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了四月的芳菲,迎来了五月的鲜花。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除了宅家的一份宁静和安逸外,更需要到户外寻求一种烟火和趣闻。5月4日,是青年人的节日,也是今年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在洛阳市作协的精心组织下,我们一众并不年轻、也曾经年轻的作协会员组成的采风团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宜阳县高村镇,寻访红色的足迹,感受黄色的温暖,触摸绿色的清新,体味白色的纯洁。

上午九时许,甫一进入高村镇境内,道路两侧绿油油的庄稼、整洁一新的村落,让采风团的会员眼前为之一亮,拍手叫好。10多分钟后,车子停在了位于高村镇石村村的宜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说是纪念馆,其实馆舍面积并不大,也就是普通的三间房子而已,但是里面的内容很丰富。馆藏的图片、资料、文字、实物等充分反映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高村镇人民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同仇敌忾、威武不屈、百折不挠、信念坚定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气节。宜阳素来就有红赵保、红石村之说,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共同点燃起了洛河两岸的烽火。在高村镇这块红色沃土上,诞生了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见证了仁人志士舍身为国的浩然正气,目睹了王树声、王震等一大批开国将领奔赴前线的身影,留下了江姐式英烈李萍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的悲壮故事。听着工作人员时而慷慨时而低沉的讲解,革命前辈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高大形象瞬间浮现在作家们的眼前,无不为革命先烈的英雄气节而动容,无不为红色老区日新月异的发展而自豪。

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采风团一行来到了高村镇国家烟区烟叶产业综合体示范基地,该基地位于杜渠、王莽、四土地、纪彰四个村交界处,占地面积3000多亩。空旷的田野,红彤彤的太阳,一阵一阵的疾风,没有阻挡住农民朋友移栽烟苗的热情。高村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优质烟叶种植区,黄灿灿的“崤山牌”烟叶享誉省内外,高峰时达到了五万多亩,现在至少也有两万亩。烟叶和红薯苗、谷子、蔬菜实行轮作是高村镇独创的一套集约高效的种植模式,垄上地膜种烟,沟里种红薯或者其他作物,既减少了病虫害,又提高了种植效益,还安排了当地农民在家门口打工,实现了效益最大化。每年秋季,黄色的烟叶,红瓤的红薯相生相融,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早就听说王莽村的汉韵梅谷是一个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生态景区,依托127栋古民居、264孔旧窑洞,而且把传说中“王莽撵刘秀”的故事演绎其中,历史和自然交融在一起,别具特色,富有新意。接近中午时分,采风团一行径直来到了景区,梅亭、梅廊等标志性建筑物一览无余,相得益彰。大门里侧的北广场上,一排屏风式的条板书写着王莽村的由来、王莽撵刘秀的传说等内容,宽阔的墙体上,绘制有刀枪剑戟等18般兵器和龙生九子等群像。广场的东侧有一排干草苫顶的房子,分布着醋坊、磨坊、布坊等,采风团成员饶有兴趣地来到各个房间,了解产品制作工艺,沉浸式体验了石磨磨面、活字印刷等技艺。
王莽村原名王马村,王莽建立新朝称帝后,对绿林、赤眉起义军采取了赶尽杀绝、不留后患的恐怖政策。传说中有一天,王莽率大队兵马追杀刘秀至王莽村,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不得已夜宿于王马村。一个住在村东的高坡,一个住在村西的窑洞,蹊跷的是,刘秀听到鸡鸣第一声后,趁着夜色落荒而逃。王莽居住条件相对较好,加上又处于低地,当鸡鸣之时,天光大亮,再想追上刘秀已经不可能了。囿于王莽的权势,王马村随后更名为王莽村。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戚当权、民不聊生的那段历史。王莽篡朝改制后,大力推行土地国有化、货币改革、建立国企、实行廉租房、废除农奴制等改革,并发明了游标卡尺等,这些措施具有前瞻性、革命性,被后人誉为是现代人穿越回去的。
沿着弯曲有致的景区道路,古色古香的民居随处可见,横跨深沟的桥梁高高矗立,一棵树龄达百年的皂角树华盖如伞,遮荫蔽日。歇脚的游客享受着微风,吃着零食,怡然自得,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走下一段陡坡,豁然开朗,狭长的梅谷初露芳容。溪水潺潺,凉亭点点,芳草萋萋,花红片片,一副别致的山水画跃然纸上。作家们过吊桥、穿长廊、涉小溪、观飞瀑,尽情享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游览过程中,不时看到七彩的帐篷,还有野炊的场景,男女老少或者三五知己聚拢在一起,赏美景,品美食,谈感受,开心的笑容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小溪边,几头通体白色的耕牛和牛犊正在悠闲地吃着绿草,偶尔摆摆尾巴,直勾勾地盯着大家,仿佛在说,“我的地盘我做主,谁也别想靠前一步。”看到这一情景,放牛的老大伯笑眯眯地说:“不用怕,现在这几头牛性情很温顺。自从到梅谷放养以来,牛膘肥体壮,拍照合影的人特别多。”说实在话,要不是水草漫过了脚踝,好几个人都可能跑到牛身边了。

梅谷的梅树虬枝发达,树干粗壮,经过多年种植已经形成气候,现在虽然花已落,但是清香犹在,到了秋天果实累累的时候,想必梅谷的游人一定会更多。我们一路北行,笔直挺拔的钻天杨格外显眼,可能是扎根于谷底的缘故,那身姿、那枝桠活脱脱一个功底深厚的练武人,天资禀赋,正气凛然。在经过一个三叠瀑布小憩后,我们缓步登上了几十米高的坝顶,一个偌大的石磙跃入眼帘,上刻有“东亚水库”几个大字。这个石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修建东亚水库时遗留下来的夯实工具,那个年代机械少,许多工程都是靠群众肩扛手抬、土法作业建起来的。看着千钧之重的石磙,再眺望一碧万顷的水库,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毛主席说过的一句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虽然过去了几十年,这句话却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大半天时间过去了,我们兴奋的心情一直不能平复。虽然辞别了高村,但是它斑斓多姿的颜色留给了我们太深的印记,就像天空中的一道彩虹,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李志敏,男,宜阳县白杨镇人,记者,洛阳市作协会员,宜阳县作协名誉副主席,宜阳县第十三届党代会代表。现供职于宜阳县新闻宣传单位,作品以新闻、诗歌、散文为主,主要刊播于洛阳日报、河南工人报、河南电视台、洛阳广播电视台等省市媒体以及主流网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