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 泪 焦 桐 成 雨
——回忆奋战在兰考的日子
作者:余敦山
一场春雨,万木争荣。金城公园前路两旁的百株泡桐,花开如云,秀色醉人。每当泡桐花开时节,我的思绪就会回到五十六年前,回到我在部队当兵时,奋战兰考的四十八个日日夜夜,想起焦裕禄。

1966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天中午,我去通讯连送电报稿,营区的广播正在播放这篇文章。焦裕禄的事迹太感人了,我不由自主地站在了广播下,边听边流泪。十几天后,我们团接到上级命令,全团开赴兰考县,帮助兰考人民改天换地!

2月 24日,我们到了兰考。26日下午,根据焦裕禄同志的遗愿和兰考人民的要求,将焦书记的灵柩从郑州迁回兰考,安葬在城北一座光秃秃的沙丘上。当时,别人都去参加葬礼了,只留下我值班。我站在一个土堆上,用望远镜远眺了焦书记葬礼的全过程。这一刻,小小的兰考县城,绝对是万人空巷,连同外面赶来的老百姓,送葬队伍竟达十万之众!百姓们自发地披麻戴孝,分立街道两旁。当灵车驶出兰考车站时,人们扑上去哭喊着他们的“焦书记”,长跪叩头,许多人冲到街心阻拦灵车,哭声撕肝裂肺,令天地动容。从车站到墓地,仅仅只有三华里,而灵车却走了两个半小时,因为长跪不起的人太多了。到达沙丘墓地,有十几个农民跳进墓坑,请求不要埋葬它们的好书记。经县里的干部们劝说“让焦书记入土为安吧”,才把他们劝了上来,安放了灵柩。

葬礼一个多月后,就是清明节了,没有人组织,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来扫墓。当时交通不便,人们多数都是步行几里、几十里路赶来的。他们有的背着馍馍,有的拉着架子车,大家扶老携幼,来祭扫他们的“恩人”。这是第一个清明节,来扫墓的人数也达十万之多,陵墓周围哭声不绝于耳。什么叫“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就是注脚。一个在兰考仅仅工作了四百七十五天的县委书记,死后竟被父老乡亲如此追捧,天下有几人?“百姓谁不爱好官”?

我参观过焦书记的遗物展,只有一张很破旧的办公桌,还有茶缸、旧热水瓶。最令人震撼的是一把破了一个大洞的旧藤椅,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主人生前时常肝疼,为止疼,就用右手顶住肝部,右肘顶在椅子上,楞是把藤椅顶破了一个大洞!看了这把椅子,谁能不流泪?正如兰考的百姓所说:“焦书记是为俺兰考人民累死的呀!”

在兰考,我们部队的任务是堵风口,用泥巴封住沙丘。在麦地边挖一米五高,一米七、八宽的深沟,纵横交错,以降低地下水位,使盐碱不能上升。然后,在沟两边的土堤上栽种泡桐树吸收盐碱。这是焦裕禄生前的法宝,行之有效,他亲手栽的泡桐后来被兰考百姓称为“焦桐”。战士们跳进结冰的水里挖泥巴封沙丘,寒冷刺骨也无人退缩。挖沟的官兵更辛苦,挖的越深,越难将土扔上沟边,但大家都在拼命干。九连九班长一天挖了24方土,他说“不拼命对不起焦书记”。

清明节后,完成了挖沟、栽树的任务,我们团悄悄离开兰考回到了原营地。在兰考,官兵们泪洒大地,汗流热土,献出了一段青春。回来后,经武汉军区派人检查,有九十多名官兵肋骨断了一根以上,但他们说:“焦裕禄为人民累死了,我们这点算什么!”
在焦裕禄安葬一个月后,我曾来到他的陵墓前留下了一张照片。当年的条件不行,照片灰暗,但我一直保存至今。
五十六年过去了,泡桐花又开了,千万只小喇叭在低头轻语:“魂飞万里盼归来,此山此水此地情”……见景思人,我泪眼模糊。
兰考啊!我终身难忘的地方!


焦裕禄同志的宿舍,为了工作方便他长期住在办公地点。







兰州吟唱阳光诗与歌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