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此话一点儿不假。父亲节到了,我不由得想起远去的老父亲,他的音容笑貌不断地在我眼前出现。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一个贫困家庭里,虽然物质上贫穷,但我常常感到自豪和欣慰,因为我有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有一位勤劳善良的好父亲,他用他那有力的肩膀、博大的胸怀,养育着我们兄妹七人。
父亲的一生,是默默无闻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乐于助人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
父亲集众多手艺于一身。
那时的农村,相当落后,条件非常差,人们做饭用柴草烧火,锅灶又不会出烟,柴烟四处往外冒,做一顿饭可不容易了,烟炝得人几乎睁不开眼,还直流眼泪,夏天就更不好受。父亲看到这种情况,很着急,却总是想不来好办法,几次改造都不管用。后来父亲又经过反复实验,摸索,最终有了好主意。

他先把我家的旧锅灶扒掉,垒了新的,后边再垒一个烟囱,中间留一个通道。嘿,真行,经过父亲的巧手,改造后的新锅灶垒成后,烧锅,试试,成功了。母亲高兴得笑出了眼泪,一个劲儿地说:“这下做饭就不受罪了,没想到,你还真行。”
我家的锅灶改造成功后,村子里的人们都过来看,羡慕得不得了,纷纷请父亲给他们家的锅灶也赶快改造改造。父亲本身就是一个热心肠人,这一下可好了,就不停地给这家修修,那家修修,并且还教给人们父亲认为的这门好“手艺”。不长时间,我们村子里的锅灶全都改造了一遍。听说这种锅灶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什么“通锅”。啥时候,人们说起来这事,还夸我父亲能干。不过,现在条件好了,早都不用烧柴做饭了。
父亲还是一个大厨,村子里的红白喜事都由我父亲掌厨,十几桌,甚至几十桌酒席,不在话下。正是由于父亲有这个厨艺,所以,我都多大了,还不会做饭。父亲发面蒸馍的时候,总是幽默地说我:“来,看着,看我的手是怎样出来的,看看,出来了,没被面吸住吧。”每当这时,我总是扶住面盆,看着他揉面,那娴熟的动作,真让人想笑。
父亲还是一位下粉条高手。每到下粉条的时候,父亲算是忙开了,歇不住手,这家下罢那家下。村民们说起我父亲,没有不称赞的。

可是,就是这位乐于助人的好父亲,也有过让母亲难受的时候。母亲大父亲两岁,他们从来没有红过脸,更不用说打骂了,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模范夫妻。谁家发生口角,还总是我父母亲去解劝。听母亲说,有一年冬天,父亲给村民们都下完了粉条,该下我家了吧,母亲也是盼了很长时间了。令母亲没想到的是,父亲给别人家下的粉条,大家都满意得没啥说,高兴得合不上嘴,可给我家下粉条的时候,成了一锅粥,没下成。当父亲不好意思地端着没下成的不能称得上粉条的“粉条”到家的时候,一向温柔,贤惠,在父亲面前从来没有发过火的母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气哭了,平生第一次埋怨了父亲。父亲也真不知道该怎样安慰母亲好。在当时生活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粉条可是再珍贵不过的东西啊,煮一把粉条,放几片菜叶,放上盐,就是一顿美味呀。谁都知道,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呀,母亲咋能不心疼啊。母亲把称不上“粉条”的粉条,小心地摊开,晒干,然后装起来保存,这一年,我们一家人吃的就是这样的粉条,也就是粉条渣。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乐于助人的人,谁家有事,他都是不厌其烦地跑前跑后,父亲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风风雨雨,一天到晚不停地忙碌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父亲节到来之际,祝愿天下的父亲,母亲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刘丰春,一位用“爱和宽容”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爱好读书,喜欢旅游的小学高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