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读心得(一)
文/ 王楼
序:近日由内蒙古诗词学会微刊推出[盟市集萃]包头市诗词。我认真阅读了此期微刊所有作品,从中精选了几首,谈谈我的学习心得,同时也分享给众诗友。

(一),雪后小院
李韬
璇花一夜涤埃尘,
玉树琼枝景气新。
篱畔阶前何忍扫,
留分洁白养精神。
阅读心得——
读罢此诗,我为之一震。作者纯真的感情打动了我。
首句告诉我们一夜的飞雪涤净了世间尘埃,净化了空气,优化了环境,这已是对雪的赞美。句中“璇花”比喻雪花,“璇”即美玉。第二句用“玉树琼枝”比喻雪后的美景,贴切形象,一言以蔽之,做到言简意赅。第三句是个反问句,“何忍扫”,意为怎么忍心扫呢?用反问句目的在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不能扫。那么为什么不能扫呢?第四句作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留下它用来养精神。用雪养精神的提法真乃奇思妙想!其实作者是为委婉地表达对雪的珍爱之情。
这首诗写雪没用一个“雪”字,言爱更未用一个“爱”字,这正是此诗的奇妙之所在。
再者,四句诗有陈述句,有描写句,还有反问句,做到句式多变,文脉迭宕起伏。
每次读桃桃的诗,都有意外的收获,我喜欢桃桃的诗。

(二),鹧鸪天.雪
文/王彩霞
彻夜天公撒玉沙,银装世界惹悠遐。一风吹碎枝头蕊,双手拈柔路上葩。
眸远望,脚轻拿,满怀笃爱对朝霞。兴来不惧隆冬日,更喜红妆戏树丫。
阅读心得——
王彩霞的诗我读了许多,也受益最多。我入诗社后,第一个吸引我写诗评的就是彩霞女士的诗——《晨曲》,那是一首七绝,我一读便被作者语言的朴实、清新而又凝炼,且富诗意所折服了。从此,我就拜王彩霞女士为师,主动和她联了微信,时时向她求教。而且她的诗我每首必读,且收藏。
话扯远了,书归正传。读《鹧鸪天.雪》这首词,我又学到了不少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上阕,首句用了拟人、比喻两种修辞手法,写雪下了一夜,第二句用“银装”比喻积雪覆盖山川的美景,这已融进了作者对雪的怜惜之情。又用“惹悠遐”表现那银装世界勾引起了作者悠远而奇幻的想象,其间也自然流露出了对雪的钟情。三四句又用“蕊”比喻树枝上的积雪,用“葩”比喻散落在路上的雪,这蕊、葩都是美好的、令人喜爱的事物,无形中注入了作者的“爱”。且这两句对仗工整。
下阕,开头一句“脚轻拿”正是出于对雪的珍爱,好像生怕踩疼了它。第二句“满怀笃爱”则直抒胸臆,表现对雪的爱。且“爱”前用“笃”这个程度副词作定语,更表现了爱的深沉。第三句写为了赏雪不惧隆冬严寒,这当然也出于对雪的爱。最后一句写红妆戏树丫,这“红妆”恰指作者本人(我记得当时作者还发了戏树丫的照片,地点植物园,作者身着绿色长羽绒服),句中“更喜”又表现了喜欢的程度非同一般。
由以上解析,可以知道,题目是《雪》,而贯穿全词的感情线索是“爱”,是对雪的“笃爱”。
第二点值得学习借鉴的是作者善于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这一点在上面分析中已一一提及,就不再赘述。
第三,语言通俗,清新,明快,又富于表现力。如“脚轻拿”三个字,全用口语,却把作者对雪的珍惜自然而然地蕴含于字里行间。再如“兴来不惧隆冬日”“更喜红妆戏树丫”,也基本都是口语,却巧妙地表现了作者对雪的挚爱之情。
第四,主旨鲜明,笔墨集中。全词字字句句紧扣中心,无一赘余词句。文不扣题是写诗词之大忌,可有些习作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有时甚至全诗(词)远离主旨,另起锅灶。这样的作品文句再好,也只能扔进垃圾筒里,因为犯了大忌。
(2020.6.16)

诗词研读心得(二)
江城子.木兰词写给“三.八节”(通韵)
文/刘林
木兰夙有爱国心,报爷恩,替从军。铁马金戈,晓勇震乾坤。金柝十年传朔气,经百战,壮军魂。
凯旋天子谒功臣,策封勋,赏千金,富贵无心,归里见亲人。云鬓珠裙收铠胄,惊士卒,女儿身。
阅读心得——
这是献给三八妇女节的一首词,作者意在赞扬花木兰爱国、英勇、不慕富贵的品质,从而给现代妇女树立一个榜样,启发妇女学习木兰的精神品质。
上阕,写木兰替父从军,英勇杀敌,身经百战,建功立业。一二三句写木兰毅然替父从军,表现她的爱国热忱。句中“夙有”即原来就有,“夙”指素有的,旧有的。“爷”是古今异义的词,句中指父亲,不可误解为爷爷。四五句“铁马金戈,晓(骁)勇震乾坤”表现木兰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震乾坤”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六七句“金柝十年传朔气,经百战、壮军魂”,写木兰身经百战,英勇克敌,令敌人闻风丧胆。“金柝”“十年”“朔气”来自古乐府《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壮士十年归”句。金柝是古代的一种军用铜器,白天用来烧饭,晚上用来打更,也叫刁斗。
下阕,写木兰立功回朝,不慕高官厚禄,毅然归里省亲,表现她轻名利、重亲情的品质。前五句写木兰凯旋归来,天子封官加爵,赏赐黄金白银,但木兰毅然“归里见亲人”最后三句写木兰脱去铠胄,换上女装后,士卒大惊失色,目瞪口呆。
全词内容基本是《木兰诗》内容的缩写,用语比较精准,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立意明确,笔墨集中,做到字字句句紧扣中心,无赘词余句。
有两点不足需指出,一是“晓(骁)勇”中“晓”误写了。(包头、内蒙两级审稿均未发现,且此期微刊作品中还有错别字)。二是“天子谒功臣”中“谒”误用了,“谒”是拜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用在天子接见臣属不妥。还有“云鬓珠裙收铠胄”一句思维混乱,不通暢。
(20206.17)

诗词研读心得(三)
王楼
江城子.钟南山院士赞
赵秀珍
江城一病举国昏。遣三军,动全民。老骥奋蹄、挥臂战瘟神。蹈火赴汤无所惧,扬白发,树雄心。
当年非典荡风尘,去邪云,送阳春。狂疠新冠、欺我逾八旬。担道铁肩出利剑、连众手,撼昆仑。
阅读心得——
这是一首英雄赞歌。作者用精湛的文字,怀着深挚的热情,讴歌了钟南山院士在两次大的疫情面前,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力挽狂澜的伟大功绩。
上阕,开头三句交代背景。第一句写武汉疫疠蔓延全国,二三句写党中央果断调兵遣将,号召全国驰援武汉。四五句写在这紧要关头,钟南山院士毅然挺身而出,与疫魔展开了殊死斗争。句中用“老骥”比喻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先生,用“奋蹄”比喻挺身而出,“瘟神”比喻疫疠。这些比喻贴切形象。最后三句赞扬钟南山院士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成语“赴汤蹈火”也是形象的比喻。
下阕,开头三句回顾十七年前钟南山院士在战胜非典斗争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句中“风尘”“邪云”“阳春”都是比喻。“风尘、邪云”都比喻疫魔,“阳春”即阳光明媚的春天,比喻战胜疫情后的大好形势。句中“荡”“去”“送”三个动用得贴切而有力,显示了钟南山先生的威力。三四句笔锋转向现实,点明钟南山先生已八十多岁,为下面三句写钟南山先生出战作铺垫。最后三句赞扬钟南山先生虽已年逾八旬,但勇担道义,奋不顾身,毅然投身抗疫战斗,并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做出了巨大贡献!“担道铁肩出利剑”一句为了格律的需要,词序作了颠倒,应该是“铁肩担道出利剑”,“担道”即承担道义或大爱,全句说为了道义,为了大爱,果断出击。“撼昆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钟南山先生的威力和战绩。
这首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主要有三点:
一,立意鲜明,选材典型,笔墨集中。“赞”是全词的文眼,作者选材、剪材都从“赞”字出发,做到字字句句紧扣主旨。
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特别恰当地运用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这一点无需再述。
三,遣词造句精当,特别恰当地运用动词,增强语言的意蕴。如“荡风尘”“去邪云”“送阳春”中的三动词就有力地表现了钟南山先生的威力、气魄。
总之,这是一首反映抗疫题材作品中少有的佳作,我从中获益多多。
(2020.6.18)

【作者简介】:王楼,网名老教师,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包头诗词学会会员,敕勒诗社会员,晚晴诗社社员,部分诗词作品、诗词评论发表于《包头诗词》、《晚晴逸韵》、《九原群文》及诸网络平台。先后由诸微刊平台出诗词专辑、诗词赏析专辑百余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