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鹧鸪天•温州鼓词(钦定词谱)
黄良成/杭州
贺黄良福、陈春兰《温州鼓词》教科书付梓
温州鼓词渊源长。
遐悠古韵响城乡。
经年三百创奇迹,
数载春秋留国香。
新世纪,好篇章。
弦歌不辍美名扬。
传薪绛帐宏图绘,
逐梦黉门乐未央。
壬寅仲夏 西子湖畔
注释:
温州鼓词——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温州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广为人知、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音乐形式。它是浙江省民间曲艺两大主要曲种之一,一向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的说法。温州鼓词是一种板体系的说唱音乐,距今最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因过去都是盲人操之为业,所以又称“瞽词”,而温州人习惯称温州鼓词叫唱词。
一、起源:
关于温州鼓词起源的朝代、地域,现在学界仍有看法。 1.对温州鼓词起源于何时,现在学界一直还有争议 ⑴部分学者认为鼓词起源于南宋,这主要是从鼓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南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此诗作于陆游在福建宁德当主薄回乡时,途经瑞安时所写。诗中“负鼓盲翁”可能指的是瑞安鼓词演唱者——盲人。 ⑵而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 ⑶据有关鼓词资料所述,鼓词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在清代赵钧的《过来语》中“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到处皆旋灯结彩,倾动一时”。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1806年前已有鼓词流传; ②白门松是当时“倾动一时”的“最善唱词”者,证明当时鼓词艺术已见成熟。 任何艺术门类从形成到成熟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从嘉庆年间瑞安鼓词的兴盛,并且出了名艺人来看,温州鼓词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说是比较可靠的,鼓词至少应该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是无庸质疑的。 2.对鼓词起源于何地,据季松年、管华山认为,温州鼓词源于瑞安。主要是依据温州鼓词的方言音韵以原瑞安城关方言音韵为基本标准,这种方言喷口重,且韵部少,善于表达,便于记忆背诵。至今各地的温州鼓词仍以瑞安方言为主。 因此瑞安应该是温州鼓词的发源地。过去各地艺人也曾以当地的方言演唱,因此听起来也是南腔北调,各唱各的,音韵并无定准,到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渐以瑞安城关方言音韵为基本标准。瑞安方言好听,声调变化多,出声喷口重,容易辨别;另外,瑞安方言韵部少,也就是每个韵部的字,好背好记。所以很多人将温州鼓词直接称为瑞安鼓词。
二、音乐特点
1.曲式结构:温州鼓词是一种板腔体音乐结构。板腔体结构是一对上下句为基础,运用节奏节拍上的整散,速度、力度的快慢强弱派生出一系列不同板式的唱腔,并通过音区音域的不同运用,调式结构的变化,派生出反调和不同唱腔,然后用这些板式和腔调来组成各种唱段的音乐结构。 温州鼓词是一种风格鲜明的板腔体音乐,曲种特点主要有: ⑴变奏为音乐发展上的主要形式。 ⑵有独特的唱腔,不同唱腔前标明不同的板式名称。 ⑶旋律的组织形式和运用方法上比较灵活自由,各种节拍在该种音乐中运用自如。 ⑷以一对上下句组成的段式为基本单位。韵文、唱句以七字和十句的对偶格式居多,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⑸段、句、节之间一般都有见走、过门相隔、顿歇清晰、唱句分明。
2.旋律特色 ⑴节奏:由于温州鼓词是一种板式变化体音乐,因此节奏是鼓词变奏的关键。在鼓词中常见的节奏基本都可找到,切分、十六分、附点节奏常见于乐谱,弱起节奏则较少。 ⑵音程:由于地方曲艺的旋律基本上是根据方言的音调走势来进行的。温州鼓词也一样,人声的特性所决定它的音程基本上是单音程,它的旋律行进多为小音程,大二度、大三度、纯四度、纯五度音程占主导地位,曲调婉转、平和、安宁,一般用板式变化表现矛盾冲突。 ⑶人声:温州鼓词的人声基本独立于伴奏之外,基本处于清唱状态,男性常用的调为1=C,女性常用1=F或1=C,在双档演出中一般男女声之间相差五度。 3.伴奏乐器 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主要由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 扁鼓(又称“唱词鼓”),是温州鼓词最原始的伴奏乐器,是高音单面牛皮扁鼓,属打击乐器。在鼓词的早期演出时,艺人仅用扁鼓拿竹筷击节伴唱,也就是“负鼓盲翁正作场”的场景。牛筋琴(亦称“唱词琴”)琴框用硬木,琴弦有12~16根牛筋,弦下有竹码子演唱时,用小竹竿敲击牛筋弦,发出响亮、清脆、悦耳,犹如古琴、古筝的声音。三粒板(又称“拍板”),用黄杨木制成,发音较低,一般在强拍出现。小抱月(亦称“高音梆”),用牛角或黄杨木制成,发音清亮,多使用于一些需要提醒之处,要以其他音做铺垫。
4.伴奏音乐 ⑴头通:由于温州鼓词是一种典型的说唱音乐,在正式演出之前往往有一段用牛筋琴和唱词鼓、小抱月互相配合而演出的一段音乐,还配上了乐器。用于吸引观众注意力,相当于戏曲中的惊场,称为头通。 ⑵前奏:俗称开场曲,一般用牛筋琴和唱词鼓演奏,一般选择优美的旋律以吸引观众同时也反映艺人的演唱特点和唱腔风格。 ⑶ 间奏:主要以牛筋琴伴奏为主,音乐旋律变化较多,分大过门、小过门和其他样式。大过门旋律较上句唱腔为长,或变奏发展成过渡性的乐句。小过门一般旋律上句唱腔,俗称“填句”意思是填补唱腔旋律之不足,一般不超过四小节。 ⑷尾声:旋律一般用牛筋琴奏出,突出整段唱腔的音乐主题,直至高潮而终止。速度会有适当的减慢,有时也用唱词鼓插在唱腔中渐慢,属原始民间性的尾声特点。
温州鼓词是温州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形式,深受温州各地人民的喜爱。50年代,鼓词名家阮世池1958年上京参加全国首届曲艺汇演,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而后形成阮派(阮世池),丁派(丁凌生),郑派(郑明钦),陈派(陈志雄)四大家。80年代,温州鼓词获得了极高的发展,一些新作品层出不穷,涌现出一些新的鼓词演唱家,一大批鼓词新星。他们薪火相传,孵化新人,为温州鼓词传承发展,承上启下,发扬光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摘自百度文库)
鹧鸪天•温州鼓词(唐宋词格律)
黄良成/杭州
贺黄良福、陈春兰《温州鼓词》教科书付梓
扁鼓琴声历史长。
遐悠古韵响城乡。
经年三百创奇迹,
数载春秋留国香。
新世纪,好篇章。
弦歌不辍美名扬。
温州曲艺宏图绘,
逐梦黉门乐未央。
壬寅仲夏 西子湖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