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纸艺术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利用各种薄片材料,通过雕、镂、刻、剪等技法在金箔、皮革、树叶等材料上剪刻纹样制成工艺品。
东汉年间,纸被发明出来后,这种易于裁剪的材料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新选择,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达到鼎盛时期。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中国剪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非常庆幸在李振华老师那里与剪纸传人郭艳美女、泥塑大师徐炳炎先生以及民协主席萧鹏雁美女结缘,应肖主席的邀请才有了我和剪纸传人郭艳美女的二度相约再见的情分。
已是黄昏偏晚的时间,她一身国画粉色牡丹民族风长裙与我一身水墨丹青荷花相遇时,我们彼此内心的相互欣赏,不用言语已在服装纹饰里交流。

房间的雅致,衬托出一位艺术家的清幽与宁静。工作桌上的“一路青莲”还未完工,正在制作中,3~6米的幅宽剪纸巨作与我过年采购的“一路连升”不谋而合。
她自己独立设计,文字谐音表达当下为官廉洁的真实写照。“莲”寓意“廉”,房间里的每一幅剪纸小挂画都精致美妙,透着艺术的心性,她谦卑的内心总认为:“她身边的人都很优秀,她常常担心、胆怯放不开某些牵绊”。我告诉她:“年轻才是明天的主角,她的舞台比我们大的多,我以她为荣为耀”。她的未来不可估量!

郭艳出生在七六年,从小跟着奶奶和外婆长大,奶奶经常带上她去给别人祝寿剪纸“寿”、结婚剪纸“福字”还有白事的一路平安剪纸挂,以至于二年级的时候她就会自己缝衣服,成为父母三个孩子中最省心的一个。

在外婆和母亲的双重引导、宠爱下,一个给外界的多彩剪纸世界,一个给书本上的剪纸故事,让儿童的她在自由的天地快乐的呼吸新鲜空气,饱蘸美术、绘画和剪纸知识的墨汁,迅速成长为剪纸艺术的小达人。为剪纸艺术来源于生活和实践的基本功做了最好的铺垫。

1996年开始,跟随剪纸艺术家田雅丽老师进行专业学习,从一次偶然参加社交媒体王改宁老师的剪纸活动开始到2016年6月参加铜川妇女手工艺术技能大赛,荣获“铜川市妇女手工艺能手”称号,2018年10月参加童装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剪纸大赛作品《花溪谷》荣获优秀奖。

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砺,钻研她的作品,保留了传统剪纸的元素符号,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粗犷幽默的风格。2016年到2021年,郭艳经常参加全国省市等各种文创展演活动,她的剪纸作品集剪纸手艺,受到国内外与会人员的高度赞美。2021年被评为市级非遗剪纸传人。

六年来,郭艳一直坚持宜君剪纸的传承和宣传工作,积极参与省市区有关剪纸艺术的展览。每逢重大节日,热衷于剪纸艺术的公益宣传,她走到街头巷尾进入学校馆室,让更多的人零距离感受剪纸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了解剪纸艺术独具风情的传统风俗,文化内涵,为传承弘扬剪纸艺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今她的两个女儿的作品,也遗传了她的画画技艺,真像她遗传了父母的艺术基因一样,她们一脉相承下来。
最让人羡慕的是郭艳与母亲在一起时,不是做画、剪纸艺术交流,就是唱歌跳舞闲暇消遣,其乐融融,让我感知她的幸运与甜蜜。

郭艳就像一只快乐的小燕子,不仅剪出自己美丽的剪影,同时也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技术传承下来,把生活的多种美在一双巧手之中,用剪纸艺术来表达。所剪之处要么神采飞扬,要么懵懂可爱,要么活灵活现,要么呼之欲出……
郭艳的剪纸手艺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剪纸作品,而是工艺品,她用一把小小的剪刀让剪纸缱绻妩媚,婀娜多姿,仙气飘飘,就像仙女从天而降散落的花瓣,让你无穷思爱。

楚丰华
2022.6.23
9:15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