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标的“创新”
1、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培养目标”里有两次提到了“创新”,足见“创新”在新课标里的份量。《方案与标准》指出:“逐步领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乐于提问,敢于质疑,学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教育的命脉。
2、在刚刚结束的2022年高考中,全国四套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均与“创新”这一主题密切相关,就连地方卷也不例外。即使天津卷考的是《烟火气》,但同样可以审题为《烟火气:在继承与创新中升腾》!创新是2022年高考的主题。各学科考卷的命制与答卷,似乎离开创新,就寸步难行!
3、在2022年的高考试卷中,几乎所有的考卷都是全新的命题角度,全新试题内容,连答题也需要全新的思维、思考、思路、思想,看来,仅靠平时的题海战术和大量刷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4、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考思维与创新;数学考基础(互质),回归生活(屋顶结构),回归社会(垃圾分类、生态环境建设、南水北调),考思想(分类与整合、数形结合、特殊与一般、统计与概率),考跨学科阅读,一句话,高考都是在考创新!
5、据考生反馈,老师教的都没考,考的老师都没有教过!2022年的高考语文、数学太难了!为什么会这么难?答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但事实告诉我们:创新性人才是“教不出来”的!老师不可能教会你创新!课外辅导更不可能教会你创新!
6、要创新,唯有自主、自学、自思,别无他路!自主、自学、自思、自创,才是王道!
7、我在1998年发表的《创新宣言》:
创新是人的核心灵魂,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
创新是人的天然属性。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创新是最伟大的劳动,
劳动是最伟大的创新。
创新是一切文明的源泉,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
创新是社会通向未来的唯一途径。
创新是教育的生命,
创新是教育的本真,
创新是真正的学习与继承。
创新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创新是人延年益寿的秘诀,
创新是人永恒的墓志铭。
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教育换新天!
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人生换新天!
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中国换新天!
为有创新多壮志,敢叫人类换新天!

9、创新先创心,无心哪来新?事事都用心,肯定有创新。
10、随时可创新,随地可创新,人人能创新,事事能创新。
11、创新是个宝,学习离不了;只要肯动脑,天天出新招。
12、只会重复自己,相当于原地踏步;只会重复别人,无异于邯郸学步。
13、只会学思不会做,社会生活没着落;只会学思不会创,社会进步没希望。
14、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就有不老心;创新,创新,再创新,人类踏步向前进。
15、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吃别人没有吃过的苦,享别人没有享过的福,受别人没有受过的气,干别人没有干过的事,过别人没过过的日子!
16、创新性学习三部曲:第一步,弄清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如汉字、成语、记叙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公式、定律、方程式、函数、分子式、地图、历史文本。成语:泾渭分明、盲人摸象、刻舟求剑、自相矛盾。物理:牛顿三定律。 数学: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第二步,弄清如何创造性地获取这些知识(如提炼、概括、总结、归纳、评价);第三步,弄清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实践、创造、创新、完善、超越)。
17、创新其实很简单。仿一仿海豚的样子创造出了潜水艇。仿一仿树冠的样子创造出了雨伞。仿一仿长颈鹿的样子创造出了大吊车。铅笔加一加橡皮擦创造出了带擦的铅笔。黄磷加一加硝酸再加一加木炭创造出了黑色火药。有籽西瓜减一减籽创造出了无籽西瓜。有帮的鞋减一减帮创造出了凉鞋。
18、1998年,创新教育就在祖国边陲生开花结果了。地处祖国边陲的云南红河州建水县西庄中学杨亚屏设计了“盲人眼帽子”;吕丽云设计了“手表手机”……若干年后,“手表手机”终于问世。
19、我在1998年发表的《教育创新宣言》: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教育创新,
是因为许多教师正在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教育创新,
是因为许多学生正在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教育创新,
是因为教育考试的简单化极大扭曲了教育本真。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教育创新,
是因为教育评价的武断远远不能适应人的发展。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教育创新,
是因为教育体制的僵化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教育创新,
是因为教育思想的僵化已将人的灵魂与行动严重分开。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教育创新,
是因为教育环境的浮躁已严重地影响了人的身心发展。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教育创新,
是因为教育内容的机械使人变得思维萎缩、人格空白。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教育创新,
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单一让学生变成了同一个模式的人。
作者:孟国泰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