《夕阳晚唱》等文学专集多部。作品【二罐大爷】获中国散文学会年会一等奖。

【主播简介】
张林,1969年出生,江苏省沛县融媒体中心一级播音员,沛县朗诵协会副会长,上海金口才朗诵演讲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口才考级”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