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意象及文本
文/刘小军
诗歌创作首先要有诗意。所谓诗意,就是指创作者写诗的心意,意愿,意向;这应该是诗意最基本最原始的概念。而现在人们理解的诗意,通常是指由写作者创作意愿所引发的情绪在作品中的反映。这种理解也对,因为,作者的写作意愿一定会反映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定会是一种情绪。那这样看来,所谓诗意,就是引发作者写诗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在诗中的反映。
诗意离不开感情,意象。所谓感情,就是指人的情绪和情感。而意象,“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庞德)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所谓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一种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百度百科)其实广义而言,意境也属于意象范畴。
文本:“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而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百度百科)
感情,任何人都有,不独诗人所有;意象,任何人都可以具有,不独诗人所具有。但诗意唯有诗人所有。人们把一种感情一种意象,用分行文字——用分行且有韵律节奏的文字——表现出来,诗就产生了,诗人就产生了。分行且有韵律节奏的文字,是独属于诗的文本。
包括一些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在内的一部分人质疑诗歌的真实性。他们质疑的未必是诗人为了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而进行的语言修辞,而很可能是指诗意的真实性合理性。然而,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说过:人们进行文学创作的动机是“被同情”,文学创作其实是“不得已”(我同意这种观点。)人希望“被同情”是人的特点而不是缺点,因为,如果只是一部分人需要“被同情”,那就是缺点,而要是人人都需要“被同情”,那就不是缺点而是人共有的特点,或说是一种人性。只不过,诗人用文字的方式获得“同情”,而其他人用其他文艺方式或非文艺方式来获取“同情”。那这样看来,诗意的存在是合理的,并且从现象上来说也是真实的。(其实这也表明了文学是生活的反映。)
其实诗最后说到底就这两样东西——诗意,文本。也可理解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古典诗歌的诗意和文本,达到了高度统一的程度。古典诗歌的文本体现在字数固定和“格律”上。古典诗词有字数“格律”限制,现代诗没有字数“格律”限制,然而,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正是有了字数“格律”限制,才使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创作自由,使“唐诗宋词”达到登峰造极的艺术高度,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座丰碑。而反观现代诗歌,除了需要分行其他一切都自由了,然而,这种自由给创作者带来的却是创作的局限或说不自由——文本上的困惑。
古典诗词讲究意境,现代诗歌讲究意象。意境是感情及物(环境),意象是感情及思想(不及物)。那这样看来,意境更具象,主要强调的是具体环境下物本身概念的属性,因此强调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而意象,更抽象一点。不强调或是弱化具体环境下物本身的概念属性;或是所引出的物不受具体环境的限制。诗歌有古典现代之分。这种区分当然可以以时间来划分,更可以以文本来划分;但以现在诗坛而论,以意象划分——意象思维中究竟有多少“现代”成分——或许更为确切。
当下中国诗坛最大的困惑一是诗意,一是文本。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使我们对“国际社会”有了最直观最实在的感受,这样的时代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极其丰富的意象,然而,与这种丰富的意象相对应的却是诗人诗意的贫乏——从诗中看不出有多少诗意,或说诗意不足。有些所谓诗人几乎天天写诗,每星期都要在公众号上发表好几首诗,按他们的逻辑:“诗人就要写诗”。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医生治病教师教书是对的,因为医生教师都是职业,而诗人从来都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个社会化的标签。一个人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更不能被自己和别人贴上诗人标签而后用诗人这个标签来“塑造”自己强迫自己写诗。人们应切记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对诗歌真实性的质疑——这种来自于科学的质疑是有价值的。诗意应当“慎用”,而不应“滥用”;没有充足的诗意,除非“不得已”,就不要写诗。(我始终认为:没有非凡的人生就没有非凡的诗歌。非凡人生,峥嵘岁月,痛彻心扉的灵魂激荡,最能激发诗意,而庸常生活是带来不了多少诗意的。)
文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我们需要过。如果说,我们有丰富的意象,再假定有充足的诗意,那文本——用何种语言方式来表达——就是最大的问题了。
再不要用一两个成名诗人的文本——徐志摩戴望舒们,艾青冯至们,舒婷北岛们,甚至西方现代诗人——来涵盖当今诗坛。可以说,现在谁找到或发明了一种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符合语言逻辑的具有时代特征及美学价值的文本,谁就有可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成就。一个诗人除了天赋以外,对时代的把握,对与时代相匹配的文本的把握,都是必不可少的。“功夫在诗外”是古人提出的,但这句话古今中外一律适用。因为,写诗是种技艺,而写诗这种语言技艺最终达到何种高度何种成就?最终取决于掌握这种技艺的人的人生经历、智慧,格局、境界及道德水平。说“功夫在诗外”,不是说功夫全在诗外,是说最重要功夫在诗外。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智慧、格局、境界、道德水平,完全反映在诗的意象上。意象是诗外功夫,而文本是诗内功夫。一首好诗,必定在诗意意象语言文本每个方面每个细节都完美没有瑕疵。诗外功夫要具备,而诗内功夫——所有东西最终都要体现在语言文本上——必须具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