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怎么还没亮呢?!
黎明前的黑暗——犹如暴政
被深深的绝望感笼罩
从君主到平民——
每个人都被绑架
每个人都在寻找出路
白天和夜晚有什么分别?!
颠三倒四 没完没了的折腾
如果你不想被殉葬
得做些事情——
是要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了!
——2022.6诗经笔记《国风•齐风•东方未明》
《国风•齐风•东方未明》原文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注释】
⑴衣裳: 古时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⑵公: 公家。
⑶晞希: “昕”的假借,破晓,天刚亮。
⑷樊: 即“藩”,篱笆。圃:菜园。
⑸狂夫: 指监工。一说狂妄无知的人。瞿瞿(qù 去):瞪视貌。
⑹不能辰夜: 指不能掌握时间。辰,借为“晨”,指白天。
⑺夙: 早。莫(mù 暮):古“暮”字,晚。
【题记】
《毛诗序》说:“《东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掌计时的官员)不能掌其职焉。”古代学者意见分歧不多。清代牛运震《诗志》:“奇语入神,写忽乱光景宛然。” 近现代学者多根据“折柳樊圃”一句,判定此诗为反映劳动者怨愤劳役繁重之诗,然而此说将“不能辰夜”一句解释为“不分昼夜”,似有待商榷。
今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反映劳动者对繁重劳役的怨愤。
关于此诗,有一种说法是:齐襄公司马大夫连称半夜三更被急召进宫,狄人来犯、军情紧急。由于沒时间再回家与夫人道别,于是在宫廷写此信告之。连称,春秋时齐国的大夫,曾经风云一时,其妹为齐襄公的妃子。
【背景】
齐襄公之死的执行者还是管至父和连称。这也是著名的”一个甜瓜引起的血案”。
《左传》记载:襄公使称与管至父戍葵邱,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故谋作乱。齐襄公派大夫连称、管至父去镇守葵丘,吃瓜的时候派出,说:"到下次吃瓜的季节就让人替换你们"。已经镇守了一年了,齐襄公派人换防的消息仍没有到来。二人请求替换,又不答应。所以两人就谋划作乱。
齐襄公没有子嗣,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国避风头了,所以要联络公孙无知,共谋大计!一个就是公孙无知在齐襄公死后继位,让连妃作内应、并且齐襄公死后公孙无知要娶连妃。
很快来机会了。齐襄公去姑棼狩猎,连妃做内应,通知下去。
连称和管至父就把齐襄公和男宠孟阳办了。
有个小插曲:打猎的时候跑来一头大野猪,齐襄公却看到是彭生的样子,以为冤魂索命,被吓得不轻,连称趁机会给他来了一刀。无论如何,齐襄公死了,公孙无知继位。
不过,公孙无知的树敌更多,很多大夫都跟他又过节。其中就有一位叫做雍廪,也是跟他斗鸡的时候打架,众所皆知,齐僖公、齐襄公,他们齐国公族都很记仇,公孙无知也是。怕公孙无知秋后算账,自己的下场和郑国的公子危一样,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公孙无知。
【赏析】
全诗三章,皆为四句。前两章运用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渲染环境气氛,且以工整的排列及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增强了音乐效果。第三章则转变风格,显得起伏有致,体现了劳动人民口头歌谣创作的艺术特点。
全诗结构上也很有特色。一、二章,诗句采取倒装的方法,先描写劳动者起床时慌乱紧张的样子,这就造成了一个悬念,读者迫切地想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接着诗篇说明是由于“自公召之”、“自公令之”,这样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对造成这一境况的当权者产生深深的憎恨。每章的中间两句,“颠倒衣裳(裳衣)”、“颠(倒)之倒(颠)之”,后句紧承上句;而且一、二章中用词既有重复又有变化,“明”与“晞”、“衣裳”与“裳衣”、“召”与“令”的替换,这样既使语言生动多变,而且听起来声音悦耳,给人一种韵律之美。
后记:诗经名篇的作者们大多数是王侯将相、皇亲国戚,这些时代精英在上古权力角逐博弈中,大多是公认的胜出者。按常理,他们的圣旨、语录、成功学厚黑学更该计胜一筹——但编篡者却选择了他们最不起眼处的真情流露……那些至情至性,假里透着真,真里透着痴,一股血性、义气与刚烈——平凡人情结。也许他们有过错误甚至罪孽,也许还不得善终——却因一句美丽小诗被人们铭记,令人扼腕叹息,又荡气回肠……只因那是人人都有的梦,人人会犯的错。
附: “折柳樊圃”本义探究:
“折柳樊圃”的含义不仅仅是不值一提、脆弱的防御,也暗讽德不配位,求功心切。
古人用词善用比兴,一个词的本意和他引申意相差甚远。如“流觞”本意是漂浮的酒杯,后引申意为“开源、源头”的意思。古人每逢开春习惯于郊外聚会,聚会地点选在河流、溪水上游,上游区域水面窄、水深浅,酒杯放置其上便随水漂浮,能够“流觞”的往往是水域的源头,所以流觞有一个源头的意思。
这个“折柳樊圃”也是如此。“樊”者,守卫之意。“圃”这里是指帝王游玩的林园,代指帝王身边的人或事,在诗中指齐国国君。“折柳”之意可见毛诗。本应该坚固却不坚固的帝王之侧,结果就是国君被人明目张胆的杀掉。是以《春秋》有“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终结其原因是为“君不君,臣不臣”。不足以担任本职工作,却有着急切的追求的“瞿瞿”之态。
“折柳樊圃,狂父瞿瞿”有类似与能力尚不足以担任本职却想着升职,有类似于德不配位的意思,但是又比德不配位更加的严重。
但是在《三国志•魏书四》中,裴松之针对郭修刺费祎一案,评价为“可谓'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裴松之用“折柳樊圃”评价嘉元五年八月的诏书内容是很确实的。郭修为什么去刺杀费祎,原因并没有说明。而这个消息传到了魏国却大肆宣扬。诏书以“舍生取义,释生成仁”来评价郭修,还拿聂政、介之推这些舍生取义的人与其对比。
裴松之认为:一、郭修本人无义,身为魏国人被抓了又投降了蜀国。二、郭修刺杀的行为无义,魏蜀之间虽是敌国,但是没有灭国之恨。三、郭修所刺杀的人刘禅、费祎,并不是像过去刺客所杀的诸如嬴政这些雄才大略的人关系不到天下兴衰。四、郭修平民,虽然有名,但是魏国朝廷在郭修刺杀费祎之前并没有与郭修之间达成某种协议。
魏国朝廷连郭修刺杀费祎的本意都没有搞清楚,反而还给他上升到舍生取义的高度。
裴松之引用这句话的意思是,郭修刺杀费祎其实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嘉许。
反观《齐风 东方未明》中的最后一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官员连本职工作都没能力完成去还想着进位。这其实是当时齐襄公在位时期的一个社会风气的反应,齐襄公继位之初,就有人预料到了这种现象。而齐襄公被公孙无知、连称等人合谋刺杀也是恰巧印证了这种社会风气。
公孙无知:齐前庄公生齐僖公与夷仲年,依照当时的宗法,夷仲年去世之后,夷仲年的子孙只能享受卿的待遇。而因为齐僖公与夷仲年的关系融洽,夷仲年去世之后,齐僖公没有把夷仲年一支分出去,留在了公室。而公孙无知本没有资格享受与太子一样的待遇却享受到了,而他还想做国君。
连称:身为大臣,没有做好大臣应该做的事情,却想着废立国君。
就连齐襄公自己也是如此。
折柳樊圃的大背景、小背景、含义大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