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孔子其人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市南辛镇)人。家中排行第二,故在文革中,鄙称为"孔老二",并全民批判之。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逃到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他于晚年,与妻颜徵在生下了孔子。孔子前面有同父异母之兄孟皮,但有足疾。
孔子的伟大与母亲不无关系。其母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知识渊博,对孔子影响很大。
有轶话流传,由于孔子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诞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丘山,故起名为丘。
孔子三岁时,父病逝,家境贫寒,然生于寒门、存于乱世的孔子,竟成了大学问家、大思想家,这本身就是奇迹,由此亦可见孔子的不凡和卓越。
孔子的仁政抱负沒有施展的空间,就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成为开创私学的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
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的高官栋梁,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些学生促使了《论语》的产生与推广,并成了治政和教育乃至文学(散文)的经典。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渊博学者之一。
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定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与方法。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极具形象性,:其文风是后代散文的典范。
围绕着《论语》,展现了孔子众多弟子的风采,比如孟子、庄子、曾子、颜子、子思、墨子……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
论语是先秦时期的一部语彔体散文集,以记言为主,以文载道,以语论理。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独特的语体经典。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彔言行记彔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因此称为“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论语"乃是孔子门下的教本,又是影响社会的经典。
清朝赵翼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也是论纂的意思,"语"就是话语,也就是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彔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这部诗语彔体经典,通过"直彔"的形式传达思想主张,运用了比喻、对偶、反证等修辞手法,甚至还以语言与细节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盖虑其铺张润色,或致反失其真,记彔忠实,理所当然。"
《论语》的产生于百家争鸣之中。面对春秋战国的乱世,先后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道家等不同流派,且都有代表人物和代表作。那是一个人才辈出、思想大爆炸的时代。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论语》的思想,也就是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酵——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
儒家之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仁的范畴确立后,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这就是礼的范畴。
仁与礼确立后,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这就是"中庸“的范畴。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尽管汉时独尊儒教,但《论语》进入经书之列还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又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就是十三经。
《论语》中强调的德、礼是和谐社会的杠杆。在今天的社会,保持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让德、礼与法制相互协调,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对后世散文的影响
《论语》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从哪些地方能够体现?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在文学上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并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意味深长地记述孔子的议政论道之语,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这类语录在《论语》中占有显著地位。
有的不过三言两语,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朝闻道,夕死可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等。
在中国文化史上,《论语》确实是最重要的一部书。所谓“千里滔滔水,源自滥觞时”,它是许多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所以有人说认识中国文化传统须从儒家开始,而认识儒家则须从孔子开始,认识孔子则必须从《论语》开始,而要在透彻地了解《论语》的思想的同时,仔细琢磨它的文学手法的自觉运用,我们会对它流传千载而仍有无穷魅力的经典地位更为信服。
一、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行、阐释深刻义理的一部书,它以当时明白晓畅的口语为主,同时吸收了书面语典雅洗练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独特艺术风貌,是语录体的典范之作。
在先秦诸子中除了老子的《道德经》可与之媲美,其他优秀的先秦诸子著作或是短小完整的说理文、或是长篇大论,都不像《论语》那样三言五语便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后人受其影响,也有不少语录体著作,较为著名的有朱熹的《朱子语类》、王阳明的《传习录》,但文学价值远不能与《论语》相比。因此《论语》中出现的许多含义深刻、令人回味的格言、成语,千百年来为人争相传颂。
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篇》)“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篇》)。
还有很多如吾日三省吾身、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后生可畏、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等等,举不胜举,语言简练却发人深省。
二、表现的形象化
形象化是文学的精髓,《论语》善于运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深刻的道理,阐释得明白、生动,甚至富有诗意。
如孔子批评宰予大白天睡大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公冶长》),因为宰予之前曾信誓旦旦要努力学习,因此孔子又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孔子用朽木和粪土之墙来说明人的不可救药,用宰予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轻信他人的表白,看人更要看他的行为。
当子贡询问孔子有一块美玉是保存起来还是卖了时,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一语双关,把自己比做待价而沽的美玉。
有些形象化的表达还非常富有诗意,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河水的川流不息来象征光阴的流逝,意味深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松柏来赞颂人的不屈精神,给后世文人无穷的创作灵感。
三、丰富的感情色彩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感动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情感力量。《论语》是记言的语录,谈的又都是做人、治学、治国的大道理,却不是干巴巴的说教,因为人物的语言总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先进》篇中有几章写孔子与颜回的感情,非常感人。孔子喜爱自己的弟子颜回,把他当作自己的知音,自己的道德学问的传人,他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伤心欲绝,顿足捶胸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弟子担心他哭坏了身子,劝他节哀,他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种表达深厚感情的语言比比皆是。
孔子领着弟子周游列国,在匡地被围困的时候,颜回走丢了,最后好不容易才逃出来,孔子见到颜回,又惊又喜,说:“吾以女为死矣。”(回)曰:“子在,回何敢死!”两位夫子的言语中传达着热烈而深挚的感情。颜回深知老师对自己的钟爱、器重,自己死了,老师不知会怎样地悲痛,因此逃难时他一心要回到老师身边,见到老师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颜回还是死在了孔子的前面。
第二年孔子的另一个得意弟子子路也死了,孔子经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阅读这些对话,我们又怎能不为这其中包含的深深的师生之情所打动呢?这就是《论语》所蕴涵的动人的文学力量。
所谓“发之于心,形之于言”,孔子也有发怒的时候,《八佾》篇记载季氏越礼使用八佾之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愤激之情,溢于言表。情之所至,甚至口不择言。
孔子对殉葬的陋习极为憎恨,当时有人用人形陶俑陪葬,孔子大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遭到了孔子断子绝孙的诅咒。子贡问,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斗筲”是一种小的盛饭筐,不屑的语言批评了当政者的心胸狭隘和无能。有爱有恨,有喜有忧,嬉笑怒骂,《论语》表现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四、个性化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
《论语》以记言
为主,虽然简短,却能充分体现人物个性,所以《论语》的人物形象很鲜明。孔子本人和蔼可亲的神态、诲人不倦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都随其言谈而呼之欲出。
孔门的几大弟子,语言各是一种风格,颜回的虚心虔诚、子贡的智慧巧妙、子路的莽撞冒失,无不与其精神气质相合。
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智商很高,是一个明白事理、迎合实际的人,他当过官,不肯过穷日子,投机做生意发过财,赚过很多钱,但是孔子说他达不到仁的境界,《八佾》篇记载子贡可惜告朔祭礼上作牺牲的羊,觉得浪费,孔子就讽刺他说,你爱惜羊,我更爱惜礼。
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个性最为鲜明,他爱憎分明、豪爽成性,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冒冒失失,多次顶撞孔子,《子路》篇记载,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请孔子出来当政,孔子将从何入手,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也。”子路听了,放肆大笑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气得孔子大骂子路粗野:“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盖阙如也!”子路就是这样心无成府、口无遮拦之人,因此总受到老师的呵责。
还有一次,孔子称赞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子路听了很吃醋,质问孔子:“子行三军,则谁与?”(《子罕》)子路有勇力,又有军事才能,是以以此骄傲,于是又遭到了老师的一顿批评。子路就是这样,直来直去,心里藏不住东西。他还是个大方侠义之人,他曾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公冶长》)孔子深知子路的脾气,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教育他,子路虽然经常顶撞老师,却打内心尊敬老师。子路的顶撞和孔子的批评,为《论语》增加了很多趣味。
圣人孔子并不是道貌岸然、冷酷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他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是“最近人情,恭而安,威而不猛”的。除此之外,在《论语》中我们还看出了他的幽默、亲切、率真甚至是任性的一面。孔子对门人说的话,很多是燕居闲适的话,老实话,率真话,不打算对外人说的话,脱口而出的话,甚至破口骂人的话。
《子罕》中子贡说:“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买掉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幽默的回答表达了希望贤君能用他。有一次,他要出去做事说:“我难道是一只匏瓜么,怎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季氏》)当时有人认为孔子虽然很伟大、很博学,但没有什么可以成名的专长,孔子说:“我专做什么呢?做驾车的么?做射箭的么?那么我从事驾车好了。”(《子罕》)
孔子也善巧言生风:“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固不知如之何他已矣。”《宪问》记公明贾与孔子谈论公叔文子的为人,公明贾说公叔文子总是在最适当的时候说话,真正快乐的时候欢笑,符合礼仪的时候才索取。孔子听后,将信将疑,觉得公叔文太伟大,又有些怀疑他是否真的能做到,于是冲口而出:“其然,岂其然乎?”毫不掩饰他的想法,当子路误认为他作了什么不正当的事时,他那对天发誓的样子:“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连说两遍,急于表明心迹,圣人的率真尽显无疑。《阳货》中说有一个叫孺悲的人去看孔子,孔子不愿见他,便让学生回话,说自己不舒服,不便见客。可就在学生转告孺悲的时候,孔子又是弹琴又是唱歌,这是孔子深恶痛绝乡愿的表示,孔子还曾经在极端气愤时大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宪问》)这是对原壤一人而发的,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这些话语都表现出了孔子幽默率真甚至是任性而为的一面。
五、情趣盎然的场景感
《阳货》第一章写孔子千方百计地躲避阳货,却偏偏狭路相逢,两个人的谈话也很性格化,文字不长但将阳货的盛气凌人、挖苦打击,孔子的尴尬无奈,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密切联系周围的环境气氛,写得很戏剧化。
《微子》写楚狂接舆的高歌,对孔子的赞扬和劝告,使孔子非常感动,欲上前攀谈,他却一路小跑的走掉了。这段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隐士的飘逸形象,也给我们留下了回味咀嚼的余地。
《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是为历代读者所喜爱的美文,写孔子与四个弟子畅谈人生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其言辞都能充分体现个性,而曾皙的形象描绘得最有情趣,三位同门侃侃而谈时,他始终在弹琴,轮到老师点将了,只见他随手一挥,“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充分展现了洒脱不羁的个性,而对美好蓝图的描绘,更是生机盎然,如一幅水墨画,令人悠然神往,以至于老师一声长叹:“吾与点也”,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论语》中很多这样的文字,一个个不很完整的小故事,一个个写人记言的小片段,都写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甚至可以当作笔记小说来读。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论语》的散文特质很明显,也很灿烂。
它多为语彔,但都辞约义常,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不仅篇幅较长,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人物,还成功地刻画了诸多弟子大家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
这正如评论家林坚在《〈论语〉的文学趣味性初探》中所说:讲学语与文学趣味性的高度融合……常常借助于口语化、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所造成的理趣、情趣和谐趣,使得行文风趣自然、生动含蓄,读来毫无枯燥、晦涩之感,在平易近人、娓娓动人的谈话中,领略了旨趣甚至是深奥的哲理。
从古人读《论语》谈起
唐僖宗时,韩简继其父为河北魏博节度使。
他性情粗鲁,没有文化。每次见到文人,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心里常常自以为羞耻。
于是,他叫来一个士人(读书人),让士人讲说《论语》,等讲到《为政》篇,第二天,他对下属们说:“我近来才知道古人淳朴,年纪到了三十,才能站起来走路。”外边有听说这事的人,没有不大笑的。
原来,《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的“立”是指立身立业,意思是说到了三十岁这个人生阶段,学了礼仪,依“礼”立足于社会,说话做事就能站得住脚。而韩简却自作聪明,解说为“年至三十方能行立(站立、行走)”,这就太离谱了,完全不合情理。
如此看来,一个人无知,并不可笑;无知而自以为知,才最可笑。韩简腹内草莽,不学无术,而又偏要裝腔作势,假充斯文,当然只能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
这个故事载于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卷十三),值得人们引以为戒。
由韩简读《论语》的笑话,又让人想到宋代赵普读《论语》的故事。
赵普少时读书不多。他性格深沉,平素又不爱说话,别人总以为他没有读书。
他做了宰相后,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他学问不足,常常劝他读书。其实,赵普不是不知道读书的重要,也不是没有读书,而是暗地用功,闭户勤读,把该读的书读得烂熟于心。
史书上说他,“晚年手不释卷”,常常一回到家就关上房门,打开箱子取出书,读上一整天。第二天办公,便“临政处决如流”,处理起政务来,总是果断利落。
及至他去世以后,家里的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见《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
由此看来,赵普虽然“寡学术”,读书不多,史书明文记载的仅为一部《论语》,但他却“少”中求“精”,读有所获。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很得意地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
因为这句话,历史上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赵普所谓“半部论语”云云,虽有自夸之嫌,但他不贪多而求精熟的读书方法和勤奋精神,确有可取之处。
今天人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当然不会限于一部《论语》。根据时代形势的要求,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定精读的书。
苏东坡曾在一首诗里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选定的一部书,如果只会死记硬背知识条文,不能深刻理解精神实质,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那就成了“两脚书橱”,对于实际毫无意义。所以,精读不是完全以记诵字句多少来衡量,其要诀在于会意。
就读书的一般情形来说,初入其中时可能惶然不知,等到不断深入进去,才会慢慢悟出书中的道理。可见读书没有捷径,学习不能速成。唯有虚心认真,勤学多思,联系实际,努力探求,才能达到真正的会意,即心领神会、豁然以明的境界。
可惜时下一些地方或部门,一些学习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常常忽视了这种“求精”的正确学习态度和方法。往往一声令下,布置繁多的理论学习任务,参与者疲于应付,懒得去读,便借助现代网络课堂或集体听课等方式,把别人的讲解照抄照搬一通,以代替个人的专心阅读和深入思考。这种形式主义学风,表现为照本宣科,无的放矢,人云亦云,胸中无识,说空话走过场,脱离实际等等,结果是取不来“真经”,收不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如此读书学习玩“花架子”,看似热闹忙碌,又有什么意义?
回头再看一看韩简、赵普两位古人的读书情形,我们虽不信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神通,但欣赏他勤读精读、心潜于一的认真精神。而那位韩简之古人心浮气躁、附庸风雅,则让人警醒,现在谁要是不专心读书,只是做个样子装潢门面,满足于略知皮毛、一知半解、自以为是、信口开河,那就难免要做韩简第二、第三或等而下之了。
孔子轶事(四则)
一、孔子问道老子
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于是便带着颜回、子路等几个弟子到了洛阳。他们等了好几天,终于见到了老子。
一大早,老子便把孔子师徒几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后,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表明来意:我久慕先生威名,这次带愚徒几人特来拜谒。请问先生近来修道进展如何?
孔子几人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们看我这些牙齿如何?”
孔子师徒愕然,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于是,他们摇了摇头,谁也不明白老子的意图。
这时候,老子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
孔子师徒又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
这时,孔子眼前灵光乍现,微笑着答道:“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
老子这时说:“想必先生已经清楚我修道几成了吧?”
孔子会心地点了点头说:“如醍醐灌顶,方才大悟呀!”
午后,师徒几人便辞别老子,起身返回鲁国。
途中,孔子如获至宝,面若桃花。弟子子路却疑云重重,不得释然。颜回问其何故,子路说:“我们大老远跑到洛阳,原本想求学于老子,没想到他什么也不肯教给我们,只让看了看他的嘴巴,这也太无礼了吧?”
孔子听后拂须大笑不止。颜回答道:“我们这次来不枉此行,老子先生传授了我们别处学不来的大智慧。他张开嘴让我们看他牙齿,意在告诉我们: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我们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
子路听后恍然大悟。
颜回继续道:“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当道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穿行的风虽然虚无,但它发起脾气来,也能撼倒大树,把它连根拔起……”
孔子听后大赞:“颜回果然窥一斑而知全豹,闻一言而通万里呀!”
二、孔子仕途坎坷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
孔子做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寇,管司法工作。这样,孔子参与政治的抱负终于实现了。
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
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孔子回答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 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
于是,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
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问孔子道:“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子路不客气地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 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怕继续留在这里出事,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三、孔子失察于人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四、孔子的艺术之路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
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
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
《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022.05.22 于芜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