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的“奇遇”
文/卢 愚
(原《宝鸡日报》总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今年父亲节,正在卧病中。既未徜徉于街衢,又未把盏于餐桌,亦无人登门交流,何会来“奇遇”?然而却有一点“奇遇”,在这小小荧屏上见到了。
是日傍晚,夕照临窗,一股清风穿户而来,驱走了些许溽暑之气。我划动手机,划着划着,忽然一个文章标题跳入眼中----《回忆房东感怀多》,作者古广祥。顿觉惊喜不已!

八十年代中,古广祥先生到访《宝鸡日报》时留影,左为笔者。
古广祥,香港新闻出版社社长,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筹办《宝鸡日报》初期,曾共同合作出版过一期《中国工商导报》,虽未和广祥先生一起进行实操,然神交已几近三十年矣。我一口气读完了他这篇散文,抚膺长思,眼热心跳,深感这是父亲节里的一篇奇文,令人感喟难已!

古广祥先生与《宝鸡日报》编辑部同仁座谈
此文之奇,奇在一个高洁心胸里流淌出的浓郁的“念旧之情”。作者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在父亲节里只怀念自己父亲,而是将一腔深情,倾注给了已逝的房东----沈伯一家。虽然,作者仅仅只在沈家房檐下,睡在一个长条木箱上,渡过了四年求学岁月,但他却终生不忘这种难中相煦的情意,并长期给予了多种回报。
古人说“人有恩于我不可忘也,我有恩于人不可记也”。广祥先生此文就是这种君子之风的典型体现。尽管它文字朴素,篇幅不长,但其中深厚的情义给人以强烈的灵魂冲击,令人久久难忘。
此文之奇,还由于它在文学史上,首家用中草药名来撰写对联,又将对联恰如其分地嵌入散文,增强了独特的情感表现力。如在此文中,写房东“数米而炊”的苦日子时,作者插入了一帧自撰的对联:“半夏/番沉/无雪米;常春/杂煮/苦天茄。”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苦难生活。

笔者陪同古广祥先生考察企业
天下文章一大套,文必己出最重要。放眼千年文学史,虽然品类繁多,佳作如云,难以胜数,但像广祥先生这样,用中草药名撰成对联,再用对联评世事丶写人物、表情达意的作品,曾经有过吗?细览古今,还确实没有过。据说,广祥先生不仅稔熟地用中草药名撰写了数百条对联,他还出版了《中药趣联》专著,又闻《本草医人论事》即将出版。药名撰联,独成一家。不仅创造了文学史上一个新品种,还有力地宣传了中草药,为祖国医学知识的普及作出了意想不到的贡献。
进入网络时代,信息海量传播,作品若恒河沙数,仅微信公众号就已达162万户。有多少文章能被人关注、被人记住呢?只有那些品种独特、情感撞心、文本辨识度高的文章,才会被人记住。古广祥先生这篇文章肯定是其中的一帧。也许它并不是技巧派的散文,但它绝对是一篇十分独特的奇文。

古广祥 著
悠悠父亲节,茫茫文海中,邂逅这样一篇情感、构成和品种都未曾见过的奇文,难道不是一次“奇遇”吗?
所以,我记下了上边这点“父亲节的奇遇”,也希望后人能记住它!
2022-6-21匆记

文作者 卢 愚
作者曾任《宝鸡日报》总编辑、中国地市报新闻摄影研究会会长、陕西省传播学会专家组成员及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