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杂谈》十六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寒暑相交,重阳节至,百泉汇萃,湖河映碧,万佛洞前青烟起,诸路仙神待享祀,南瞰泰山压顶,北眸黄龙争途,游人如织,流云覆密,济南小城,尚且如斯,京沪之地,又待何如?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出江湖,心焉由己?我们永远不要用自己的狭隘的区区之心,测忖世界之广茅无穷,即使借助于一切所谓的科学工具,人类的视野仍然拘泥于有限范围!况且,对于变化飞速的动态世界,静态的思维方式只能成为正确思维的障碍物,动静结合,阴阳比肩,方为正途。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超越自我,再超越自我,放下自我,再放下自我,超越的目的是为了放下,放下的目是为了更大的超越自我,认识自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易经》序卦有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此言说明,人类属于天地造化之产物,当遵循天自然之道。人生的知识储备逐渐丰厚的时侯,我们会有种释然之感,因为人类会从这些丰厚的知识中升化为洞察世界的智慧,若此,人生之路就会风行云出,如履平川。知识来源于自强不息的追求,智慧来源于厚德载物的沉淀,在这个世界上,最难读懂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心”,也叫宇宙本体,它是一切万物的活水源头。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思想、宗教、文化、哲学等所言的彻悟宇宙之事,就是找到了万物的起源之“心”,也就是空灵、虚极、静笃的宇宙本体。万物万象不管它们的结构是否复杂,不管它的存在方式是否多样,不管它的生命状态是否有形无形,识念可以有别有异,但心却是恒定不变的,未来人类的理念必须要回归到二千多年前的圣人时代,对于东西方圣人之言,即使解读不了,也切莫怀疑!从生命的顶层看,万物万象没有生,也没有死,只有发展,只有变化。此犹如《易经》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万物万象之生灭只是其生命历程的一次“变通”而已。
大道如泰,小径如否,否极泰来,泰极否复。生命无终,其仅仅是在否泰之间进行阴阳转换而已,我们的生命本体与天同寿,与地同春,与宇宙同步,与万物一体,只有读懂了这些,才读懂了古代圣人们的苦口婆心之言,才真正了解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才真正珍惜缘分的重要和来之不易,才活不惧事,才死不惧亡,因为真正的生命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正如《心经》所言:“…照见五蕴皆空,舍利子,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这就是“色空不二,有无不二”的“一合相”式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世界中,只有缘起缘灭,没有生命生死,生死的是有形表相,不灭的是无形本体!正如《易经》的阴阳之气,冲气为和则缘起,阴阳离绝则缘灭。
孔子曰,“人有三畏,畏天地,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于天地之阔,对于宇宙之茅,对于圣人之言,我们必须生出敬畏之心!《易经》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们常常将此理解为各个宗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其实,这里的“善与不善”绝对不是人类所言的狭隘的世间因果之律,而是大自然的因果律,“善”就是顺应自然之道,天自佑之,“不善”就是违悖自然之道,天必害之,从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个世界,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或者顺应自然行事,祸福必然相依,如影随形,古代世界之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皆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天自佑之,当今世界的所谓的气侯异常、怪病丛生、冲突不绝等“天灾人祸”难道不是人类逆天地之道而生出的反向报应吗?是故,《太上感应篇》首言: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
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自建队以来,不断吸引全国各地共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家媒体。在此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加入,为这支文化队伍发展壮大,为中华文化光耀四方一起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