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节”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外来节日。当天的各类文化媒体,也纷纷推出“父亲节”的应景文章,让我心生吁叹。我关注过的几个文学公号中,那天推送的文章有汪曾祺的《父亲鼓捣半天,就为让孩子高兴一晚上》《作为一个父亲,保持一点童心》,还有《沈从文、胡适、杨绛、莫言、贾平凹等名家笔下的父亲》《朱自清龙应台 杨振宁 毕淑敏等名家笔下的父爱》《刘醒龙:抱着父亲回故乡》《舒婷:很是惭愧,父亲》等等,有点端盆倾洒之势。
这些题目,一眼瞟下来,我就没了点开阅读的兴趣,默默退出订阅号。我不想把时间花在那些文章上,这是我的本能反应。
以上那些文章,每年会有很多次看到它们在各家文学网上平台出现,包括那些有相当影响力的核心文学期刊的网上平台。就是再好的菜,天天端出来吃,也成了难以下咽的土疙瘩吧。年年月月、反反复复转发那几摞文章,真是一种病。
特别是有些专靠转发名家名人文章来博取流量、作为平台生存之本的公号,它选取文章的范围只限定在那一小众名家名人中间,换来换去都是那些熟得发紫的名字,不厌其烦。同一篇文章,在同一个公号,一年之中竟可以推出很多次。上个月刚看到某公号发了一篇《某某某》,这个月看到它又推出这篇《某某某》,还有比这更糟践读者的事情吗?这些公号,就像是专叮那些名人的牛虻。这样的转发文章,和节日时随便从网上挑一条别人编发过的内容群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有什么区别?没有一点温度与诚意。
当然,为了完成每天都得推送文章的任务,转发别人早已编审过的文章,就省了编审之辛苦与责任,可以坐等流量收益。我看到的,只是那些编辑的懒惰、功利,和阅读的浅薄。更严重的,是对整个文学发展的短视与贻害。
可以看出,那些编辑——包括核心文学期刊的编辑,平时就没花时间去广泛阅读民间草根作者的文章。其实民间写手们每天发出的无数文章中,还是会产生一些好文章的,甚至不乏接地气的优秀作品。他们是文学天地中自然孕育而生的、朝气蓬勃的新生命,新力量,没有端一点文学大腕、大老爷们的架子。那些编辑,既然他们以编发作品为天然使命,为什么不去走进它们、阅读它们呢?为什么不能从它们中间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来转发呢?而要老是喜欢钻进那些散发着霉朽味的旧纸堆里,或者老熟人圈子里去找文章转发,喜欢吃那些剩饭生菜——或者说他们自己是不吃的,却要强喂给别人吃,以为别人都是没见过多大世面的文学乡巴佬,会喜欢那些剩饭生菜。
我从来就不认为名家名人的文章作品,就一定比民间的草根作家们写得更好。名家名人的最好的作品,往往都是在他们还是草根的时候写出来的,一旦成名成家了就慢慢退废了。只是名家名人或那些有背景关系的作家,他们往往有更多的宣发手段,让他们的作品在社会上广为传播而已。
只要看看自从网络阅读产生以后,这些年来那些重要文学期刊上经常发的是哪些人的作品,那些作品读来究竟怎么样,就知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作品根本不能与他们所占踞的重要版页相匹配。那些作品好在哪里呢?有多少人认真读过呢?我因此经常怀疑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不是非常差劲,不能读懂那些文学作品。那些期刊、平台,宁愿长篇累页地发表那些为成名作家和文坛关系户吹牛拍马的口水文章,也不发表草根们辛辛苦苦煎熬出来的佳作。这些草根作品只好转移到底层公号、平台上发表。
只要你不戴着有色眼镜,你就知道草根作家们的许多优秀文章作品,读来同样会让人掩卷而思,或废书而叹,无愧于文学的本质功能,不逊于那些成名作家或文坛前辈。莫言老师有次听完别人朗读一篇有人打着他的名号发表的诗歌,由衷感叹道“(这首诗)要是我写的该有多好!”莫言的感受是多么真实。
说实话,现在的那些重要文学期刊,大都像是在他们的官僚体制和文学熟人小圈子内自娱自乐,老百姓有的是阅读娱乐的资源。文学界已经存在着两个截然分明的世界,彼此互不通融,壁立森严。
现在文坛的问题,一方面在于其内在的利益垄断,不论是转发旧文章,还是发表新文章。看看《平凡的世界》当初的命运就知道了,最后路遥如果不是通过熟人托熟人的方式辗转得以在《花城》上付刊,这本深受人民喜欢的名著就有可能和大多数草根们的作品的命运一样了。大编辑们有使命有责任打破一切限制与偏见,不能让草根作家们的优秀作品只在文学小号上昙花一现,然后湮没无闻。大编辑们应该如“文学之慈父”一样,平等地对待每一篇来稿,而不会偏向作者的背景、身份及以前的成绩。
另一方面,盲目崇拜名家名人的文章的,不仅是编辑,读者也是这样,他们只要看到有名家名人的名字,就可能点进去看个好奇,这种名人效应是普通草根作家比不了的。读者的浅陋与编辑的短视相辅相成。阅读者也要对文坛的痼疾承担责任。
幸好,不是所有文学平台的编辑都是这样懒惰,功利,短视。我看到还是有很多文学平台的编辑老师不忘初心,每天把合格、优秀的作品,及时推送到无数普通读者的面前。编辑就应当是读普通作者文章最多、最了解读者心声与理想的人。多希望现在的文学编辑们,能真正做到像鲁迅先生讲的那样“俯首甘为孺子牛”,像龚自珍讲的那样“不拘一格降人才(选作品)”,而不只为趋名附势,为已经成名成功者锦上添花。
作者简介:傅安平,1974年生,湖北黄冈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