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那些久远的回忆
文/纤云
小时候,我家有一只大木箱子,是外公外婆从四川寄来的。当然,除了箱子,还有木床,甚至是木门,也是他们寄来的。
因为父亲穷,外公外婆心疼母亲日子不好过,所以,就用自家山里的树木,请人打制成型,再费尽周折,长途跋涉托运而来。
父亲,喜欢吹笛子、拉二胡,咿咿呀呀,摇头晃脑。虽没有多少文化,后天的自修,却让他十几岁就成了村干部,算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文艺知识型青年了。

问起母亲,为什么当初会选择从四川来到安徽,又选择了父亲?父亲那么穷,穷得连个像样的窝都没有。
母亲总是懊恼地说,还不是被朋友骗的,说安徽好得不得了,工作很好找,不像他们老家那里,是贫穷的山区。
年轻气盛的母亲,一心想求发展,就背井离乡来到了安徽,谁知来到安徽以后,发现并无想象中的那般好。
一筹莫展之际,朋友安排了安医的医生给母亲相亲,不料,却被父亲阴差阳错瞅到了母亲。在父亲的围追堵截中,母亲最终投降了。

其实,关于父母,我还知道,母亲,除了当时同情他家里穷,还有一个原因是,父亲当年英俊潇洒,玉树临风!哈哈
每当父亲强调这些,母亲都不置可否,看到他们俩争执得面红耳赤,我们三姐妹,只能在一旁笑笑。
父亲平常大多时间都呆在村委,有时会回来忙农田,帮忙母亲打理屋子后院的菜园子。我们家的菜园,就是小型菜市场。父亲种菜是能手,虽然慢,但是很细致,很讲究。
后来,父亲去了砖瓦厂工作,做了会计。那时,除了奶奶坚持留在家里守屋,我们都搬去厂里居住了。
那个时候,厂里有小卖部,还有卖冰棒的大叔。我们只要拿着印有父亲名字的纸片,就可以换到自己想吃的东西,那种感觉,特别幸福。
但是,我依然想念家里的小院。院里的梨树、桃树、杏树、柿树,组成我童年的乐园。傍晚时分,我喜欢呆在院里乘凉,搬张桌子去看书。或者干脆搬张竹床出去躺着,仰望天空,盯着婆娑的树叶起舞。
我想起有一年火把节,父亲让我们猜谜语,说我手指长,将来可以去弹钢琴。可惜我辜负了他的期望,至今,我连钢琴的边都没有摸过,倒是摸过几天的古筝。

父亲喜欢吃稀饭,他煮的稀饭,是名副其实的稀,可以照得见人影。母亲是四川人,吃干饭长大的,一年四季,难得吃一次稀饭。
母亲只要看到父亲煮的稀饭,就会忍不住来气。一边给我们舀稀饭,一边开涮他,稀饭这么稀,脱了裤子下去捞吧!父亲就嘿嘿嘿地笑起来。
父亲喜欢喝点小酒,哪怕只是一小碟花生米,或者一袋豆腐干,他也能喝得不亦乐乎。要是再来一袋牛肉干或者卤菜,那就要呼朋唤友来分享了。
关于父亲的事,还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也许人长大了就喜欢回忆,想把过去的美好,统统收藏起来。
版权:文章版权为作者所有,文责自负,图片来自无版权网站,照片来自作者。
投稿方式:
加社长纤云微信进群:xy18297918455
打赏:“都市头条"配乐版个人文章,税后赞赏高于10元,平台分配50%,作者分配50%,10元以下不发放,用于平台运营,无赞赏无稿费。
作者文章自发稿之日起,第10日准时微信发放赞赏稿费。
纤云文学苑“徽州诗刊”
有声编委会成员
社长/总编:纤云
副社长:大河
社长助理:安董
艺术顾问:蔡培伟
朗诵顾问:月映菱
策划:吴霏
主编:雪儿
副主编:谢华 马宇
宣传部长:若水无邪
纯文学微刊平台,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