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弟子眼中的孔子
【原文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这一章是借颜回对孔子道德修养、思想学问的赞叹对前十章内容的小结。“喟”,读kuì,通常的注解是“叹息”,但我以为,解释成“从肺腑发出的声音”似乎更确切。“喟然叹”就是“发自肺腑的赞叹”的意思,可以翻译成“由衷地赞叹”;“弥”,是更加,越发的意思,“钻”即钻研。“坚”是深厚,不可穷尽的意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就是说,抬头仰望,越望越感到孔子的道德那么高尚,形象那么高大;对于孔子的学问,越钻研越觉得深厚,不可穷尽。
“瞻”即“视”、“ 看”的意思。“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许多资料的翻译是: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却又像在后面。这样的翻译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好像有“隐身术”,飘渺不定,来去无形,不可捉摸一样,这是不确切的。这两句话其实是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进一步阐释,意思是说,孔子的学问尽管深厚,但却并非是游离于现实之外而深不可测,而是与现实人生息息相关,就在我们身边——这便是孔子仁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孔子的道德观点及其哲学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主导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取向而占据主流、正统地位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现实主义精神。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讲的是孔子的教学艺术。我们说孔子是古代思想启蒙教育的先驱,是伟大的教育家,享有“万世师表”的美誉,其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乃至他的领导艺术,时至今日依然受到推崇。这几句话就是讲孔子高超的教学艺术及其所产生的强大魅力。
“循循”即“步步深入”的意思。“循循然”即深入浅出,将深奥、复杂的道理采取层层深入的办法,一步一步讲授的意思。“善诱人”即善于引导、劝导别人的意思。“博我以文”就是用文史典籍丰富我的知识,增长见识,使我的知识逐步渊博起来;这时候又用礼的规范要求来约束我的言行举止。为什么要“约我以礼”呢?因为,知识渊博了,懂得的道理多了,思想就自然会活跃起来,这时候就需要用礼来规范、约束行为,避免因为懂得的道理多、思想活跃而是行为走向极端。也就是说,孔子极力培养的是有知识、有思想、有追求、有原则的人,而不是见多识广但却缺乏中心的“愤青”,因此,跟着孔子学道,会使人产生想停止学习都不能停止的强大动力,一辈子跟定他,即“欲罢不能。”——这就是孔子高超的教学艺术和领导艺术所产生的魅力!难怪在春秋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孔子不仅能够培养出三千社会精英遍布社会各个阶层,而且能够带领出一个特殊的“师徒团队”,成为一只不可小量的政治力量,活跃于春秋社会,影响中国数千年政治历史文化而不衰!

下面,颜回接着谈自己的感受。“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卓尔”即高大、超群的样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努力用我所有的才能和力量跟着老师学,但老师的道德、学问就像一座十分高大宏伟的丰碑一样,竖立在面前,难以逾越。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有些资料的解释是:“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是:“虽然跟着他的道路走,跟着他的精神那么做,但茫无头绪,不晓得怎么走,简直一点苗头都没有”。我以为,都不确切,甚至是错误的!这两句话是顺着上一句“欲罢不能”而来,意思是说,他虽然努力地向老师学习,追随老师,想要使自己的道德学问接近老师,但却没有办法达到,只能跟在老师后面。反衬出孔子崇高和伟大。
所以,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颜渊由衷地感叹道:“(对于老师的道德和学问境界),我抬头仰望,越望越感到那么高尚,那么伟大;越钻研越觉得深厚,不可穷尽。时刻感觉到老师给我们所讲授的人生道理,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努力用我所有的才能和力量跟着老师学,但老师的道德、学问就像一座十分高大宏伟的丰碑一样,竖立在面前,难以逾越。我虽然努力地向老师学习,但想要使自己的道德学问接近老师,却没有办法达到,只能跟在老师后面,终生追随老师。

【作者简介】:史永峰,笔名冷梦良。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协会员丶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