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三十三)
红军的军委二局发展到后来已经是一支人数众多,效率极高的作战保障部队。但二局的核心始终是曾希圣、曹祥仁和邹毕兆这“破译三杰”。
而在“三杰”中,年龄最小的邹毕兆又是后起之秀。他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而且具有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所以他一个人破译出来的密电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
此刻,曾在南京的国民党心脏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曾经为挽救设在上海白区的中共中央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钱壮飞由于身份暴露也来到了中央苏区。
由于钱壮飞在情报工作方面的贡献和卓越才能,他被任命为军委二局的副局长。(后来,因工作需要,二局分为前方局和后方局。曾希圣任前方局局长,钱壮飞任后方局局长)
钱壮飞的加盟,形成强强联合,迅速加强了二局的力量。
1933年1月的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国民党军以50万对红军4万的绝对优势分三路朝中央苏区“围剿”过来。
邹毕兆从敌军频率密集的密码电报中译出,敌中央军吴奇伟的90师已经由抚州进至浒湾。
根据这一情报,红军立刻组织优势兵力在敌人的集结地设伏,打了吴奇伟一个措手不及。
遭到了迎头痛击的90师溃不成军,扔下大量装备辎重逃了回去。
由于被破译的情报及时可靠,红军掌握了敌军集结的时间、地点、番号和兵力部属。红军主力立刻掉头,对欲包抄红军后路的敌军第52师、59师实施反包围。仅仅在两天之内就将敌两个装备精良的部队一举歼灭。
随后,又对滞后接应的中央军第11师进行夹击,将11师大部歼灭。

对于“国军”的惨败,蒋介石痛心疾首,又百思不得其解。他怀疑是电台和密码出了问题,就要求各部队加强保密,不得使用明码呼叫,使用的密码也必须一天一换。
蒋介石还反复要求国民党军通信部门加强对红军电台的侦破。怎奈红军使用的是由周恩来亲自研制的密码。因周恩来曾化名“伍豪”,因此红军的密码又称“豪电”。这种密码极难破译,一直到红军抵达陕北,国民党军对红军密码的破译也是个“0”。
到第四次反围剿的1933年,由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反复清剿封锁,根据地面积日益缩小,苏区和红军的生活更加艰难困苦,不仅是缺粮少油,连吃盐都成了大问题。
有首歌这样唱:“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餐餐味道香。”
到了红军反围剿的艰苦岁月,连吃上红米饭喝上南瓜汤都成了很奢侈的享受。吃什么呢,野菜和竹笋。
幸亏井冈山是连绵起伏险峻陡峭的群山,吃野菜和竹笋倒是不成问题。
问题是这些东西偶尔尝尝鲜还是不错,如果整天吃,把它当成主食来吃,而且连续吃上几十天,那就成了大问题。
当年,由于激烈紧张的战事,红军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筹集给养,而且贫困的井冈山区也确实山穷水尽面临严重的饥荒问题了。红军的一日三餐只能够就地取材了。
天天都吃清水煮竹笋,把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吃得,脸色也像竹笋了,走路也打晃晃了,如果蹲下再站起来,就会天旋地转,有摔倒的危险。
那种艰苦的环境是现在我们这些人难以想象的,那些竹笋都是粗纤维,没有油也没有盐,就这么用清水煮一煮就吃,那又是如何能下咽呀。
而且他们还要面对那么紧张的反围剿作战,没日没夜地破译敌军的密电,体力消耗之大就是放在现在的正常人也吃不消。
于是,三个人的身体都垮了。
后来多少年之后,“破译三杰”还是对这种许多人都视之为山珍而趋之若鹜的竹笋敬而远之。
据曾希圣的女儿曾小红回忆,那段时间的清水煮竹笋把父亲吃的,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一闻到那个味道就反胃吐酸水。
邹毕兆的女儿邹雪芳也对记者说过类似的话,说她老爸邹毕兆在她们的印象中从来不吃竹笋,多有名的厨师做出来的都不吃。
不但不吃不碰,而且连看也不能看,进而发展到别人提都不能提,一听说那两个字就要犯病。

据邹雪芳的回忆,父亲吃竹笋吃得都胃出血胃穿孔了。有一次突然发病,父亲痛得死去活来,大汗淋漓。最疼的时候甚至在倒在地上打滚。
当时红军缺医少药,战友们眼睁睁地看着他这么痛却是毫无办法,真真是束手无策。眼看着邹毕兆脸上毫无血色,好像就快挺不过去了。
曾希圣说,不能这么硬挺着,快,快报告周副主席,还有叶剑英局长(叶剑英为一局局长。一局为军委作战局)
曹祥仁说,还要去找找钱壮飞副局长。
曾希圣说,对对,钱局长是大地方来的,他说不定有办法。
钱壮飞闻讯急急忙忙地赶来了。这个没有穿红军军装而是穿了一件当时很少有人见过的西装,梳着背头,戴着一副圆框金丝眼镜、一副文弱书生模样的人并没有问什么话。有人说这位首长来了这么久还从来没有听到他说过话。
钱壮飞看了看邹毕兆的状况,又用手探了探脉搏,就转身跑回他住的地方,找出来一个针管和一瓶药水。
他亲自给邹毕兆在手臂上做了肌肉注射。没有过多久,邹毕兆竟然渐渐地停止了呻吟。又过了一会儿,他声气虚弱地说,自己已经不疼了。
周围二局的战友们都很惊奇,这钱副局长真是神了,他这是用了什么灵丹妙药呀?居然这么灵验。
钱壮飞神秘地一笑,说,他需要止痛,这就是一支吗啡。
关于钱壮飞给邹毕兆打吗啡止痛的轶事,在邹毕兆的爱女邹雪芳的回忆中可以得到印证。
这时,门外也乱糟糟地有人嚷嚷,邹毕兆在那里?二局的邹副科长在那里?
原来是几个红军抬着一副担架过来了,说,奉毛委员的命令,我们用他的担架送邹毕兆去红军医院。
就这么着,靠着毛泽东的关心,靠着毛委员的担架,邹毕兆度过了生命中的一大劫难,保住了一条命。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