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往的信函中,母亲最牵挂的是小鲁。大家最关心和频繁交换的也是有关小鲁的一星半点的消息。由于父亲在文革中受到批判,关于父亲的流言蜚语四起,其中也有不少涉及小鲁的谣言,间接地对父亲造成了负面影响。周总理为保护父亲,连夜找小鲁谈话,要求他第二天就离京到东北部队锻炼,隐姓埋名,不要给家里写信。小鲁回到家,将此事转告父母。母亲和我都哭了。母亲塞给小鲁一百元钱,小鲁不要,母亲说:“拿着,你在外不要活命了?”小鲁走后,八中的同学多方打探,找到他所在部队,把他的情况写信告知在京的同学。我把信带回家交到母亲手里,母亲边看边流泪。特别读到小鲁在插秧中表现突出时,母亲哭着说:“小羊(小鲁乳名)有肝炎,他怎么能这样不管不顾地下田啊!”三年后,小鲁在部队上入党提干并被批准回京探亲。小鲁一进家门,母亲一把抱住他,失声痛哭。父亲和小鲁都流了泪。丹淮和我闻讯请假赶回京与父母小鲁团聚。昊苏请假未准不能回京,小鲁就专程去南京看望了大哥。1971年6月28日母亲在致我的姑姑陈重坤和姑父王少艾的信中写道:“首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羊回家来探家了。他是六月九日到家的,在离别三年零两个月之后,他又回到我们的故居,同我们两老相聚,这是多大的幸福啊!”
1970年4月,丹淮利用出差的机会来到石家庄,在父母的住所仅宿了两晚,还同他们一起去南滚龙沟大队参观。母亲在信中写道:与丹淮“相聚虽然短暂,我们也感到心满意足了”。母亲的幸福感就是一家人的平安,一家人的团聚,那怕只有几个小时或一、二天的时间也是好的。
同年8月9日,母亲给昊苏写信:“今天星期日,我吃过早饭,刚离开饭桌,听宫(恒正)秘书从门外说:珊珊来了。跟着,珊珊就和他并排走了进来。她已调到石家庄军医学校学习。她是8月4日入校,今天获准来我们住处探望。8月14日(阴历7月13日)是你爸爸年届七十岁,8月15日,珊珊的生日,年满二十岁,也是她参军两周年的日子。我们准备下星期在家聚会庆贺一番。我们享受的这一切幸福……。今天下午珊珊返校时,我要跟她一起乘公交车去学校认认门。”
因为我是家中唯一的女孩,母亲特别关注我的成长。她希望我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能自食其力的女性;希望我能完成她未能实现的愿望。小学毕业时,她主张我报考解放军艺术学校,因为她曾是新四军服务团的队员。虽然我最终听从了父亲的意见,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学院附中。但她仍要求我继续练钢琴,后来又学小提琴直至文革开始。对于我的英语学习,她抓得更紧了。每个周末,她都把我叫到她跟前,要我朗读本周学过的课文,检查我的作业。1971年夏,父母到北戴河休养;我去探亲十天。母亲拿出准备好的医用英语课本四册,辅导我学习英语,她说,不要把英语丢了,以后会有用的。

1972年1月父亲逝世后母亲因咳血住进了医院。外交部许寒冰(姬鹏飞夫人)同志来医院探视母亲,提及外交部准备招全国外语附中老初三学生送国外学语言。珊珊符合这个条件。母亲记着父亲主张我学外语,眼下又遇上这样好的学习深造机会,她带着我给邓颖超打电话。她向邓颖超报告了此事后说,现在陈总不在了,我只好向总理和你请示能否送珊珊出国留学。说到这里,母亲哽咽了。邓颖超很快回电话说,总理认为,陈老总不在了,珊珊可以出国留学。就这样,病体缠身的母亲不留我在她身边伺奉,而是送我出国学习。母亲把特别的爱给予了我。
1974年1月8日,周总理在西花厅接见了我。总理对我说:“你妈妈年纪很小就自愿参加革命,一生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在病中能编成你爸爸的诗选,并写出那样的序言和题诗,是值得钦佩的。 你的爸爸妈妈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受住了考验,保持了晚节。保持晚节不容易做到啊!”
母亲逝世后,邓颖超曾在一次会议上说:“张茜同志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她在女同志中真是一位模范。可惜啊,52岁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母亲在病危时对大哥说,“珊珊要专心专意地把外文学到手。学习机会太不容易了,一定要珍惜,绝不要受我的病情影响。”她还交代三位兄长,“你们将来一定要等珊珊回国后再分开。”在母亲弥留之际,丹淮问她,要不要把珊珊叫回来,母亲摇了摇头。
从小我就有点怕母亲,不明白她对我为什么比对哥哥们都更加严厉。上初中后我住校,自以为长大了独立了,开始有点逆反情绪。周末回家常因鸡毛蒜皮的事与母亲顶嘴,惹她生气。到了文革时期,我的确长大了些,看到母亲一人留在家中与父亲患难与共,我开始佩服母亲。特别是父亲逝世后,母亲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埋头整理父亲遗稿。她的坚毅刻苦和取得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我的一生有两大遗憾,一是母亲去世很早,那时我尚年轻,未能与她深谈,对她的了解很不够。二是母亲辞世前,我在英国留学,未能守候在她身边尽女儿应尽的孝心。
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对我们说,“我的时日不多了,希望你们继续整理你们父亲留下来的东西。你们要懂得,那些为个人争权夺利的斗争和虚浮的颂词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不值得计较和迷恋。在你们爸爸的文章、讲话和诗词作品中,确有一些真正价值崇高的东西,你们可不要等闲视之啊!”
母亲一生饯行和追求她的理想,达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她是父亲的好助手、贤内助、患难与共的战友。父亲去世后,她整理父亲遗稿,完成父亲遗愿。她要我们不迷恋权势,不被虚浮的颂词所蒙蔽,从父亲的文章诗词中吸取正能量的遗言,也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目标和理想。
在我的人生路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母亲一以贯之的坚毅与奉献。她为父亲和我们这个家付出了自己的一切。1973年春节前后,母亲从北京给在伦敦的我寄来一张明信片,上面印着两个漂亮女孩肩并肩站在花丛中。我深受感动。我想,母亲是在说,亲爱的珊珊,我和你心连心,我永远站在你身边,加油啊!
仰望彼岸的星空,除了感念和倾述,我更觉着母亲近在咫尺。犹如那张明信片,母女俩站在鲜花中。她的笑容依旧那么青春那么美丽……。
陈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