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颐和园
作者/吴熙禄
一九九一年五月中旬,我奉命到北京钢铁学院参加冶金部组织的《经济法》教学备课会。(1)会后游历了几个景点,颐和园是其中之一。

我从北门进。先后游历了石舫、长廊、万寿山,在高处俯瞰了“苏州街”;向东,折向南,观摩了大戏楼,北顾,撩了一眼大太监李莲英为慈禧太后梳头的蜡像,最后游览了昆明湖上的石拱桥。

在很早以前,我就听说颐和园是慈禧太后挪用军费修建的,驰名园林,却是源于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我是背负厚重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游历的,满园“颐和”,冲淡不了心情的沉重!

第二天,我仿七律,写了《游颐和园》一诗:
颐和园林冠大都,万寿山葱紫气虚。(2)
昆明湖浅无军舰,长廊路深有御宿。(3)
因为奢侈地留名,只缘专权人垂书!
遗臭后世有何恨,至今游人趋若鹜!(4)
诗的一、二句直写颐和园之恢宏,“王气”弥漫,不仅在当时迎来一次次圣驾,就是在百多年后的当代,也是游人如潮!三、四句是面对景观的感慨:连海军经费都挪作他用,还谈什么巩固的国防!然而长廊东端的御宿告诉人们:满清贵族的享乐,远重于大清江山!如此朝廷,国家不衰亡才怪!
可转念一想:当时的慈禧太后就是不挪用海军衙门的钱,看看后来甲午海战的结果,舰船再多,还不是葬身海底!老太后挪用军费修园林,看似不着调的政举,倒是“为”后世留下了一处丰厚的文化遗产!——歪打“正”着!
说起“歪打‘正’着”,不能不提老太后的大手笔——垂帘听政!你想啊,她若端庄贤淑,守后宫的本分,不专权、虐政,一般皇后而已,何以受到后世人的浓笔重彩!在今朝,老太后也为我们的文化界、旅游业赚了不少钱!
于是乎,旅游价值模糊了忠歼荣辱。这不分正负的光鲜,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

为此,诗的后二句抒发了我的无限感慨:历史罪人、奢侈建筑,在往常人所不齿,而今却倍受青睐!即便是解说员口吐莲花,却难以掩盖景点起因的丑恶!历代劳动人民不乏智慧,可惜在统治阶级的役使下,劳动结晶,不过是用来侍奉百无聊赖的权贵!
故国很多名胜古迹、包括珍贵文物,是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令人赞叹,可此中掩埋、渗透着多少工匠、丁壮的尸骨和血汗?
(5)可惜,这些不在考古专家的鉴定范围以内!
面对许多文化遗存,五味杂陈,是该赞还是该叹?历史留下的“两难”,使我哭笑不得!
1991年5月于莱钢黄羊山小区
注:
(1)现为中国科技大学。
(2)大都,元代首都,位置在现在的北京市区。
(3)昆明湖,颐和园景区。
(4)趋若鹜,出自成语“趋之若鹜”。鹜,音务。鸭子。
(5)见明代吕坤的《忧危疏》。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