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与家的情怀
——说说七〇九的风土人情
作者:柳 森

在我们莱芜说起山东人民印刷厂,会有人不是清楚?假如你说七〇九印刷厂就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我们七〇九印刷厂的前身,就是从山东新华印刷厂莱阳厂于70年9月整体搬迁至莱芜的。用一句贴切的话说七〇九的根在莱阳;在山东半岛;在咱山东省地图上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莱阳新华印刷厂有300多位热血青年,胸怀“为国家多做贡献”的气势;响应国家“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以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整装以战备形式来到了鲁中山区来到了我们莱芜。就像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样,这些热血青年都是为了国家需要,甘愿奉献青春而来的。

说起师傅,说起莱阳,说起胶东,这胶东莱阳可是我祖上就有亲情的地方,我的父辈就出生并生长在那里。而莱芜则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的家,是我成长了六十多年的地方。而从胶东莱阳再到济南莱芜,曾串起七〇九人多少人生岁月和青春年华?或许这就是我骨子里对七〇九人,以及这个地方难舍情怀的真实感受和生动写照吧!
受父母耳熏目染之使然,我17岁那年高中毕业就踏进了七〇九这所社会的大门。进门来,触摸着师傅们的乡音乡情和平日里的言谈举止,无不体会出家里人的感觉:
“留森啊,呢家也似嚼东莱仰地。。。”(柳森啊,你家也是胶东莱阳的)。
“似呢,俺似莱仰重经三庆寸地。。。”(是呢,俺是莱阳中荆三清村的)。
听着胶东人那带有舌尖音的语调,真就活脱脱感觉出那家的温馨……这情景现在再回想起来,总感觉还是那么好还是那么亲切。当我畅享在这乡音缭绕的语境怀抱中,也使我对遇到的每一位胶东来的师傅们,都有一种亲如兄弟姐妹般的温馨和温暖。

家和家,大家犹如小家。感怀越多情感就越浓也就越亲,会有一些不吐不快的浪漫,更有一种不在梦里却在现实的愉快!想想,胶东人每每家里烧大锅灶,盘坐热炕头,做锅贴烙饼子,再在锅底靠炖出虾酱……锅盖一揭……真香轩(鲜)无比啊。盛上一碗……就着“烙黄”的玉米面饼子……是不是挺好吃?且喷喷香?这极具特色的吃法,唯有胶东人吃着顺口更觉着顺心。好吃,又下饭……真是忒好吃了!伴着鲜虾酱……那玉米面的酪香,配着那透鼻的轩(鲜)香味,真是给碗龙肉都不换!
而七〇九食堂的大黄窝窝头,其“待遇”就完全不同了。四两粗饭票一个的大窝窝头,让我们这些刚入厂不久的壮小伙子一顿得吃俩。看!小伙子们会用筷子一插并一摞,活脱脱“胖墩墩”似地弥勒佛般叠罗汉。吃久了,那窝窝头即难吃又难咽,会是喇的嗓子疼?而买五分钱一份“飘油花”的大锅菜,得吃两份才能送下这“叠罗汉”——真他娘地难咽啊!而时间长了,白面的伙食得量着吃,两毛钱一份的溜肝尖,也得细嚼慢咽般品着,品着……那年月,粗细粮分担搭档着日子;白黑天工作激发出生活,企业会万般出朝气蓬勃与活力四射,更别样出一方青春芳华。这就是那个年代对我们青年人的真实写照……
说起莱芜人的煎饼,起初从胶东来的师傅们一般都不认可——撕扯,硬咬,难嚼!这是谁家把“窗户纸”都叠成本子让人来吃?但吃的时间长了久了,感觉这煎饼也是挺好吃的。特别是将煎饼卷上莱芜口镇香肠,那味道也是满爽口的真是挺好吃。而这饭食,让力气大的小伙子们一顿饭吃上十个八个都不成问题。当然,七〇九的师傅朋友们在莱芜居住时间长了,而有的师傅也已在莱芜居住长达二、三十年,这煎饼也就成了这些胶东人的日常主食了。只是,这牙……硌得慌,让人受不了。

啊嗨!我们七〇九从胶东来的师傅们:你们还认不认识香椿芽?听到这,师傅们定会一口同声地说:“香椿芽,我们都认识也都愿意吃”!那么,请师傅们再回忆回忆?这香椿芽在您们刚来到我们莱芜的时候,是不是在饭桌上都有第一次吃的经历?那就请你们再回想回想?当每年的开春,尚早的风还是那么凉飕的时候,看香椿树顶芽长成虎口般大小……师傅们就会相约着或单溜去我们企业南边三里外的鲁家村的集市上来买香椿。
看那集市上,农家人会把自家树上长成的香椿芽,一扎一扎地摆在地摊上来卖。眼瞧着七〇九人师傅或朋友们的到来……师傅们就会在这个时节赶去这段路程,到鲁家村集上买上几扎,再顺手来上十个或八个五分钱一个的鸡蛋。看那,吃腻了食堂“清水寡汤”饭菜的师傅和朋友们,到家就会“急不可耐地”来上一盘香椿芽炒鸡蛋;而好酒的师傅们,会再整上几杯“景芝白干”,那个香啊那个美啊!给个神仙都不换!
香椿芽,有师傅曾经对我说:淹渍清淡的香椿芽,再配上饭食就是最好吃法。特别是硬杆老点的香椿杆,励皮放嘴里“喳吧”着更出味……而淹渍清淡的香椿芽卷在煎饼里,再捋上几颗青脆的小葱……一口咬下去……哎!真好吃!给个媳妇都不换!若煎饼再卷上上好的且清淡香口的海虾皮,只那么一吃……哎!那个轩(鲜)哎!给个大埋(嫚)都不换!哈哈!哎哦!这香椿芽真是好吃!够味!

再说油条。这油条或许天南地北到处都有?这应该是平常人家的日常主食。而面鱼各地会是不常有?咱莱芜更没有。只是……只是……七〇九有;还有我父母家里有。那就是胶东人的一种饮食风俗:用枣木材质雕刻精细的鱼型模子,按上和好的柔软面料……磕出来……鱼花的面形一排一排……然后,放油锅里一枚一枚炸至金黄……出锅,香喷喷会馋得你直流口水……那好吃,松软脆皮的感觉?真给个黄牛都不换!
而我们七〇九食堂里的面鱼,就“贪大求全”了一些。一忽搭……一忽搭地……送油锅里一炸,就是那时职工食堂里夜餐常备的主食。再配上碗“片儿汤”——有稀、有稠、有硬、有软、相得益彰。久了,夜班的职工朋友们就会意见满满?就会满厂里找领导们去提意见!而那些家里没有上夜班的主户们,也是久馋了的“面鱼”?趁着隆冬寒霜和早晨的冷气晨雾,更是“紧马溜地”去食堂称上几张。不为别的,就为那被窝里还没起床的娃娃——俺吃面鱼!去晚了,头晚夜班剩下的面鱼就会没有的……
面鱼好吃,那是胶东人传承过来的面食。而胶东人,比如青岛、莱阳、烟台、威海及我的父母都知道,也耳熏目染演示着:胶东人爱干净!是啊,不曾过多地走进那七〇九师傅们的家门,真是家家都打理的井井有条。那时,我们单位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限制,家家户户都不是很富裕,但户户家家都是窗洁明亮,床铺整洁,地无灰尘,锅碗瓢盆摆放得当……就连从胶东来的单身师傅们,也是这样整洁干净。这都该家家评为卫生先进,人人评为卫生模范了!是啊,七〇九人家户户皆为卫生之家,堪称典范!七〇九胶东人爱干净,这是出了名的。不信?你去问问咱莱芜人,他们都知道!
久住在七〇九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尚有麻雀的五脏六腑。食堂、学校、幼儿园、礼堂、门市……样样齐全。看那企业里的文化娱乐丰富多彩活动不断,那每周一场的大礼堂放电影,少跑了去莱芜城里“挤破头”买票进影院……那企业临近的莱芜十三中学放电视《望乡》惹火着的呼唤;以及由美国电视剧《加利森敢死队》引来的勇猛……更加快了七〇九人家家户户购买十二英寸彩电的速度,更成为一种时尚;那“可耐,可耐,人见人爱!”的广告词,让七〇九人几度到风狂!那户户大米成袋扛……国光苹果论框拎……海鲜鱼虾大盆端的场景,无不透出七〇九人的富足。这富足,都是带着精神层面的欣慰!更是七〇九人情感上的满足!
哦!七〇九是我们曾经的家,也是我们几代人的魂。而这“大家”的情感,更给了七〇九人——家的温馨和家的快乐!!
2020.12.04初稿
2022.06.19二稿
写于山东济南莱芜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