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沈树立,1985年从事新闻工作,历任扶余县(市、区)广播电视局编辑、记者;松原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总编室主任、文艺专题部主任、新闻綜合频率总监;松原市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綜合广播总监;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松原记者站主任记者。有近200篇新闻、文艺、文学、广播剧作品荣获中国广播奖、中国广播文艺奖、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奖、吉林新闻奖、吉林广播奖、吉林广播文艺奖、吉林广播剧奖、查干湖文学奖、哈达山文艺奖、查干湖文艺奖、黑土文学奖。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散文学会会员。著有各类作品20余部,已出版作品13部。现为松原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专家组成员。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

从事广播剧创作的那天起(第二集)
作者:沈树立 播讲:徐丽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为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也不例外,生活同样也是广播剧创作的源泉。在一次新闻采访活动中,了解到宁江区伯都乡永清村农民创办夕阳红老年剧团的事儿,第一感觉是这件事儿很新鲜。那么能不能据此创作一部广播剧呢?有了这一想法以后,自己又先后几次深入到伯都乡永清村采风,搜集创作素材。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琢磨,终于确定了创作一部反映富起来的农民朋友为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创办老年小剧团的单本广播剧的创作思路。后来将该剧名定为《乡村新事》。
《乡村新事》不只突出表现在主题新,在该剧的运作过程中也充满着创新。首先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加之些许的艺术虚构,使其成为有机的整体。其次是剧中主要人物由生活中的真人扮演,而一反过去剧中人物由播音员或主持人扮演。剧中人物的生活化在某种程度上为剧作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事实证明该剧的创新思路是对的。
《乡村新事》录制完成后,先后在松原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多次,引起了一定反响,并获得了吉林省广播剧奖二等奖。该奖也是松原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剧创作史的第一个二等奖。此剧的成功不仅证明了松原人民广播电台已经具备了制作广播剧的能力,还具有生产制作优秀广播剧的能力。

在创作广播剧的过程中,虽然不乏收获的快乐,但也充满着耕耘的酸甜苦辣。而最为苦闷的不是写不出作品,而是写不出好作品,写不出最能反映社会变革,又为广大听众所关注的作品。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就曾发生过一件与其相关的刻骨铭心的事儿。
那是一个难忘的夏天,自己为完成一部广播剧的创作任务,决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于是,来到了老姨家。老姨家在郊区的一个小村。看到我这个外甥骑着摩托车匆匆而至,老姨热情地迎了出来。听我述说了此行的目的后,老姨二话没说便下厨房包起了饺子。而这正是做外甥的我所不过意的,为了找个清净的地方创作而给姨添麻烦,实在是违背初衷的。
那天上午,自己坐在姨家的地桌前,尽管稿纸撕去了一张又一张,可是广播剧还是没有一个雏形。而如果中午之前再拿不出剧本来,那么这次展示松原广播剧制作水平的机会可能就会失去了。对此自己是绝对不甘心的。也许正是这种不甘心吧,终于逼迫自己在二三个小时内创作出了单本广播剧《迟到的沟通》剧本的大半部分。常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创作过程的顺畅,那天的饺子也吃的特别的香。
午饭后,顾不得休息,又将剧本的结尾部分最后杀青。望着在沙发上午睡的老姨,自己不忍叫醒她,悄悄地将摩托车推出院外,才发动起来,这样做为的是不惊动老姨。我想老姨不会因为外甥偷偷摸摸的走而怪罪的,因为外甥又创作了一部广播剧呢,那种喜悦真是什么都无可比拟的。(未完待续)


主播简介:
徐丽,前郭县作家协会会员,松原市《朗读者》读书会创办人,《心象学》学科领域好声音诵读第一人。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总通讯员。现任《北恒之声》文化平台主编、《若曦文萃》栏目主编。《幽兰飘香》等多家有声艺术平台在线作家、诗人、主播。2020年获得《幽兰飘香》有声艺术平台特殊贡献奖。同年获得《北大荒读书耕会》文学创作优秀奖。2021年,两部徐丽文集《生命中那些流淌的故事》《林海雪原往事》(106篇文章,记录林海雪原往事的作品文集)捐赠给海林图书馆。多种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作品被编入国家级、全国百强报纸、省级、市级报刊、书刊——《民族文学》《河南科技报》《河南经济报》《松原日报》《青年文学家》《文学百花苑》《渤海风》《文学讲坛》《松花江》《萧乡文学》等。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包括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