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温露天电影


下午我们小区群里发通知,“丹南社区为活跃居民生活,趁晚上乘凉之际,今明两晚八点在江南广场放映电影,希望所有居民都去观看”看了此消息,还有一些小激动。
想想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在⼈们看电影都是坐在舒适的电影院⾥,花上⼏⼗元钱,享受⼀下视觉的震撼,或闲坐在家⾥的沙发上,打开电影频道,看⼀些电影院⾥演过的激情⼤⽚,领略⼀下不花钱坐在家⾥看电影的闲悠。现代⼈把看⼀场电影,当成吃⼀碗⾯的事,随情随意,每天每时,只要有⼼情,看个通宵都可以。可越是容易,越觉得淡⽽⽆味,于是便常常想起童年时看电影的场景,那热情,那场⾯,⾄今不忘。

⼩时候,最可盼的⼀件事就是看电影了,那时候十里八村就一个放映队,各村都演下来⾄少要⼀个多⽉,就是说,我们⼀年都看不上⼗次电影,但这少之⼜少的看电影次数,⾜以让我们童幼的⼼充盈满⾜和欣悦,每次演电影都让我们欢呼雀跃的像过年⼀样。我记得最远一次看电影,我是跟着
几个婶子姑姑去将静泉山下边那个村子,电影名字叫“地道战”,那时的我就十一二岁,感觉电影里的人物咋那么厉害,就一个小小的地道,能把鬼子打的屁滚尿流,看完电影回到家也不觉得累。其实那时的“十号信箱”隔三差五演电影,我们附近这些村子的人,都会去看。有时候大门进不去,我就跟着那些大姐姐们翻院墙,有时候会把腿刺破皮,有时候会摔伤,但为了看场电影,那都不是事。

每每遇到我们村上放电影,孩⼦们就像过节⼀样,奔⾛相告,有的听到消息后还有跑到⼤队部验证真伪。有⼀次,五岁的⼩妹也拥挤在兴奋的孩⼦中,被碰破了额头,晚上看电影时,享受老妈⼀直抱在怀⾥的待遇。每次演电影,⼤⼈们也特别关注,早早准备晚饭,⼀般饭菜要⽐平时好⼀些,还要为孩⼦们准备⼀些⽠⼦、爆米花之类的美⾷。天还没⿊的时候,我们盛满喜悦和渴盼的⼼就已飞出家门,早早来到放映电影的地⽅,有时带上板凳,为⾃⼰和家⼈选⼀个好位⼦。也有先来的⼤⼈们,⼀般都是扶着年迈的⽼⼈,后⾯的孩⼦为⽼⼈送来有靠背的椅⼦。⼈们等待着天上的⼩星快些升起,那个静谧的夜快些来临。

村⾥演电影的秩序⾮常好,没有⼈特别组织,都是⼀种⾃觉的⾏为。前⾯是孩⼦席地⽽坐,有的带着棉垫,有的抱些柴草,有的就坐在地上;中间是坐凳⼦的,⼤多是⼥⼈和抱⼩孩的;后⾯站着的多数是⾝强⼒壮的男⼈和邻村好热闹的。当⼏根绳⼦拉起两根碗⼝粗的⽵杠,再把宽展的银幕拉起时,全场沸腾了,孩⼦们⼿舞⾜蹈,⼤⼈们有说有笑。当远处的发电机轰轰作响,当银幕上有⼀束美丽的光点亮众⼈的眼晴,孩⼦们举起⼿臂,让舞动的⼿指在银幕上留下宽⼤的影像。此时的夜空,星星是静谧的,偶尔有流星划过,为硕⼤的露天放映场增添了神秘和美丽,⼈们舒⼼地笑着,笑脸花⼀样盛开着。

电影开演了,⼈们安静下来,千百双眼睛都朝着那个硕⼤的幕布。⼀般演主⽚之前要加演《新闻简报》,有时⼤队书记还要借机讲⼏个⽣产⽅⾯的问题。那时的电影⼤多是⿊⽩⽚,印象最深的就是《地道战》、《地雷战》之类的战⽃⽚,那时⼀部电影要看好⼏遍,本村看完了,还要去邻村看,⼤部分台词都能背下来,尤其是《红灯记》、《智取威虎⼭》等样板戏,男⼥⽼少,都会唱出⼏段、说出⼏句。那时⼈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就是电影,抱孩⼦的少妇,窗下晒太阳的⽼⼈,⽕炕上纳鞋底的⼤婶,⽥间地头的农⼈,⼀不留神,电影⾥的经典台词就会溜出嘴边,引出⼀些深层次的探讨和模仿。
露天电影,现在已经悄然⾛出我们⽣活的视野,但当时却在农村盛⾏多年,并深受农村⼈欢迎和喜爱,它给偏僻的乡村带去精神⾷粮,让⼈们开阔视野、获得快乐,让我们这些没有⾛出村⼝的孩⼦,了解了外⾯的世界,它像⼀缕春风把清新播洒给农村,它⼜像润⾬清露滋润着农村⼈⼲渴的⼼⽥,它让我们童年的⼼学会了飞翔。

时⾄今⽇,五⼗多年了,每每想起童年看电影的场景,都会充满喜悦和温情。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今晚重温小时候的感觉,再来一场露天电影!

作者简介
李晓梅,陕西商洛人,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于多种杂志报刊和微刊。文学观:读书写作是我抚慰心灵的一种方式,也是与这个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

写于2022年6月23日下午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