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清明吟《清明》:李广荣
精华热点
春雨霏霏,桃红柳绿,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慎终追远”,是清明永远的主题,清明的日子也总是充满凝重和悲凄的调子。殊不知,讲求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古人在清明节,并非只有悲悲泣泣,清明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多的民俗。 水清山明,莺飞草长,“渡头翠柳艳明媚”(杜甫《清明诗》),“绿苔撒点点青钱,碧草铺茸茸翠毯”(张可久《春景》),正是踏青的好时机。清明踏青,主题是接地气,感受春天的到来,作出顺应时序、迎接春天的主动性姿态。如同元宵走桥、端午竞渡、重阳登山一样,是节日文化在体育运动层面的表现,是一种具有文化感召力的体育动员令。踏青还伴有种种活动。清明前后正是柳枝发芽泛绿的时候,古时人家时兴插柳枝于门上。宋代笔记《梦粱录》说柳枝“名曰‘明眼’”。还有将柳圈戴于头上、插柳叶于两鬓的,说是有明目、驱毒、祈年之含义。这一习惯,直至清代还十分盛行。《帝京岁时纪胜》云:“清明日摘新柳佩带,谚云:‘清明不带柳,来生变黄狗。’”江南谚语则谓:“清明不戴柳,红颜变成皓首”。还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利用“柳”“留”谐音,表达要“留”住青春的意愿。小儿把柳叶当哨子吹,据说是有助于内火外泄。踏青时人们踢球、拔河、荡秋千、放风筝,都是有利于健康的活动。 因为清明,自然想起晚唐杜牧的一首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最初知道这首诗,是因为先父念过私塾,并对《千家诗》烂熟于心,是他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教我的。后来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多,自然更喜欢这首诗了。因为喜欢这首《清明》诗,也自然特别关注与这首诗有关的一些东西。譬如: 杜牧的这首《清明》,未收入《樊川文集》,但这首《清明》诗与杜牧之间的关系,最早应追溯到南宋刘克庄选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而后各种版本的《千家诗》都依此照录。明代谢榛《四溟诗话》、清代冯集梧《杜牧诗评述汇编》,也都认为是杜牧的作品。史载池州杏花村,唐时即以盛产名酒而著称。杜牧在池州刺史任上(844-846),每逢清明时节,都要到池州城西杏花村黄公酒垆开怀畅饮,赋诗吟句,此诗似系当时所作。他的另一首绝句《寓言》:“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很显然,与《清明》诗,是一对姊妹诗。这两首诗都是在春天杏花开放的时节里写的。诗中的“欲断魂”、“顾影”、“独惆怅”,一脉相承,这与他由京官外放、迁为池州刺史时的郁闷心情是一致的。 《樊川文集》未录《清明》,我想当属有因;遗憾的是今日一般学术性较强的唐诗选本亦不选《清明》。荣幸的是,《清明》这首小诗在民间却有很强的生命力,其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我们单从它衍生的趣闻佳话即可窥见一斑。 传说清代有位书法家,为友人题写扇面,写了《清明》这首诗。而友人却故意乱点鸳鸯谱,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细想也妙,这一重新点断,即把一首标准的“诗”变成了一首地道的“词”了。 相传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也曾染指《清明》。他觉得《清明》诗,在语言上不够精炼,在字句上也欠推敲;因此,他将其压为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从字面上看,这一改不无道理,诗也似乎简洁了;但仔细吟咏,其情味却与原诗差之远矣。“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 旧时私塾对孩子的启蒙,也有私塾先生将《清明》改为三言的:“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呵呵,这一改,比起《三字经》,似乎更适合儿童的口味了。 不妨再看一个更妙绝的,是说有好事者将《清明》诗只加标点,而不增减一字,居然把原诗改成了一出精巧别致的“袖珍戏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剧本虽属袖珍,但时间、地点、场景、人物、台词,应有尽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 瞧!一首小诗,居然产生了如此之多的趣话,这对《清明》诗的传扬,当属幸事。 是的,《清明》诗的确俊美!与《清明》有关的故事也的确迷人!不信,你细品品。 李广荣,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协会会员,盐城市亭湖区文史研究员。著书立说百万言,发表作品过千篇,余年愉快撰诗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