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故乡,我军旅梦起的地方》
作者:王力斌
朗诵:林枫 大梅

“攻打四平,四平修得好,城里有调堡,城外有战壕,陈明仁(注1)说大话,四平打不了。我们的首长调来一纵队,机枪扫、手榴弹扔,我们去冲锋…”这是一首七十五年前解放战争时东北野战军攻打四平时的军歌,当年20多万人唱着这首军歌,冲锋陷阵浴血沙场。六十年代初,东野老战士教我们少先队员唱的这支歌,至今依然记得。
我的故乡吉林省四平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解放战争时,国共两党在这交通枢纽、兵家必争之地,进行了东北战场上最为惨烈的战斗!毛主席称之为“东方马德里”。四战四平,东野三万多官兵鲜血染红了黑土地!“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注2)。东野7纵19师师长“马仁兴”,就牺牲在我家住的街道上,为了纪念烈士,我家的地址叫“仁兴”街,我上的小学叫“仁兴”小学。我们中学学校附近,高耸的烈士纪念塔,是上美术课时,我们常去写生的实景。塔西侧的烈士公园里,有东野战士持枪冲锋的铜雕像,幼时常在雕像下和同伴玩耍,就像战士在护佑着我们成长。四平北山的烈士陵园,安葬着一万多名烈士。每年清明时节,我们少先队员都会去祭扫烈士墓,为烈士献花、行队礼、宣读继承烈士遗志的誓词,为烈士墓培土、擦拭墓碑。

在英雄的城市里、在被烈士鲜血染红的热土上,从幼时起,我就接受着革命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熏陶,使我少年时就种下了“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男儿矢志报国,何惧马革裹尸”的种子。
男孩子的青葱时光,都有着英雄情结。 少年时我最爱看的电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战斗片;最爱读的书是描写战争的书籍。在战争年代回忆录《红旗飘飘》中,开国战将们讲述强渡大渡河、突破乌江、智取华山、抢占腊子口的战斗,让我感受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抢关夺隘的革命英雄主义。看了《烈火金刚》、《平原游击队》,我崇拜史更新、丁尚武、李向阳这样的战斗英雄。看了《三国演义》,我把武将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记得滚瓜烂熟。看了《隋唐演义》从李元霸~罗成~秦琼,一至十六名的好汉排名,也记得清清楚楚。我常常照着画册去描摹:夜读春秋的关羽、仰天长啸的岳飞、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的戚继光,是我描摹的对象,心中的英雄。

1968年初,我军旅梦圆。服役期间,正赶上珍宝岛战斗打响,当时我咬破手指写血书请战,奔赴边关;在边防线上,一级战备夜宿战壕,佈设反坦克地雷阵,巡逻中与敌军对峙------ 每当巡逻时,脚踏在祖国的大地上,看着壮美的河山,心中就升腾起为国戍边的责任感和自豪感,那时我最爱唱的歌是:“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我守卫在边防线上,为伟大的祖国站岗…”。我在东北边防,枕戈待旦十几年,战争并未爆发,虽然我有心杀敌寇,无缘闻硝烟,但回首往事,此生无憾从军行,因为我曾是祖国长城的一块砖。
五六十年代,青少年接受的是革命传统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现在某些电视节目 娱乐至上、颜值为王的现象让我忧虑。面如敷粉、手不能缚鸡,很“娘”的流量明星,如同得了软骨病!我多么希望青少年充满阳刚之气,成为有血性的男人,能担起冲锋陷阵、保家卫国的重担。
国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空间,守疆护土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沒有武力值,富裕的大宋王朝即使有辉煌的宋词,也被铁马弯刀摧残!只能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一叹!如今,我们国家富裕、人民幸福,更需要强大的国防来保卫!今天,我们的军队,铁甲浩荡、导弹如林、战舰猎猎、雄鹰冲天,我为人民军队的强大而骄傲!期待着祖国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

注1:四平攻坚战时国民党守军将领 ! 注2:陶铸为四平战役烈士题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