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里的村庄
房兴华
不知怎的,常常想起童年,想起童年的村庄。我的故乡座落在羽山脚下,因建村时,岭下有一甘泉,常年不涸,汇流成溪,围绕村庄,惟有一埠可泊船靠岸通入村内,故名泉子埠。这里民风淳厚,生活简朴,家家户户之间洋溢着友善和谐的气氛。
我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十八岁,我便走出村庄到外地工作了。至今离家已近三十年,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再来到老家时,眼前已不再是旧时的情景了。我家老宅面临的一条老街,因拓宽街道,街两边的老宅几乎都拆光了,再也找不到儿时的那种的感觉了。
那时,姐姐带我买糖吃的小商店,还有父亲在那里干活的磨面房,村里的首脑机关大队部都汇集在我们家门口的这条老街上,不知什么时候,一眨眼的工夫就全没了。那时侯,我家门口的老槐树下,正午的阳光正浓,街上常有走村串巷的货郎,扒盆锯锅的锢漏,换桃瓜梨枣的小贩,高声吆喝着,伴随着鸡鸣狗吠,让人感觉岁月好像滞缓的河流,沉寂漫长。
走在任何一条巷道上,依稀还能找到与过去相连的地方,穿过那条弥漫着回忆的古旧气息的街道,转过一个巷道,往南走不远,就是我们那时生产队里的南场,那里拴着队里的全部家当,十几头耕牛,东面是村里小学校,若大的一个校园里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是那样和谐动听。
在回忆的每一处细节里,都能找到属于这个小村的独特印记,村西老石桥的大柳树下,每到中午或傍晚,就聚集了很多人,热热闹闹地在聊些什么,家前屋后的老人们,往往不惜走上一段路程,携带马扎、席子到这里纳凉、下棋,看云卷云舒,听小桥流水,悠闲自在。
西菜园的水车声,水漫桥上年轻姑娘、媳妇们的锤衣声,园子的篱笆上落下栖息的红蜻蜓,打场的牛把式哼唱的赶牛号子,构成了一幅美丽、温馨、安谧的乡村田园生活画卷。
眼中的小村好像越来越陌生,又感觉似曾相识,家乡变得确实漂亮了,街道宽畅了、笔直了,路面硬化了,安装了路灯,一座座小楼、琉璃瓦房矗立在家乡古朴的市井生活当中。街上三三两两的美女,飘洒着一头秀发,也不知是谁家的女儿还是媳妇。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中意境让我真切地得到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
拆掉的是老房子,留在我心里的则是一种情感的存在,一种浓浓的怀旧情愫,一种文化的情结。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房兴华,男,60后,山东临沂人,山东省作协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理事,临沭县作家协会主席,《临沭文学》主编,临沭县十大文化之星。
迄今,已在《农民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导报》《中国文学》《大众日报》《东方散文》《临沂日报》《沂蒙晚报》《临沂广播电视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逾百篇,有7篇作品入选《中国优秀散文集》在各类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受到山东省文化厅表彰奖励。


编辑简介:王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东方散文》《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临沭文学》《山花》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