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诗歌美学札记(之1551-1560)
童年学诗札记(1551)诗,在本质上是一种几乎没有终点的抵达。再说的明晰些,诗是诗人多元记忆链残缺的回溯。
童年学诗札记(1552)好诗,大抵呈现一种或多种不可能的可能,而不仅仅是“困境”或者“困惑”。

童年学诗札记(1553)如何解读艺术的源头?诗人陈先发的观点很直白,是“对爱的感受力”。他强调指出:“惟此感受力,才配称得上是艺术的源头。”对此,我倒是真有个肤浅的看法,不妨亮出来供大家批评及参考。窃以为,艺术创作者通过自己卓异的审美语言符码,去探寻、去观照、去呈现自然社会混沌、复杂、无限、多元的未知,实现灵魂的元体验、元叙述、元刺激、元启悟,最终打通生命与宇宙自然性灵交通互映共融的多维秘道。倘若真能做到这些,恐怕就不难抵达艺术的真正源头了!

童年学诗札记(1554)文艺评论的确存在哗众取宠的“过度诠释”这种畸形现象。但,关于“过度诠释”,我想郑重强调的是,假如评论作者在文艺作品中深入挖掘并发现了有话要评要论的东西,这算不算“过度评论”呢?假如评论作者借助自身与众不同的内功,看见并揭示出了某些足以令人深思的东西,这又算不算是“过度诠释”?!郭某向方家赐教!

童年学诗札记(1555) 艺术是人性最本真的宣泄及形而上呈现。艺术是性灵、学养、个性、记忆、理想、欲望以及性的结晶体。
童年学诗札记(1556) 艺术的真正起源, 可能是一种混沌。性,或许只是一个媒介或称催化剂而已。
童年学诗札记(1557)欢愉即性,性生欲望,欲望生思想,思想生人文。
童年学诗札记(1558) 语言的后坐力常常左右其杀伤力。

童年学诗札记(1559) 见识、学识、胆识,三者合起来,成就境界。
童年学诗札记(1560) 诗人的精神坐标的两极分别镌刻着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