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生活之我见
王业松
今日早晨,北京朋友给我发来一条微信,说“若你六十几岁了”,应该一切看开,快乐生活,说“60岁之后的人,正是享受悠闲最好的年纪”。言之有理,我很赞同。
看了此条老年生活的微信,引起我思考:究竟怎样过好退休后的生活?什么提高质量的老年生活?
我的观念之一:一息尚存,总要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我曾写过一篇散文:《能为应为当为之》。意思是说:只要身体允许,能够作为而且自己认为应该作为的就应当为之。因此我能苟同社会上流传的一些消极看法,说什么:退休前靠上班赚钱,退休后靠喘气赚钱。还说什么“好好活,慢慢拖,一年能几万多”等等,这种喘气赚钱说,未免把人生的意义贬得太低,好像喘气就是为了赚钱,活着就是为了多吃几年饭。
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追求和担当。退休就是退出岗位了,不应要求老年人像年轻人一样在追梦路上奔跑,但是还应当快走;不能挑起重担了,但是还应当为挑担人鼓与呼。退出工作岗位了,但是你并没有退出社会,也不可能退出时代。所以,你还应当跟着走,跟着时代走,与全国人民一起走向未来。

所谓当为之,并非要求你从事什么大事,而是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又喜欢做的事。比如抗疫期间,你模范遵守政府和地区防控抗疫规定,安心居家且管好家人不外出,这就是工作,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4月下旬,我夫妇从过冬的海南回到故乡淮安,我们不但严格按照防控要求,过好7+7的生活,而且还借此居家不出的机会,我读朱自清48篇散文,还写了评论《朱自清的散文特色》,我们把7天居家隔离的生活安排得自在自如,有条有理,丰富多彩。
说到做事,我退休后一天都没有闲着,大事小事都做。大事方面,我坚持散文创作,我出版了九卷散文集近300万字。我还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我还走进大自然,走向红色旅游,而且做到足迹到哪里,笔迹就到哪里。我是一出发就高兴,坐飞机如同过年。我去过红军三军会师地、辽宁塔山阻击战纪念馆、解放海南渡海战役登陆点和纪念馆等,以此,净化思想,激励前行。小事防霾按,我为我的当时读高三的孙子一人办周刊《远航》,目的在励志。我现在还在进行的小事是为孙辈们办周刊《周末赠言》,直到昨天,已经办了100期了。第100期的内容是:“要想得到赏识,先提高自己的能力;要想得到信任,先做个诚实的人;要想得到尊重,先学会自重”。这是100期《周末赠言》都是修身、励志、树德方面的内容。这是我对家教家风的贡献。每期如期发出,对家人既是自我报平安,又是对晚辈的要求勉励。
我的观点之二:一息尚存,要不间断地充实自己。坚持读书看报,更新知识,充实知识。我订了两份报纸,一份是《新华每日电讯》,及时了解中国如何看世界;另一份是《参考消息》,及时了解世界如何看中国。读书看报,使我站在舆论前沿,不断写出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文学作品。

我的观点之三:只要身体允许,就应走入大社会,融入大自然,紧跟大时代,创造时尚生活。
我的观点之四:永远保持一颗童心。童心不是任性,不是幼稚,而是一种真诚、真心、坦率,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不能对身边事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不能麻木。人的衰老是从失去好奇心开始的,我们不能失去好奇心。
生活中的现代技术,是现代生活的体现,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我们应当掌握应用,否则,时代的发展与你没有关系。网上购物、网上订餐、滴滴出行、网上购机票、丰巢取件、网上查索资料等等,这些新技术,我们都在应用。有的老人说:我们什么都不会了,我们被时代抛弃了。其实,不是时代抛弃了你,而是你抛弃了时代。
对于老年生活怎样才算有质量?过去说要有老伴、老本、老友、老窝,这“四老”已不足概括现代的、时尚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了。

我有九句话供老年朋友参考:
想吃、会吃、有的吃。
想穿、会穿、有的穿。
想交友、能交友、有友交。
想做事、能做事、有事做、做成事。
想快乐、懂快乐、能快乐。
有追求、能追求、求得到。
有爱好、好爱好、常爱好。
想走动、能走动、常走动。
居有所,为有家,避寒避暑常度假。
以上九句话,不是每人都能全部做到,但可以争取。
宋代苏东波因“老翁七十尚童心”而自豪,当代著名作家八十岁的冯骥才因“还能接着写”而自信,年迈九旬的我因还能著书立说,不断出书而自勉。
2022年6月19日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以下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王业松,1934年出生于江苏泗阳,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在公安部外事局、教育局任处、局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作家协会会长,出版王业松文集六卷,百度收藏。在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平台发表散文作品三千多篇,是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散文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