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祺田小诗三首四评析存赏
风吹云散千重阆,雨润黄花百里香。
彩艳衬衫勤稼穑,垄田悯念脚踪常。
【侯祺田◎诗词歌赋群】葛红日老师评语:
第一句就不符合题中意境。阆:一般指阆苑,在诗词中指神仙居住地方,这个地方跟种地没毛钱关系。笫二句挺好。笫三句彩艳衬衫,彩与艳有重复的词意,四个连起来有点是华丽的服饰。笫四句垄与田重复,悯念不解你的用意。
依韵给你改写如下不知可否?
风吹稻麦千重浪,雨润黄花百里香。
彩染汗衫勤稼穑,露湿泥纨常接踵。
(备注:彩~七彩阳光;纨~子)
恒山溪水缠绵疆,湿地仙根经世良。
丽日蓝天花送影,紫薇绿叶蕊中央。
桃红李熟神州秀,云白波清三晋祥。
常誉池塘新境界,时观芳洁赏心光。
【竹韵山西诗社1群】萧郎老师评语:
桃红,云白,可以视为一个景,一个物象,这样前三联就构成了六平头,我们写诗,要尽量避免连续的两联开头都用同样的词组,以避免呆滞死板的句法。前二联,后二联问题稍轻一些,中二联最好是要避免。
用语要顺,缠绵疆,经世良,都偏涩。送影是动宾结果,中央是方位名词,不对仗。整体是写山西之景,五句忽然一个笼罩全国的神州,就跑远了。前面都在写单一的景物,到了七句,要么总结,要么转折。反而缩小局限到一个小池塘,就不佳。
王罡老师评语:
前两联一共四句,每句的前两个字要么是名词,要么是“名词性”词语,“四平头”是确定无疑的了。这种句式当然呆板,广义修辞学的理论中就有“句式的选择”一项内容。所以,以后要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但话又说回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四平头究竟好不好,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的诗甚至“八平头”的也有,但必须这样写,换成有灵动感的,还真不行。一般诗评者只会照搬书本,悟不出真谛,更不会辩证地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如:
红军…… 万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就是个“四平头”,并且是在中间的两个“对仗”联中。第七句那也是将近结尾,否则,“岷山”将是又一个“平头”。为什么人家的“平头”就好呢?因为是“长征”,时空顺序不能“为写诗”而“违背历史事实”地“人为”打乱时空顺序。
五六句,他的说法不对,除“神州”和“三晋”在分量上不太“对等”以外,其他毛病没有,而且是“诗意”较工整的“对仗”。平仄“对仗”与否,你再校正一下。
他说可以“视为”“景”,还说得过去,因为他自己给自己留了后路。他说是“物象”,根本不对,他不懂“物象”到底是啥。其实你的这两句诗,是“景象”的某种“状态”,用“形容词”或“形容性”的“词语”或“词组”来表达。“红”,形容词。桃红是具有形容词功能的“主谓结构”,表状态。“李熟”,道理一样,只是“熟”,如果表过程,由生(疙蛋)变熟了,那就是“动词”,如果表示眼下已经“熟”透了的现实“状态”,那就是“形容词”。你诗中的“熟”明显是形容词。象这种容易产生“歧义”的词,以后要尽量避而不用。前面两个表状态的东西都是为后面要表的状态服务,而且有必然的形象上和逻辑上的内部联系。比如,桃红李熟,颜色斑斓(五彩缤纷),就能够说明神州“秀”的特点或整体上的“视觉感受”(“秀”用在诗中就“诗意”化了,其实说白了,无非就是颜色好看)。下一句,道理也是一样。这一句三个形容词 白 清 祥,配合得很好。总之,这两句是美景的特定“状态”,而这种“状态”反映在脑海里,就又“名词化”了,也就是那位老师的说法,可以看作“某种状态的景”。其实,写诗的“难处”不在这儿,会用形容词“造句”,这是小学生的水平。写诗难就难在给这词语里装进诗人想要的“意象”“意蕴”“意境”等等属于“精神”一类的东西。
季节如棋骄恣酷,农田似锦梓修桑。
蝉鸣柳暗夏风静,竹簟琴床暑热狂。
树老青峰滋润饱,苗稀遮垄嗅清香。
漫山遍野寻云影,晚动惊雷醉客光。
【竹韵山西诗社1群】萧郎老师评语:
蝉鸣树老,这样的主谓结构,也是构成平头。棋,骄恣酷,不算恰当。梓修桑。看不懂。滋润/饱,嗅/清香,不对仗。床,挤韵。


作者简介:侯祺田【1963~】山西大同人,中共党员。曾用笔名北岳游子、恒山愚猴、散禅真翁等30多个。务农从教企管经营修志立史著述留有清晰印记。1981年文学作品首见地市级报刊,至今己有近360多万字诗词、楹联、散文、杂文、报告文学、小说、评论、剧本、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史志著述及多领域论文见诸国家省市级报刊与网络平台。受诗书画熏陶,谈笑有鸿儒;爱禅酒茶文化,往来无白丁。勤勉耕读文史哲,以文化人身力行。现山西大同云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业余时间探索"十六言俳律″、"台阶诗″等的写作。系国家及省市区级多个(种)会员、院士、研究员,其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媒体及网络平台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