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给的压岁钱
作者:涂翠云
朗诵:崔 莉
小时候听父亲讲,我们家以前在江西省赣州城西津路开金店,是大户人家。奶奶心善,菩萨心肠,经常送些米面、鱼腥、猪肉、钱财接济穷苦人家。每到腊月,都要晒十几大竹篙腊肉、香肠、板鸭,春节过年时送人,让没钱人家过年时也能吃上肉,过个好年。父亲是奶奶的满崽,是奶奶的心头肉,是奶奶的最爱,诚然过年时也不会少给父亲压岁钱。可懵懂贪玩的父亲却将压岁钱都拿去买焰火、鞭炮玩。
解放前夕,国民党率兵封了我家的金店,用刺刀架在大伯父、大伯母的脖子上,抢光了金店的金子运往台湾。大伯父、大伯母连夜逃回省城南昌老家。爷爷奶奶年老体弱,只能带着还未成年的父亲,逃难到了离赣州城不远的古镇唐江。
家中遭受到了如此大的变故,如此殷实的家产一夜之间就破败,年迈的爷爷受不了如此重击,病重久卧在床。父亲一夜之间从懵懂少年成熟长大,他撑起了这个家,既要照顾好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又要挣钱养家。父亲很快就学了手艺,摆修理摊,配钥匙,修锁、手电、打火机、钢笔……样样精通。一个家境优渥的富家少爷虽然一落千丈,小小年纪虽然艰难辛苦,却也能凭借自己的坚强努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势单力薄、还未成年的身躯还就真能支撑起一个家。每当父亲将自己挣来的钱一分不剩的交给奶奶时,奶奶就泪流满面,万分感动的对躺在病床的爷爷说:“我们涂家有希望、有救了!我们家的小满崽,我们家的毛毛崽成熟长大了,能挣钱养家了。我俩已经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了!真是难为咱才十五岁还未成年的毛毛崽啊!”

是小小年纪的父亲让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让一夜之间破败的涂家又有了新希望,是父亲让我们家在唐江站稳了脚跟安稳了家。父亲也像奶奶一样心善,乐意帮助别人。哪家的锁坏了,钥匙丢了,只要他知道,就及时帮人家配好钥匙修好锁,为人排忧解难。遇上了穷苦人家,他就尽义务免费不收钱。街道居委会锁坏了,钥匙丢了,手电坏了,电灯坏了,无论再忙,都及时赶到修好,这可把德高望重的居委会主任林毛女大娘给乐坏了。
“咱居委会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娘,要不是人家涂师傅每次都能及时赶来帮咱修这修那,还不知道会把咱急成啥样。有些人经常在我面前讲人家涂师傅家以前怎么、怎么,咋样、咋样,要将他们家下放到偏远的农村劳动改造。可不管怎样,说人家要拿出证据来,别无凭无据别有用心陷害人家。人家涂师傅可是咱革命的好同志,咱居委会离不开他。”
是父亲的为人和善,是父亲的乐于助人,才使我们家免遭了下放偏远农村劳动改造的苦难。
可“文革”、“一打三反”,各种运动接踵而来。进了单位有了工作的父亲都被人捡举摆过修理摊,走了资来主义道路。父亲被揪出来了,本来就不多的一个月才三十多块钱的工资,一下子扣掉十块;本来就不太宽裕的日子,陡然间拮据艰难起来。
春节到了,过年了。那时家家户户都因为贫困,拿不出更多的钱,压岁钱都是一毛、二毛的红包,五毛算多的,一块钱就稀罕了。
这一年,父亲为了不让儿女们因自己每月扣了十元工资的拮据而委屈失望,为了让儿女们过年时能高兴喜欢,硬是像往年一样给六个儿女,每个人包了一元的压岁钱。

贫困艰苦的日子里,哪位母亲不精打细算?看着穷苦却装阔绰的父亲,母亲瞪着眼睛对父亲唠叨:“你以为你有多少钱啊?有多阔啊?刚刚上个月,人家两分钱一斤送上门的蕃薯都买不起,叫人家挑回家去。饿肚子没吃的好受是不是?没吃没喝饿着的日子好过是不是?”
“嫌啰嗦,有能耐是吧?把烟酒戒了能省下点钱,我一句都不讲你!”
父亲为了让儿女们过年时能高兴喜欢,竟遭到了母亲的如此啰嗦唠叨。而父亲却为了儿女们能吃饱穿暖,能高兴喜欢,不委屈失望,还真的就下决心把烟酒都给统统戒了。
父亲虽然因戒了烟酒,或多或少能省下点钱,却少了亲朋间的交往。尽管父亲说:“戒了烟酒有利身体健康,还能省下点钱家用。"可每当打开文具盒,看到藏在那久久都舍不得用的,父亲给的那张一元的压岁钱时,就会想起因戒了烟酒而闷闷寡欢呆坐在那的父亲,深深的愧疚,就会刺痛煎熬起那颗心疼思念父亲的心。

作者:涂翠云,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作家协会会员。原江西第一制糖厂国企职工,作品散见于《南康文学》、《南埜风》、《作家美文》等平台。

朗诵者简介:崔莉 (网名猫姐姐) 退休医生。在寂静的微观世界里与细胞对话。在喧腾的宏观世界中寻找声音的快乐,用声音传递温暖,传颂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