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母校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母校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母校给了我青春的光亮!值此白杨一中百年校庆及校史编纂出版之际,宜阳县文联主席冯清利老师将母校情诉诸笔端,为校史写下了倾情的序言,以期母校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一个学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如同一列没有终点的列车。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从青春到白发,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懵懂到明智,上上下下,进进出出。列车有它的使命,学生有各自的追寻。曾经的学生已然有了自己的学生,曾经的校园永远定格在了记忆的深处。汽笛长鸣,车厢中的种种故事还在继续演绎,旅途中的样样风景还在无限铺展。
白杨镇一中就是这样的列车,它已经持续奔驰了 100个春秋。从1922年的閤安初小到后来的閤安高小、閤安完小、閤安完中,最后发展到白杨镇中学、白杨镇一中。“閤安”的名字,一叫就叫了半个世纪。

“閤”作为形声字,本意指旁门、小门,引申为总共、闭合之意,也指楼阁。新中国成立前,民众生活艰难,读书自是奢望,开明士绅虽有意兴办新教育,但学校规模始终微小。“閤”字正形象地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和教育状况。“閤”字配上一个“安”字,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安全、安定、安暖生活的向往。
百年风云激荡,百年风雨沧桑。历史早已天翻地覆,人们的生活也已步入小康。回望来时路,学校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社会进步史的缩影。
百年来,母校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从宣传新文化、传播新思想,到组织开展革命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培养输送人才,母校始终积极作为,响亮有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它播撒的星星之火,照亮了前行者的脚步;她培植的棵棵桃李,芬芳了求知者的心灵。

百年来,母校始终牢记育人使命。狠抓校园建设、教育教学、队伍培养、校园文化等主业主责,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勤俭办校、无私奉献、敢为人梯” 的精神,逐步形成了“读好书,做好人,成名师,建名校”的校训。一棵棵幼小白杨,在精心呵护下,成为参天栋梁。
展望眼,母校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将由“学有所教”的规模增长转向“学有良教”的高质量发展,确保老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相信,母校一定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曾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和后来曾回到这里任教的教师,我对母校有着深深的感情,她的发展变化一直牵动着我的心。在这里,我学到了科学知识,积淀了实现梦想的土壤;在这里,我把我之所学又传授给了我的学生,启发了他们的心智,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她是我一生的骄傲!
借《白杨镇一中校志》出版之际,我谨祝愿她越办越好,越走越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愿这列列车不断超越,提速增效,披荆斩棘,一往无前,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2022年6月16日

作者简介:冯清利,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洛阳市文联委员,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洛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洛阳市客家文化研究会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洛阳市宜阳县文联主席,《河南文学》签约作家。散文刊发于《三门峡日报》《信阳日报》《洛阳日报》《郑州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日报》《人民铁道》《小百花》《老人春秋》《牡丹》《北方文学》《河南文学》《西部散文选刊》《中国铁路文艺》及中宣部“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洛阳学习平台。出版个人散文集《一路好奇》(团结出版社)。

朗读者简介:王宏光,笔名老岩,宜阳县锦屏镇初级中学高级语文老师,洛阳市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在校时老是做文学梦,而且到现在果真把这梦做成梦了……
(责任编辑: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