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双肩
每当听到崔京浩那首《父亲》的歌曲时,脑海里总会闪出,我小的时候,坐在父亲的肩上看电影的场景,(真的是;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泪水会情不自禁的流下来。
父亲的双肩,是我儿时的阶梯,坐的高,看的远。
说起父亲的双肩,我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七十年代,在那个还没有现代化传媒的时代,能看电影是每个人最盼望的文化生活,同龄们顾不得吃饭就拿个小板凳去占能看到屏幕的地方,去的晚的只好在后边站着,那时候放电影在我们村南河北边,高矮不平的凳子,坐的矮的看不到,就让父母驮着,要不坐在肩上,要不骑在脖子上,我就常常坐在父亲肩头上,我一手拦着父亲的头,一手拉着父亲的手,坐累了就骑在父亲脖子上,双手抱着父亲的额头,父亲一会扶着我的双腿,一会拉着我的双手,童年的我不知父亲累不累,直到看完电影父亲把我抱回家,看到父亲晃动着自己僵硬的脖子,我才知道父亲的脖子被我坐累了。父亲却说他不累。现在想想儿时真天真,父亲说什么都相信。因为父亲双肩承担着满满的父爱,承载着我们幸福的童年!

父亲的双肩不禁承载着我们姊妹三人的快乐!也承担着我们全家老少的幸福生活。从我记事起,父亲总是非常勤劳的干活,那时候父亲是个铁匠,村里村外的农用器具锨.撅,锄,镰,担丈钩,生产队喂牲口的小铁筲,家里放锅头里炒鸡蛋的小炒瓢等等……父亲是样样精通,父亲的肩上承载着大家对他手艺的一份信任,也承载着那份对工作认真的责任。
父亲一天到晚休息的时间很少,常常早起晚睡,清晨很早就去坡里不是割青草喂家畜,就是拾柴做饭,扁担常常被两头的柴草压弯,父亲挑着小山似的柴草,父亲每走一步,肩上挑的柴草就会有节奏的跟着颤悠起来。父亲的肩膀常常被扁担压出通红的血印,父亲从不喊累,看到我们总是流露出满脸慈祥的笑容。我就会跑过去,抽一把青草喂小兔,家里的鸡鸭鹅也会围着没来的急解绳的青草欢快的食啄,父亲总是乐呵呵的说着;不急不急,都是你们的。父亲常常把家畜们吃不了的青草再晒干,备下冬天家畜的粮草。
那个还没大包干的时代,吃粮食靠生产队分,每个小组都有场院,分农作物时是每家每户最开心的时候,有时候分东西少,父亲就挑着框子,我就跟在后边,到了场院里,一堆堆的农作物上都写着户主名字的小纸条,每家找到自己家的东西,就兴高采烈的喊着;咱家的在这里。然后各家各户就往自家框里装,分的少的时候,父亲就装一个框里,剩下一个框父亲就让我坐进去,和我说这样不偏沉。我总是兴高采烈的坐在框里,扶着框把,父亲挑着我高高兴兴的回家去。长大了才知道那是父亲对我的宠爱,其实父亲可以把一个框子里的东西分两个框装的,父亲总是每时每刻都为我们这些儿女考虑着。自己却默默地承载着肩上的重担。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村里很难买到油条,每年收了小麦。去市美公社交公粮的时候,父亲就带上我和我哥,推着精挑细选出来的小麦走十多公里的路去公社粮所。平道上父亲让我坐在车梁骨上,我不上去,我知道父亲的双肩承受着一家五口公粮的重量。父亲看我不上车,就说他不累,怕我走累了,如果我不上去,他就说我要生气了,快上来,这样走的快,去晚了要排很久的队才能交上粮食。我不得不爬上车坐了上去。每当想到这些往事,我的眼里总是噙满了泪花。到了大河西村后那条上坡的时候,我和我哥就把绑在小推车前面的绳子放在肩上,双手拽着一起帮父亲拉车,那个上坡很陡很长,累的是气喘吁吁,腿脚酸软。上了坡休息一小会,下了坡就是市美粮所了。父亲放下车让我们看好。他就急匆匆的不知去哪了。交公粮的很多,排了长长的几排队。

不一会父亲手里拿着油条,对我们说;累坏了吧,快吃油条,可香了。直到现在还记得那喷香的,热乎乎的花生油条的味道。父亲有个在粮所上班的熟人看到我们,给我们很快的过了称。没用排队,我们很快的就可以回家了。那时交公粮按人口上交,多出的粮食要不就卖了,要不就推回家补贴家里的口粮。回家的路上,空着车,父亲就让我们上车,推着我们走,在车上坐累了,我们就下车走,我当时还问父亲;为什么那么多人在交公粮?为什么我们的粮食要给他们,我们自己还不够吃的呢?父亲就会笑着对我说;我们的粮食是给建设国家的人员吃了,他们吃饱了,才有力气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国富民强啊!到那时我们天天吃白面。虽然当时听不懂,但是明白了父亲这是在培养我们要有爱国意识。一路上说说笑笑,回家的路感觉很短,长大后也明白了父亲的肩上不仅仅承载着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也承载着一种伟大的爱国精神!
我敬爱的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快十四年了,但是您那宽阔的双肩依然在女儿脑海里回荡。
写到这里,泪水已朦胧了我的双眼,亲爱的父亲,感恩您的双肩给了我儿时的美好回忆,感恩您的双肩给了我们幸福和欢乐!感恩您的双肩为我们承受压力,让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感恩我们的父子情缘!
如有来生,感恩上帝让我们再续父子之缘!
金瑛
2022年6月18日写于父亲节前夜

作者简介: 宋金英,青岛黄岛新区人,青岛市十一届人大代表,六汪文联会员,本人热爱生活,热爱事业,在工作和事业中,曾多次荣贺嘉奖,闲暇之余对文字有所钟爱,有散文等发表于巜东夷文学社》,《赣雩文艺》,《百度app》,《我爱西海岸》,《都市头条》,《六旺文苑》,《望安山文学》,《龙溪文学》《于都诗词》《孔雀东南飞》等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