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哉西柏坡(组诗)
作者/康新明
(一)
红色圣地
西柏坡,共产党人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机关、中央军委总部离开这里,前往北京,谋商建国大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革命圣地西柏坡,孕育人民共和国;
艰苦奋斗传家宝,共产党人必修课;
反腐防变责任重,戒奢以俭拒诱惑;
夯实根基铸大厦,红旗高举不褪色。

(二)
领袖们的故居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等领袖们在西柏坡住的农家小院,泥墙土壁、简陋窄小,卧室兼办公室。但领袖们博大的胸怀却心系百姓、情洒天下。
身居农家小庭院,心系百姓千千万;
革命成功不忘本,人民永远是靠山。

(三)
七届二中全会旧址
全国解放在即,针对党内部分同志可能滋生的居功自傲和享乐主义思想,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及时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英明论断,落地有声、发人深省。
东方破晓天欲亮,胜利在即警钟响;
振聋发聩最强音,两个务必记心上。

(四)
老 石 碾
闲暇之余,领袖们与老百姓推碾轧面同劳动,畅想未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谈笑风生拉家常。
领袖百姓推石碾,同甘共苦心相连;
轧碎黑暗旧制度,转出一片艳阳天。

(五)
纪念馆展室
纪念馆展室内的展品,从文字、图片、实物到影视音像设备反复演示、滚动播放的画面,效果逼真、往事如昨、历历在目、感人至深。
幅幅图片记忆深,件件实物情更真;
历历在目当年景,句句话语感昭人。

(六)
军委作战室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战争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就是在这里指挥的。
中国命运之决战,地图布阵谋胜算;
千里之外巧用兵,军事史上堪称前。

(七)
小 油 灯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简陋的作战指挥室里,点亮一盏油灯,展开一张地图,运筹帷幄、决战千里,打胜了三大战役。
柏坡岭上小油灯,犹如东方启明星;
锦绣山河都照亮,指引革命新征程。

(八)
大 决 战
三大战役全面告捷后,毛泽东头上生出一根白发,他风趣地说:“白一根头发,胜了三大战役,值得!”读后令人肃然起敬。
一幅地图一张桌,一场较量志必得;
一盏油灯彻夜明,一支铅笔手中握;
一杯酽茶浓浓饮,一颗香烟接一颗;
一举消灭百万兵,一根白发也值得。

(九)
小 推 车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西柏坡的小推车同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巨大贡献。
手推肩拉支前忙,车轮滚滚上战场;
后方人民来支援,前线将士打胜仗。

(十)
沕沕水电站
党中央进驻西柏坡后利用从敌人手里缴获的发电机组,以铁丝代替电线,在沕沕山上利用流水落差建立起一座我党、我军历史上最早的小型水利发电站,给西柏坡人民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流浪飞瀑落白练,高山深壑建电站;
土洋结合办法多,自己动手攻难关;
创业艰辛何所惧,人民力量大于天;
驱散黑暗东方亮,中国光明之源泉。

(十一)
五大书记铜像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迁驻北京,毛泽东站在高高的柏坡岭上,出语豪迈,意味深长:“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做李自成”!瞻仰铜像、思虑良久,警示教诲、耳边长鸣。
伟岸身躯耸然立,穿着朴素粗布衣;
双目炯炯眺望远,眉宇凝思谋大计;
进京赶考责任重,历史教训要牢记;
我们不做李自成,艰苦奋斗得胜利。

(十二)
石 刻 园
石刻园荟萃了近百位将军及名人、国际友人和著名书法家的题词墨宝300余幅。这些作品真情歌颂了共产党的英明正确领导和中华民族的坚强伟大精神。
将军名人书法家,秉笔挥毫字潇洒;
讴歌赞誉共产党,尽抒豪情唱中华。

(十三)
牡 丹 园
西柏坡岭上种植的100多个品种、3万余株牡丹,敢与洛阳、菏泽的牡丹媲美。因为只有在这片红色的、富有传奇的土地上,才能孕育出如此绚丽的花朵。
阳春三月百花鲜,柏坡岭上赏牡丹;
姹紫嫣红美如画,祖国处处艳阳天。

(十四)
柏 坡 松
西柏坡的松树虽不如森林中的高大茂盛、青翠葱茏,但却苍劲挺拔、参天立地、坚强不屈,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历经风雨不弯躬,阅世沧桑仍从容;
铮铮铁骨傲然立,堂堂中华大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