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催开文明花
——记刘家隔镇文化站站长马明想
胡小君
昔日的刘家隔镇素有“小南京”之称,人文历史沉甸厚重。近十年来,千年古镇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古镇文化事业蓬勃兴起,文化活动红红火火,由此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味。可谓古镇不古,文明之花处处开。而这一切,正是镇文化站站长马明想和他的团队用辛勤汗水浇灌的结果。
一、热爱,是马明想工作的源动力
马明想出生于1954年,小学读完,碰到文化大革命,直到1969年冬才进学,接着又读了一年初中和两年高中。他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不久因工作需要调到乡政府工作,他从一般工作人员,一直干到组委。2007年,马明想不幸患上直肠癌,先后动过两次大手术。因为身体原因,他从领导岗位退了。2010年,国家恢复设立镇文化站,镇领导宣布决定将马明想返聘为镇文化站站长。
马明想说,自己文化少,他的少年对光是在一个文化荒漠的岁月中度过的。那时想找一本书看都难,一旦得到一本故事书,就变成了夜猫子,蛰伏在煤油灯下津津有味的读起来,天亮时洗口,鼻子里全是黑黑的油烟。尽管如此,他还是兴奋了好几天,满脑子都是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他做过作家梦,但由于读书少,底子薄,梦想只能是梦想了。
当上文化站长后,他常说:“只有热爱文化,才能做好文化工作。做这个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镇里返聘给他的工资是每月700元,一年连一万元都不到。他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份工作,是因为他热爱文化,喜欢和文化人呆在一起。
上任伊始,马明想便主动作为,着手抓好文化阵地建设。十几年来,马明想以文化站为主要活动场所,先后开设了报刊图书室、信息活动室、科技培训室、文体活动室、信息资源室等五个专门功能室。文化站专门设有现代化功能的活动室、图书室、培训课堂、文化长廊、露天百姓大舞台等。
每逢双休日,镇上的文艺爱好者陈才元、陈玉安、陈作世、肖火来等30多位老年人,带着乐器、音响和演唱资料,不约而同地来到镇文化站老年文体活动室。他们拉二胡,弹电子琴,唱样板戏,哼楚戏,唱流行歌曲,甚至唱今天已难得听到的渔鼓和道情。这种活动自2010年以来从未中断,2013年来每周一天增加到了每周两天。
除镇文化站的建设外,马明想还走村串户,深入全镇41家农家书屋,指导并规范书屋管理。为促进全民健身,他多次联系市文体局和村干部,开辟了27处体育健身场所。
二、团队,是他工作不竭的力量
阵地建设与队伍建设密不可分,几年下来,刘家隔镇先后成立了戏迷、槛联、广场舞、老年文体四个协会,吸纳各类会员 100 多人。文化站每年召开各协会会议,争取镇里拨给一定的经费,支持他们开展活动。另外,全镇还成立了5个农民业余演出队和15个军鼓队。
马明想认为,自己一人干,时间、精力、能力都有限,有必要将文艺骨干培养成自己的工作团队,发挥他们领头羊的作用。
陈才元就是马明想团队中的一员,他在自己家里成立“农家乐团”,为村民爱好者义务教授乐理、乐器知识,义务誉写歌单60多份,自费5000多元购买二胡、杨琴、三弦等乐器,无偿提供给老年文艺队使用。2015年陈才元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莲花颂》获汉川市邮政储蓄好作品奖,他还成功编导了刘隔镇庆元旦、迎国庆、老年节三场大型文艺演出。陈才元深受马明想的影响,他不计得失,乐在其中。
近几年,广场舞在城市方兴未艾,蓬勃发展。马明想看在眼里,思在心头,他决定在家乡刘家隔镇推广广场舞。说干就干,他立即成立了培训班,多次组织学员到汉川城区学习。为节省费用,马明想到音像店购买了广场舞影碟,回家后把自家的电脑搬到文化站,播放影碟,让学员学习动作要领。
刘会琴是广场舞的推动者。她是佳木斯广场舞健身操教练,熟练掌握了健身操的要领后,到圣邦广场向村民义务推广。她自掏腰包,花1200元买了一台音响,每天晚饭后由其丈夫用三轮车拖至广场供大家使用。她教操认真,领操标准,动作优美,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赞誉。连6里多远的小兴村、永丰村等健身爱好者都骑车赶来学习,曾有100多人在圣邦广场齐做健身操,场面颇为壮观。
孙再保,码头村人。在舞技日臻成熟后,走村串户推广广场舞,带动了刘隔片区6个村的村民。六年来,她无论寒暑,义务推广广场舞上百次。2015 年,她带队参赛的军鼓队获得汉川市优秀奖编导的舞蹈“江南春”获汉川市邮政储蓄文艺一等奖。
高再荣,下房村文化带头人。在近三年时间里,她到文化站师从老文化人陈才元学习乐理、乐器和舞蹈知识,回村后组织本村和邻村的姐妹好友唱歌跳舞,活跃了湖乡文化生活。2015年,她组织队伍参加市第三届广场舞大赛,荣获了三等奖。
经过马明想团队几年的努力,刘隔镇的健身舞场从2012年的4个发展到现在的12个,人数从400多人发展到今年1000多人。码头和街头两个舞场的舞友竟然能自己精心编导、精心拍摄《山里红》《草原之恋》等十多个舞蹈。
三、拓展,是马明想不变的工作重心
近几年,马明想按照文化工作“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拓宽多元文化渠道,激发不同层面的文化活力,使乡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地开展。
2012年正月,红星村出资5万元,镇文化站出面组织考感楚剧团唱大戏5天,每天观众几千人,戏场爆满。下房村筹资12万元,镇文化站请武汉楚厕一团来刘隔演出7天,著名楚剧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邹品阶先生领衔主演,湖北楚剧界元老钟会南先生前来清唱助兴。当时三龙地区万人空巷,路人不断,湖乡人民饱餐了一顿戏曲文化大餐。
2014 年7月 12 日,刘隔镇与金鼓城公司投入几百万元,镇文化站积极谋划,在小兴村举办了“金鼓天下溢彩汉川”大型文艺晚会。原汉川市委书记刘有年、市长翁晔开专题会进行布置,市委宣传部和市政法委参与组织实施。著名影星万梓良、歌星王二妮和汉派笑星田克兢等来刘隔镇同台献艺。这种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运作,给刘隔镇招商引资带来空前效应,灯饰航母等多家家居产业落地刘隔境内的金鼓城工业园区。
2014年9月5日,为推进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在文体局指导下,刘隔镇文化站承办了“中国梦·汉川情·欢乐文化下基层”大型纳凉文艺晚会,孝感市戏曲界联合会、舞蹈界联合会、湖北布老虎传媒有限公司、汉川市歌舞团以及刘隔歌手同台献艺,原汉川市委宣传部长李志勇,市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陈国娇和文体局局长李少斌等领导全程观看了文艺演出。
2015年2月8日,镇文化站承办了“情系家乡·活力刘隔”大型春节文艺汇演,武汉市蓝宝石艺术团和刘隔老年文艺协会参演。蓝宝石艺术团是武汉久负盛名的文艺团体,多次在全国和地区文艺比赛中获得大奖。团长吴四元和艺术总监刘建国女士是刘家隔人,这次回乡倾情演出,回报桑梓,带来了40人的老年团队和高雅的文艺节目。刘家隔老年文体协会半年前就为这次演出精心准备,刻苦训练。观众达1600多人。整个演出进行了两个半小时。
除上述大型文艺活动外,十年来。由镇文化站主办、联办、协办了数十次其它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举办象棋、乒乓球、蓝球等比赛,开展乐器知识、楚戏表演等培训,为配合镇劳动服务、农业、计生等部门,分别协办了农村微小企业创业、农业灾后管理、农业秋冬开发、健康婚育知识、农村网格管理等培训,并组织“家风家训”书法创作活动,还组织开展全民阅读征文活动,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书法绘画活动,组织老教师周德榜为学生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三字经儿歌》等等。
四、成效,是马明想工作的不懈追求
自2007年以来,刘家隔镇在全镇41个街道办事处和自然行政村都筹建了农家书屋。为建设管理好农家书屋,2012年7月8日,镇文化站举办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马明想亲自授课。利用市图书馆专家下村指导工作的机会,马明想现场操练,让农家书屋管理员熟练掌握图书分类、上架、贴签、登记和财产保管等基本技能,使刘家隔的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为扩大影响,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社会效益,马明想印制了《农家书屋给村民的一封信》900份,村民一户一份。2015年,文化站将三家选址不当、借阅率不高的农家书屋进行搬迁,将刘隔村的迁至中心文化户,将府河村和新联村的迁至关口小学。现在,许多农民朋友养成了闲暇之时到农家书里借书、看书的习惯、尤其是那些养殖户,他们在生产中遇到难题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到书屋“充电”,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014 年小兴村青年马骏利用在书屋学到的牲猪养殖和防病治病知识,规模化养殖,年养牲猪上万头,盈利百万。条沿村5组农民刘启胜,养母猪200头,通过钻研学习,提高下崽率,收入也过百万。张家村的张耀祥,在农家书屋借到《泥鳅养殖》等多本书路后,边钻研边做读书笔记,并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创新,泥鳅养殖达60多亩。由于技术精湛,张耀祥被湖北电视台称为“泥鳅达人”,孝南区资产过千万的企业家李新春,放弃在武汉的企业,到张耀祥处学习半年后,也搞起了泥鳅养殖,现已成为湖北省有名的泥鳅养殖大户。三义村的汪庆海,以前养鹅总亏本,到农家书屋钻研养鹅技术后,过了防病治病关,现每年养鹅过万只,收益颇丰。
农家书屋除了是成人的科技培训基地,也是孩子们的精神乐园。童话、科普、文学等大量书籍的免费阅读,使农家书屋成为孩子们寒暑假的好去处,他们在这里吸取知识的营养,丰富人生的内涵。
五、挖掘,是马明想不敢停下的工作
刘家隔是千年古镇,五代周世宗显德五年至元代至正二十二年,汉川县县治在此长达404 年,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马明想是土生土长的刘隔人,任站长后,他意识到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创建地方文化品牌,是他热衷的工作。为此,他不断走访当地老人,日夜查阅大量历史资料,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文物和遗址;元代石鼓3个,清代石鼓5个,明代柱础石 34个,清代石像1个清代乾隆时期石碑1个,光绪时期石碑1个,古井2处,大明宣德炉1个,清光绪年间幼儿启蒙教材黎阁版《钦定协纪辩方书》,以及绣经堂《康熙字典》共84本善本,元明清时期迎风关、火烧塌、水中桥等 14处遗址。
马明想还记录和整理了濒于失传的具有湖乡特色的《硪歌号子》《采莲曲》和《湖北小曲》等乐曲,请七姐、祈雨、迎狗老爷、咬巧、穿月、春分唱三样汤等独特、古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孔子晒书笔架台、关羽大赤挥刀取江夏、西楚霸王围困东南台、建文帝脱险、御驾桥等名人故事。
在上述发现和挖掘的基础上,马明想与其它3名退休老教师合作编纂了《千年古镇刘家隔》一书。该书以翔实的历史资料、脍炙人口的典故传说和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从“风景名胜”“特色物产”“故事传说”“红色刘家隔”“名人与刘家隔”等五个方面,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示了古镇悠久的历史、繁华的市井和优美的人文景观。它既是一部完整的地方志,又是一本很好的乡土教科书。另外,他与地方文化人士一起编纂了《盛世金鼓城》一书,全面翔实介绍了金鼓城工业园区的过往与今生。2019年,马明想又领衔主笔,编纂出近百万字的《刘家隔镇志》。
马明想的艰辛努力,增加了刘家隔镇的文化含金量和历史厚重感,扩大了刘家隔镇的知名度。现在刘家隔以中国金鼓城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中部家具产业集中发展区。
从2010年到现在,马明想在文化站长的岗位上工作了12年。他热爱文化工作,热爱古镇这方深厚的土地,热爱这里朴实而充满灵性的乡亲。正是因为这份热爱,马明想的文化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声名远播。他的文化工作受到了市文体局和镇政府的充分肯定。2011年,他获得了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表彰。2014年,他又被评为孝感市优秀文化站站长。
马明想说,刘隔古镇文化催开的文明之花,让他迎来了人生最具芬芳的一页。
【责任编辑:李天顺 胡采云】





胡小君:湖北汉川人,七零后,教育工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汉川市作协副主席。多部纪实文学作品、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等散见于各类知名杂志刊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