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谭芯芯, 1952年生于北京。曾为上山下乡知青、石油工人、国家公务员。发表作品有散文、诗歌、论文、人物传记等。


一片真性情 挥洒藏家园
去高原工作,是她心甘情愿的选择,是快乐的付出。但当忙碌的一天静下来的时候,当佳节来临之际,思乡念家的情怀便会潮来。得失不能共享,只能尽量调整心态,她选择人生价值的体现。
人生接受考验的时候很多。中秋节来临,思乡之情如此强烈,强烈到不敢给家人打电话,怕那热泪止不住。刚好医院宣传部门提倡“中秋家书”,小莉将自己写的《万山不隔中秋月 一雁能传寄远书》发在朋友圈。朋友们纷纷送上心里话:“看了你写的家书,我思绪万千!年过半百,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为了党的事业,为了藏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工作,你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扎西德勒!”。
有位朋友的祝福是“祝您氧气足。”真实真切的话语,小莉由不得眼睛一遍遍地湿润,她告诉自己要坚强。扛不住崩溃只能留下伤痕、扛过去崩溃才能看见曙光。
她是医疗队的大姐大,藏起眼泪,带领队员们包饺子,邀请医院的藏族同胞共度佳节,为队员过集体生日,让他们留下一生中宝贵的记忆。她坦诚相待每一个人,与藏族同胞友好相处。藏族同胞以深情地演唱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院歌表达她们真挚的感情。
陕西某航空公司特意在中秋这天送来锦旗,感谢医疗队抢救了该公司一名32岁援藏干部的生命。
西藏自治区电视台记者将活动现场记录了下来。陕西省妇联、陕西省统战部送来了慰问。陕西省援藏医疗队以及各族各界代表共话祖国建设、民族团结、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
国庆节前夕,天气冷了,高寒缺氧的天气要来了。缺氧不缺精神,已经成为援藏人的座右铭。
小莉带领队员们以“迎国庆 献真情 ”为主题,开展了三天义诊活动,他们用特殊的方式向祖国母亲生日献礼。她们深入国家重点帮扶的示范村科迦村和日土县义诊。途径无边荒凉的戈壁盐碱地,看着淳朴、黝黑面庞的牧民们,感受着他们对寻医问药的虔诚,心里热乎乎的。藏民们在雪域高原,没有看到过外面的世界,他们对生命的认知不同,相信人生可以轮回。义诊过程,绝不会产生医疗纠纷。虽然年长的多不会汉语,但手势交流也可以沟通民族情感。队员们嚼着自带的干粮,感慨着边疆的牧民们在困苦的环境中生存、生活,太不容易了。
在祖国的大家庭里,藏族同胞的生活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小莉她们来到藏民整体搬迁的康乐新居小区,看到家家户户都是二层小别墅,生活物品一应俱全,孩子免费入托、上学,所有人员医疗费全免。新西藏的新模式就在眼前,群心振奋。
康乐新居的成年人几乎不会说汉语,随行的两位藏族护士长应接不暇。临时通过小区居委会找到5位志愿者现场翻译,仍然忙不过来。
在高原上这半天义诊很累,但很充实、快乐。和边防战士相比,我们的这点儿苦,又算得了什么呢?能够帮助藏族同胞,为健康阿里、健康西藏、健康中国尽绵薄之力,自豪。
在中尼边境线及普兰国门,医疗队看到了尼泊尔的村庄和村民,他们的状况和我国有着天壤之别。尼国的牛羊越过边界,我国为牛羊做过核酸检测后,送还尼国。小事彰显了大国风范。小莉手扶界碑,不禁感叹“何其有幸 生于华夏”。医疗队发出共同的誓言:世界屋脊 天山阿里,祝福祖国 繁荣昌盛;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
小莉和队员们经常利用休息日到边防连队义诊、开展健康教育。 寒冬腊月,她们前往中印边境的一个连队义诊,为戍边的战士们送医送药,送关爱。军营的生活非常艰苦,由于高寒缺氧加之要训练,三十多个20岁左右的女兵,有的脸冻伤了、有的手冻裂了;虽然有浴房,但是每天用车运送水,多金贵,要节约着用。本应是爱美的年龄,但是军营没有条件,姑娘们的花季绽放在阿里,别样灿烂。在地窝子里值守的男战士们,甚至三个月才能洗一次澡。看着战士们干裂的嘴唇、黝黑的脸庞、黑黢黢冻裂的手指,让人满是心疼。他们不仅要在高寒缺氧、艰苦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还要在不能生火、缺氧的地窝子里训练,坚守哨卡,巡逻戍边。战士们用深沉的爱、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医疗队怀着感恩之心为战士们诊治伤痛,将带去的药品,尽可能地发给战士们。
曾经的军旅生涯,让小莉对军营、对战友更多了一份爱的情感。同样是青春年华,她在北京从军,与眼前的边防战士们截然不同。她被震撼!被感动着。谁都知道戍边战士苦,但是没有想到如此艰苦。冬季的含氧量只有40%,最好的夏季也只能达到60%。面对这些坚强的戍边战士,心中充满了敬意。为部队义诊,是温暖和关爱,更是接受心灵的洗礼。
小莉心潮翻滚。海拔虽高,战士们在哨位,用汗水和忠诚守卫者我们伟大的祖国的西南边陲,缺氧不缺精神,是新时代子弟兵的崇高担当。他们和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在家一样是父母宠爱的孩子,但是在高原军营,他们是战士,是祖国的铜墙铁壁。
军人情结,医者情怀,让她惦念着那些忠诚的边防战士们,她一次次为连队义务讲课培训,献上一片真情。
深入牧区,走过藏家,她心里再也放不下。冬天的阿里气压低、氧气更低。办公室很暖和,不知道牧民们的毡房可暖和?她牵线联系,鼓励亲友为牧民们捐献生活用品,直寄普兰县雄巴村。
去高原工作,选拔的条件要求身体好。身体好不等于没有病或不生病。小莉也一样,她有铁的意志,但她不是铁打的人。颈椎病经常折磨着她。在高原生病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有和内地不同的感受,都相对地严重,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日常工作繁复细微,她的每一天都是充实的。邵小莉给自己树立的标准是“精心履职尽责、精准理解标准、精确上报数据、获取精美成绩”。
小莉有职业女性的果敢精干,却不乏家庭主妇的温柔娴静。她记挂着家里的每一位亲人,逢到他们生日时,无法亲自张罗一桌好菜,她会订个生日蛋糕,送上遥远的祝福。想家的日子,买束百合花,寄托情思,把宿舍变成温馨的家。
援藏队员有休假。小莉假期原订年底。离休假的日子越近,心里越期盼。她早早地开始准备回家的礼物。
进入12月,其他行业的援藏队员开始陆陆续续的回家。医疗队要分批次、轮流探家。往日熙熙攘攘的楼道和热闹的餐厅戛然变得冷冷清清,加之天气变得寒冷,让人更加想家了。
殊料,新冠疫情席卷下的西安封城,第一批休假的同事无法返回西藏。这就意味着她的假期要延迟。身为副领队,她留了下来。晚走一个月,除了寒冷,缺氧会更严重。
平时只有半个小时的就餐时间。有一次下班晚了,过了食堂的饭点儿。她自己买了点儿面条,煮了近半个小时也不熟,所有的饭食只有用高压锅才能做熟。
2022年1月中旬,小莉获准休假。终于抢到了回家的票。回家的路辗转辛苦,飞机、火车、高铁、地铁、步行。回家的心早已飞跃关山。在高原生活,随着红细胞增多,血液会粘稠。回到西安,她主动义务献血,即为血库增加点儿储量,也让自己的身体吐故纳新。

大地传飞歌 大爱雪域情
小莉为西藏、为阿里付出了大爱真情。西藏阿里给了她丰厚的回报。
外出参加会议,一路跋涉。一天之内,经历过春夏秋冬四季,看到过蓝天白云、牛羊遍地,春意盎然的景色;翻过海拔5190米连绵的雪山,与山顶的鹅毛大雪相遇;到过纳木措湖边,秋雨绵绵,水天一片,放眼望去是无际的辽阔。戈壁、神山、圣湖,那么多情,那么纯净,那么激荡情怀。
在西藏,似触手可及蓝天白云;在阿里,银河星际似近在咫尺。天空很近,近得可以拥抱。展开双臂,可以像它一样宽广。
走进西藏,亲近西藏,在布达拉宫广场驻足,看着近在眼前的神圣宫殿,一种情愫令小莉怦然心动:我在世界海拔最高的三级医院,无悔奉献边疆。
在文成公主剧场观看大型情景剧《文成公主》,恢宏的场面展现的是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回顾,也留给援藏人一道思考题:当今时代,我们为西藏做什么?
雨水和泪水,掌声和欢呼声,送给千余位在露天剧场冒雨演出的演员们。
援藏期间参加党校学习,是精神的充电。在阿里,她经历了自己的职称晋升申报,忙里抽闲准备材料,帮助队员们审核材料。最终顺利通过答辩,取得了主任护师职称。她所做的一切,担得起这个称号;这个称号,赋予她更多的责任。
扛过枪,援过藏。小莉的职业生涯丰富而精彩。各行各业援藏,地点不同,环境不同。到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的阿里援藏,是一份艰苦的工作,更是一份光荣——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和荣耀。陕西省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是她骄傲的番号。
从古都西安到世界屋脊阿里,是勇敢的选择;从担忧到适应,是坚韧的支撑;从进藏到实干,是无悔的奉献。质的飞跃已经变成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在现代化管理的征途中走向光明的未来,它必将为藏族同胞带来福音。
哲人说:不起舞的日子,是对生命的辜负。
邵小莉走过的每一步都留下美丽的身影,岁月里的每一次风雨兼程都是她向前的动力。路在脚下,负重前行,这是她的本色;雪域高原,超龄支边,这是她的荣幸;世界屋脊,超越自己,这是她的壮举。
她是一个特殊的教师。施教者育人灵魂、施医者救人性命。临床医学教师身兼师者、医者两个崇高的职业,肩负传道授业解惑治病救人的天职。她是一个操守坚定的生命守护神,勇敢而无畏。她是一个不断自我开掘的人,享受拓展进程中的美好。
她是一团火,燃烧出热能,温暖着他人。她是一束光,照亮前路,让人逐光而行。她是一抹高原红,把自己绚丽的色彩化作浓情厚爱,献给西藏,献给阿里;她把西藏阿里种在心里,就像格桑花一样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