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可以模糊印象,精神却不会黯淡;时间可以改变山河,理想却不会磨灭;光阴能够冲淡记忆,信仰却历久弥坚。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山东小伙子和大丫,已是鬓发秋霜;当年轰轰烈烈的壮举,永远记载在北大荒不可泯灭的功勋史册上,黑土地永远不会忘记这批把大好青春年华奉献给北大荒的齐鲁儿女。
近日我采访了三位已是耄耋之年的支边青年,当年她们都隶属于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工程营。她们代表的是所有支边青年的精神风貌,勤劳朴实不计报酬默默付出。她们信奉的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正是这样的信念,才使我们的家乡从一片荒原建成如今花园般的小城。我的思想和灵魂受到深深震撼。她们都是普通人,但她们的境界和情操都值得我们千秋万代去学习去景仰。世间万物可以衰退可以消融,但她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永存!

埋头苦干的排长程显芳
程阿姨来自山东莱西周各庄村,到北大荒支边时正好18岁,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她中学还没读完,就积极响应号召报名要到北大荒支边去。村里的支书说那里很苦,显芳说苦也去俺不怕苦。59年八月节前几天,程显芳和她的同学们离开营地坐船到了大连,又从大连坐上火车下半夜到的密山。天黑下雨,有几位穿着雨衣,高筒靴的人来接她们。天黑看不清好人坏人,她们不敢下车。就这样车下的人解释,车上的人犹豫,磨叽到天亮才敢和他们一起坐油特兹,又倒马车在泥泞的山路上跑了几个小时才到住地。

程阿姨分配到农垦总局下属的筑路队,住马架子里一长溜的大通铺,寒风刺骨每个人都不脱棉袄睡觉,早上起来全身都是霜。吃的是一个苞米面大饼子,就着雪水喝菜汤。土豆不扒皮,加点苞米面拌一拌就吃。那时的北大荒一片沼泽地,她们修桥、铺路、排水、建水库整天干不完的活。刚到北大荒没多久,朴实能干的程显芳就被任命为班长,她更加积极了。有一次她们从东方红到炮手营转移工地,走啊走,走到一个叫黑水河的地方。那河可宽了,水流的可急了黑黑的水看着都很可怕。男同志就找来碗口粗的木头,有三四根吧搭起桥。指导员让男的先过去,在河边等着随时救援。女同志都吓得直哆嗦心惊胆战不敢过,指导员就让她们一个扯着一个衣服,一点点过去。程显芳也不敢过,但她是班长,就闭眼睛扯着指导的衣服跟着指导员一步一步小心翼翼过去了,大家一看她过去了信心都被鼓舞起来。也都开始过河,有一个女队员走着走着雨鞋掉水里了,男同志毫不犹豫跳进河里帮她拣。还有一个叫杨姑娘的女青年,胆子小就一屁股坐在木桩上,一屁股一屁股往对岸挪,不管怎样姑娘们到底是过去了!过了河,又遇到老林子,里面的大松树遮天蔽日一点天都看不见,四五人抱不过来。一点路都没有,满地杂草和陷阱走了大半天一身泥水一身汗,没有人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

程阿姨在修青年水库的工地上认识了山东蓬莱的支边青年赵叔叔,当时他是拖拉机手。结婚后他们一起来到八五二工程大队,赵叔分在机务队,程阿姨砖瓦厂副业队都干过。在砖瓦厂,程阿姨脏活累活抢着干又当上了排长,那真是火红的年代火红的心,能干苦干加油干。她们制砖造瓦还做过炸药,用化肥兑锯末,在铁锅里把化肥烧化后,用铁锹在锅里翻炒,晾凉后就成了炸药。为建场初期开山破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锅里翻炒很危险,但是程阿姨她们毫不畏惧,迎难而上乐观积极。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如今程阿姨已经81岁了,在北京儿子家颐养天年呢。程阿姨教子有方,两个儿子都考上重点大学,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广州工作。孙子也在她的培养监督下,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程阿姨很知足,每日做做养生操读读书看看报。看手机玩微信会点赞还会发红包,活得滋润而幸福。
她对我说: “感谢你还记得我们这些支边青年,国家需要我们去北大荒我们就来了,做的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程显芳老人近日在北京家中

大干特干的连长陈丽荣
陈丽荣是干部也是女同志中的佼佼者,她干活麻利手快嘴快思想活跃口才好。程阿姨以及工程营的老人都很佩服她。她是56年年底来农场的河北支边青年,家在北京城边的固安县。程阿姨说陈丽荣能力强,当过商店售货员、排长、妇女队长、指导员、幼儿园园长,还曾去山东接了3千多名支边青年来北大荒。我如今65岁的大姐也说,陈连长关心群众生活,她上小学还是陈连长把她领进教室的。

因为陈丽荣退休后回到老家固安,于是采访陈丽荣是在网上进行的,想不到吧,87岁的陈丽荣老人运用微信视频接受我的采访。她老人家耳聪目明一点也不糊涂,有条不紊的给我讲起她来北大荒的故事:我们来北大荒时条件很艰苦,没有住处,男的多女的少,为了保护我们,注意安全就把我们这些女的安排挨着连部,他们搬家我们就搬家他们住一头我们住一头。有一次雪水化多了,早晨起来鞋子找不着了,鞋上哪儿去了呢?都上水里漂着走了,又赶紧上水里捞鞋去。就这么样过日子。还有呢,等到晚上不敢上厕所解手,蚊子忒多把屁股盯满了,没法解。就点燃一把草烧着了,哪里有烟就到哪里解。那阵儿我们就起了个段子:北大荒三大宝,蚊子小咬和瞎蒙。早上起来就得戴防蚊帽,如果不戴眼睛就被小咬咬得睁不开眼。等到中午就瞎蒙到晚上就蚊子,特别困难。后来那时的连队,铁道后有点家属了。就盖起了临时马架子棚子,住了好几十口子人。一个大炕,怎么住呢?第一铺是女的,第二个是男的,第三个再男的挨着他的女的,就那么往下排,两大溜都排在一个屋子。然后一起去食堂吃饭,那么多人在一起住还特别团结,也不打架也不闹意见都互相帮助互相关心。铁道兵像爱护自己的妺妺一样爱护我们,我们几个都没成家他们都照顾我们。等后来盖好临时房子,我调到小孤山住帐蓬。也是男的住一头,女的住一头,要洗个澡根本没有单间,拿块苫布两个人拽着挡着洗。吃大食堂,吃了就干活去。还有一次我们6个女的住帐蓬,东面三个人西边三个人,晚上睡睡觉就听到“咵嗤咵嗤”响,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吓坏了谁也不敢吭声以为是黑瞎子,你踢我一脚我踢你一脚,浑身冒汗直哆嗦。结果突然一声牛叫,把我们全都逗乐了,原来牛怕冷上我们帐蓬取暖来了。第二天队长带着我们去四分场八队山边打稻子,排长是山东人老铁兵姓王。他说你们在这儿呆着,我去前面看看,如果快到头了咱们就不下班了,干完再回家得了。结果他走着走着,遇到一个黑瞎子上来就给他煽了一个耳刮子,把脑瓜都煽散圈了,眼睛也看不见了。指导员说没事,他骑着马带着几个义务兵,去打着黑瞎子。结果围着树林子转了好几圈,树林有叶子看不见。人没见到黑瞎子,黑瞎子看到他了,上来就把指导员扑倒,在脸上攥了一把,指导员可漂亮的一个人大个结果给攥得鼻子也歪了眼也邪了,一天抢救他们俩,差点没抢救过来。后来一个铁道兵开着拖拉机把黑瞎子抓住了,两只前掌送给王震将军,两只后掌给我们喝了汤。

58年10月陈连长找的老铁兵刘泽兴结婚时,没新房借的房子住了三天。随后跟着老伴来的工程营。到了工程营,陈连长一直吃苦耐劳从财务出纳到工会主席、妇女队长、砖瓦长排长连长,幼儿园长、机械二队队长。她胳膊折了扭到前面不休息,鼻梁折了不休息,一低头就流鼻血还是轻伤不下火线。她所在的单位获得过多次上级表彰,三八红旗班组。92年她退休回到了她的故乡河北固安,固安县政府为了照顾她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功臣,将她的大儿子一家也调回了固安。
采访结束时,隔着屏幕她说,谢谢你的采访,你是个好姑娘。

采访孙绍兰老人时,得知她孝顺的女儿在今年“五一劳动节”,为老人贺喜60年结婚纪念日。丈夫刘德文也是老党员 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拼命三郞的省劳模孙绍兰
孙绍兰这个名字我从小就听父母讲起,她是工程营的英雄,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劳模。 我的案头摆放的是她几十年拼命工作换来的从农场到管局到省级,已经发旧泛黄的荣誉证书。我的眼前看到的是一个妙龄少女到老态龙钟,坐在轮椅上的八十岁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她瘦弱的身躯,掉落的牙齿迷茫的眼神都像细针一样,一下一下刺痛着我的心。这就是那个叱诧风云,被人私下称为拼命三郞的铁姑娘吗?!
孙绍兰获得的奖状
孙绍兰1943年5月出生在山东省烟台海阳市里店镇刘家村,她的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祖孙三代挤在一个不到六十平米的草房子里,但是她们家风正乐于助人。爷爷给人看病,不主动收钱,爸爸帮人干活也不要钱这给了孙绍兰很深的影响。1959年从山东支边来农场时,她才16岁不满17岁。来了没几天就被人发现她的吃苦精神,她在砖瓦长,干活从来不休息,别人休息喘口气她不休干别的,不到一个月就当上了班长。烧瓦后,窑里温度高,需要停三天才能凉透进人搬出来瓦,她不怕热,为了早出瓦她顶着5、60度的热窑,才凉两天就进去搬。衣服都被汗水浸的贴在身上了,整个砖瓦厂,就她一个人这么干。别人都说她纯粹是个傻子。65年她随爱人调到种畜站,当时种畜站老场部来了许多知青和犯错误的“老黑”急需盖房,听说她会烧窑,交给她3、40人让她带着出窑。她一个人一天能扣一千多块土坯,让人惊叹。她的积极肯干,忘我劳动受到领导的表扬和肯定,早在68年她就入党了,她对所有的人都关心,像雷锋一样时时处处想的是为别人做点什么。
孙绍兰获得的证书
1971年她跟随爱人调回到工程营,工程营领导早已闻名孙织兰的吃苦精神,让她负责养猪工作。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让领导群众感动几十年忘不掉的事。有一个冬天 ,她抱着不到一岁还在吃奶的小女儿,趟过呲溜滑的冰面赶到猪号去查看一头生病的老母猪,眼见得猪妈妈病病恹恹,刚出生的猪娃娃饿得奄奄一息,孙绍兰着急上火毫不犹豫用自己的奶水把猪娃娃救活了!猪号的同事震惊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啊!面对她工作时的忘我,很多人惭愧的低下了头。殊不知这种忘我的工作态度,对于孙绍兰已是家常便饭。她当托儿所所长时,条件艰苦没有水泥地板,就是普通的泥土地面。孩子们拉便便时,需要在地面上铺上锯末。她就每天亲自去木工组拾锯末。有一天,她埋头在电锯下拾锯末太专注,电锯开了都没发现。电锯师傅吓得两天两夜没合眼,跑到孙绍兰家对她爱人刘德文说,如果不是我及时拉掉电闸,她的脑袋就得劈成两半。后怕,真是后怕。真没见过这么拼命干活的,别人苦干加巧干,她是拿命干。72 年她当招待所当所长时,她每天工作亲临一线,为了让下乡知青众多人都吃到自己磨的豆浆,是早起耽晚,把精力投入工作中。大白天八点钟竟然中煤毒!一米二的大锅,她站在锅台上搅豆浆。那天锅不好烧,鼓风机底下烧煤,她不适不觉中了煤毒也不知道。一头栽到锅底,摔的鼻青脸肿被抬到卫生所抢救。她的领导说幸亏是掉锅底下了,要是一头栽进豆浆锅,连命都没有了。她爱人老刘说本以为她得休息几天,没想到她下午就简单收拾收拾上班去了,眼睛青着脸还肿着呢!满脸的怜惜。尽管孙绍兰不是一个好妻子,家里什么活都不干孩子也没时间看。老刘每天下班经常能听到被孙绍兰锁在家里的孩子们,叮叮哐哐砸门声。尽管不少人笑话老刘找个媳妇,只会干公家的活不顾家太傻,老刘太亏。尽管老刘嘴上埋怨孙绍兰,但他从心里还是心疼和佩服自己妻子的干劲的!!
孙绍兰获得的奖章
63载,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只是一瞬间,可对于支边青年们每个人来说却是一生。半个多世纪,他们用年轻的肩膀挑起了艰苦生活的重担,战酷暑、斗严寒,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天寒地冻的北大荒开荒、修桥、建水库、田间地头春种秋收,挥汗劳作,苦中作乐。
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太多的奢望。他们不需要赞扬、鲜花、掌声,只希望历史见证他们的存在。可以说每一位支边青年前辈们都像一部长篇史诗,而我只是掬起了几朵浪花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