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楹联写作知识浅谈(三)
王海顺

作者简介:王海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社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省楹联家协会、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省森工总局兴隆林业局楹联协会理事;《苏城诗萃》编辑;作品在《中华诗词》《诗刊》《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中国对联作品集》2015年卷《中国古今对联选集》《黑龙江省楹联作品》三、四集《黑龙江联坛》等报刊发表。著有作品集《三余叹咏》。

编者语: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各位老师大家好!早就有想法儿举办几次诗词联的培训,然而,由于疫情、工作以及资金等方面的因素,始终没有落实。今天,经与海顺老师沟通,特举办首次巴彦诗词楹联协会“楹联知识”的网上培训,旨在交流探讨,以求共同提高,希望喜欢诗词联的朋友们,把握此次机会,认真学习,丰富自己。
海顺老师是国家级的诗词联家,在此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丰厚的底蕴,多次在各种赛事中获奖,并主评过各类赛事。今天他把自己多年来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的拿出来,分成三个讲座,与大家分享,实为难得之机会。
大家都知道,巴彦诗词楹联协会是个清水衙门,只能是让海顺老师无偿讲座,别说课时费、辛苦费,就连一杯茶也未能奉上。在此,我谨代表巴彦诗词楹联协会广大会员,向海顺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谢意!
诸如以上原因,并且最近海顺老师也忙,所以只能做成网刊,供大家分享,也便于喜爱诗词联的朋友们收藏,以利于随时复习。
此次海顺老师的三次讲座,皆为楹联知识,如果有疑问,大家可以随时在群里提出,海顺老师和有楹联基础的老师,会随时为您解答。我们今后还将适时安排诗词的讲座,请大家随时关注。

目录:
七、对联的张贴
八、祝寿联和哀挽联习惯用词
1.祝寿联习惯用词
2.哀挽联习惯用词
九、语法基础知识
十、汉语的词性
十一、怎样识别古代的入声字
十二、附录:小类的对仗分类
————————
七、对联的张贴
(上联应贴在右边,下联应贴在左边)这其中有一个大小手的判断方法,也称上下手。按我国传统,左手为大,右手为小,这里所说的左右是指与门同向来区分的(指站在门里),左为大手、右为小手;如与门相对(则刚好相反,指站在门外正在张贴对联时,上联应贴在右手方面)。
怎样判断上下联呢?非常简单,最末一个字为仄声的,是上联,最末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例如:我的这副春联:
红梅放彩春织锦
紫燕萦梁喜入门
因“红梅放彩春织锦”的“锦”字读仄声,所以这一联是上联,“紫燕萦梁喜入门”的“门”字读平声,所以这一联是下联。(平水韵中的入声字为仄声字)
横批:
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一般仅用于春联等少数有此必要的对联。“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也有用横批来表达思想和揭示主题的。如:有一年春节,纪晓岚回家探亲,为邻居写了一副春联:
惊天动地门户
数一数二人家
横批:先斩后做
俗话说,嗑瓜子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人(仁)都有。有人偏偏看出了这副春联里有大逆不道的内容,汇报给了乾隆皇帝。乾隆下旨传来纪晓岚,纪晓岚对乾隆如实禀告:“这家主人有三个儿子,长子卖爆竹,所以说,他家是‘惊天动地门户’;次子卖粮时每天都要‘一斗、二斗’地数,所以叫‘数一数二人家’;他家老三是卖烧鸡的,自然要‘先斩后做’啦。” 乾隆听了,不禁哈哈大笑。
八、祝寿联和哀挽联习惯用词
1.祝寿联习惯用词
必须了解被祝寿人的性别、年龄、诞辰季节(月份)、其人社会地位及职业特点、与自己的关系等,然后才可以书写。
创作寿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注意用词
为了和一般题赠联相区别,寿联用一些能点示主题、表示祝寿意义的词:
表示祝寿的词:福、寿、德、宁等。
表示增寿的词:永、长、添、增等。
表示祈愿的词:献、颂、祝,喜等。
以长寿、美好的动植物设喻,表示祝福:鹤、龟、鹿、凤,椿、萱、桃、梅等。
有些词是专为区分性别和称谓的。如“椿”,即大椿,树名,语出《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以大椿象征高寿,后以其代指父亲,也称椿龄、椿庭。再如“萱”,语出《诗经·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因谖与萱同音,后人以萱草称之,为忘忧草。背,古文与北同音,指北堂。这是一首描写妇人思念从军远征的丈夫的诗,后人将“萱草”、“萱堂”、“北堂”作为母亲的称呼。可见,椿与萱既不可混用,更不能用于为别人家老者祝寿。
2.哀挽联习惯用词
挽联与贺寿、题赠联不同,也与祠庙联不同,虽须赞颂,但必用哀语,否则,何言之“挽”?
例字:泪、梦、魂、魄、忠、烈士、千古、英灵、千秋、浩气
(以上名词)。
哀、悼、悲、伤、哭、啼、恸、惊、垂、忍、殒、落、折、断、沉、遗、泣、萎、愁、凋、谢、慰、叹、归、震、怜、瘁、痛、唳、渺、空、裹、朽、留、终 (以上动词)。
寒、凄、惨、冷、残、寂寞 (以上形容词)。
犹、永、正、未、讵。 (以上副词)
犹在、永留、长留、宛在、瞑目、伤心、含笑、饮恨、月冷、奠云、招魂、安息、雨洒、泉涌、风号、风惨、云凄、山颓、山例、木坏、曲终、断肠、狂摧、地坼、天崩、寿终、正寝、化焳、驾鹤、骑鲸、仙游。 (以上词组)
兰摧、玉折、落花、残月、楼空、韵冷、香消(以上专用于女性)。
九、语法基础知识
语法规则,就是大家在说话时必须遵守的习惯,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语言学家只是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并选择恰当的形式把它们描写出来。以下是经过整理的语法基础知识,供大家在诗词楹联创作时参考选用。
语法分类
一、实词:
表示实在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二、虚词: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实词
(一)名词
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时间、处所、单位等名称的词。
2、种类:
○1表示人的:教师、学、亲、白求恩;
○2表示具体事物的:房、汽车、电话、计算机;
○3表示抽象事物的:精神、物质、友谊、法律(抽象名词);
○4表示时间的:过去、现在、春节、元旦、早晨、晚上(时间名词);
○5表示处所的:北京、四川、中国、美国、亚洲(处所名词);
○6表示方位的: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以上、之下(方位词);
3、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如:吃草;
○2也可作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如:柳树梢头;
○3名词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如:一条河、一头牛、三位同学;
○4一般不受副词修饰,不能说“很同学”、“不房屋”;
○5不能重叠,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如“妈妈、哥哥”等,这是构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6有些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不加“们”的名词可是个体,也可是群体;
*单位名词可以单用,但在多数情况下,它要在名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
(二)动词
1、含义: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2、种类:
○1表示动作行为的:说、笑、写、看、休息、学习(动作动词);
○2表示发展变化的:增加、减少、提、降低、发、出现(表⽰存在、变化、消失);
○3表示心理活动的:爱、恨、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重视(心理活动动词);
○4表示可能、意愿的:能、会、要、敢、得、可、可以、应、应该、愿意(能愿动词);
○5表示趋向的: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趋向动词);
○6表示判断的,只有个:是(也叫判断词)。
3、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多数能带宾语,如“他爱祖国”;
○2动词能够前加副词“不”,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外、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4动词可以重叠使用,一般表示时间短暂或试试的意思,如“看看,研究研究”等。
* 能愿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趋向动词可单用,一般多数在其他动词的后边。
(三)形容词
1、含义: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2、种类:
○1表示形状的:矮、长、宽、笔直、弯曲;
○2表示性质的:好、坏、美、丑、聪明、美丽、诚实;
○3表示状态的:快、慢、软、硬、兴奋、激动、悠闲;
○4表示颜色的:橙、红、苍,碧绿、绿油油;
3、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能作谓语或谓语中的状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如:“太阳红、红太阳”;
○2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3形容词的前边一般可以加“很、最、常、分、极、多么”等表示程度的词。如“很最明、多么慌”等;
○4形容词也可以重叠,有加重语义的'作用,可以把事物的性质、状态描绘得生动些。
重叠形式:
单音节:基本式是AA或AA的、AA。如:早早、长长的、慢慢⼉
双音节:基本式是AABB。AABB如:清清楚楚、高高兴兴(的)、痛痛快快(的)少数双音节贬义形容词的ABAB、AB式:如:痛快痛快,痛快;
(四)数词
1、含义:表示数量的词。
2、种类
○1确数:百、千、万;
○2概数:些、多、约;
○3序数:第几、初五;
3、数词的语法特征
○1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才能作句子成分;
○2数量短语常常作定语或补语,状语。如:一朵浮云,看了一眼;
○3有些数词有固定的方法。数量增加要用倍数或百分数,可以说“增加了”或“增加到”,前者不包括底数,后者包括底数。数量减少只能用分数,可以说“减少了”或“减少到”,前者指净减的数量,后者指净剩的数量;
(五)量词
1、含义:表示单位的词。
2、种类:
○1人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A、表示个体单位的:个、台、条、段、根;
B、表示集体单位的:对、双、群、类;
C、表示度量衡的:千克、公斤、吨、秤;立方米;
○2动作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趟、遍、顿、阵;
3、量词的语法特征:
○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词;
○2表示双音节量词一般可以重叠,组成BB式,表示每⼀个都在内;
○3量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
4、复合量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表示复合性单位;
○1由两个物量词构成,表示同一事物的不同内容的计量。例如说到运输量中的重量和过程,有“吨、千吨等,说到表的流量,有“秒”;
○2由物量词和动量词组成,表示事物单位和动作单位的加合。例如:“飞机共飞25架次”“接待旅客100万次”;
*数量词也可以重叠,组成“BB”式,修饰名词时,表示数量多,如“一堆一堆的书”;修饰动词时,表示按次序递进,如“一个一个地说”;
(六)代词
1、含义:代替其它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
2、种类: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者事物的名称。我、你、他、我们、他们、咱们、家;
○2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这、那、这样、那样、各、每;
○3疑问代词:用于提问,谁、什么、怎样、那、哪、多少;⼏;
3、注意事项:
○1代词代替某一类词,就具有某类词的语法功能;
○2“他们”的使用范围比较广,除了用于男性,男女兼有的复数,都可以用“他们”;
○3“我们”指说话,有时为了亲近,也可以包括听话;“咱们”一定包括说话和听话⼈;
○4指示代词“这”属于近指,“那”属于远指;
○5代词一般是实指,有时也可以用来虚指,指称不确定的人或事物。如“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三、虚词
(一)副词
1、含义: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等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
2、种类
○1表示程度:很、最、挺、常、分、格外、更、越、乎、尤其;
○2表示范围:都、总、共、只、仅仅、单、就;
○3表示时间、频率:已、已经、曾、刚、才、正、在、⽴刻、马上、终于;
○4表示语气:难道、简直、岂、果然、居然、只好;
○5表示肯定、否定:没、不、没有、莫、不;⽤
3、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都能作状语。
(二)连词
1、含义: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用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2、常见的连词:
和、跟、同、或、或者、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
(三)介词
1、含义:常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前,同这些词或短语起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时间、处所,向,对象,式,的,较等;
2、常用介词及用法顺序,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四)助词
1、含义:是起辅助作用的词,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
2、种类: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着,了,过;
○3语气助词:了、吗、呢、啊、呀、吧、哪、啦;
3、注意事项:
○1结构助词“的”主要用在名词前头,“地”主要用在动词前头,前后两部分之间是修饰关系或限制关系。“得”主要⽤在动词之后,表示补充或说明;
○2结构助词“所”用在部分动词的前边,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用来修饰名词(后边要加“的”),或代替名词(后边要加“的”,有的不加);
○3动态助词“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其中“着”表示动作,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4语气助词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
(五)叹词
1、含义: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2、种类:
主要有“唉,哎,嗨,喂,哎呀,哎哟”等;
* 叹词一般都是单独成句。
(六)拟声词:
是摹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哈哈,嘭,哗啦,叮,轰隆隆”等。
十、汉语的词性
汉语的词性有固定的一面。同样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的性质,但词义是一样的,这些词称为兼词。在对联创作中一定要弄清词的兼类性质,否则会产生词性不对仗问题。
例如:动词与名词互兼的:代表、建设、领导、教育、指导、武装、思想、觉悟、解放……。
形容词与动词互兼的:密切、丰富、健全、团结……。
名词与形容词互兼的:科学、矛盾、理想、经济……。
连词与副词互兼的:另外、随、同时……。
在历代诗词联作品中,有些字可以平仄两用,主要有:望、忘、看、过、听、教、醒、重、应、胜、思、漫、从、蓝、禁、骑、论、华、吹、尚、操、梦、妨、更、中、为、衣、殷、闻、冠、难、间、燕、扇、传、旋、便、要、调、烧、荷、那、颇、和、长、行、王、浪、傍、强、相、正、令、兴、乘、称、离、不、任、占、雍、施、治、供、疏……。
十一、怎样识别古代的入声字
利用现代读音来识别古代入声字的方法有:
(一)由b、d、g、j、zh、z这七个不送气声母所构成的阳平字(也叫“第二声调”的字)都是中古的入声字,例如: b 拔、跋;勃、渤、博、薄、泊、驳、箔、伯、帛、舶;别、蹩;白、雹 ;
d 答、妲、怛、达;得、德;掇、夺、铎;笛、迪、敌、嫡、狄、镝;独、读、犊、椟、渎、毒 ;
g 革、葛、阁、格、隔;国、掴、帼、虢、馘 ;
j 荚、颊、铗;集、辑、急、級、汲、疾、吉、即、极、脊、籍;侷、桔、菊、掬、鞠、局、鞫、跼 ;
zh 闸、扎、札、铡、霅;折、哲、辄、蛰、谪、磔;酌、斫、浊、涿、啄、琢、焯、濯、着;执、职、直、埴、踯、植、侄;逐、筑、舳、烛、竹;宅、翟;轴、妯 ;
z 杂、砸;则、舴、责、择、泽、啧、帻;昨;卒、镞、族、足;
(二)由zhuo、chuo、shuo、ruo、fa、fo、la、ye、ce这九个音节组成的字,不论现在读什么声调,除极个别外,都是中古入声字。例如:
zhuo 拙、卓、涿、捉、着、酌、灼、斫、焯、琢、啄、浊、濯、擢、镯 chuo 绰、戳、辍、啜 shuo 说、烁、铄、朔、槊、硕 ruo 若、弱、箬 fa 发、乏、伐、筏、阀、罚、法、 fo 佛 la 蜡、辣、拉、腊、垃 ye 叶、噎、咽、业、掖、页、腋、晔、谒、液、腋(注意:“椰、耶、爷、也、野、冶、夜”等字除外,它们不是入声字!) ce 测、策、冊、厕、恻 ;
(三)韵母是“—ue”的字,除极其个别者外,都是入声字,例如:
nue 虐、疟 lue 略、掠、劣 jue 决、觉、絕、厥、抉、掘、倔、诀、噱 que 却、确、阕、雀、鹊、缺 xue 学、雪、血、穴、薛、谑、削、 yue 曰、约;
(四)韵母“—ie”与声母b、p、m、d、t、n、l相拼,所产生的字也绝大多数都是入声字。例如: bie 鳖、憋、别、瘪、蹩 pie 撇、瞥mie 灭、蔑、篾、乜 die 叠、谍、迭、跌、蝶、牒、垤、喋、耋(“爹”除外) tie 铁、贴、餮、帖 nie 捏、聂、镍、啮、孽、涅、蘖 lie 列、烈、裂、劣、趔、咧、埒、猎、裂、冽、躐 ;
(五)普通话中有两个读音,但又没有意义上的区分的字,大都是中古入声字。如“色、剝、血、壳、角、薄”等在普通话中都有两读,但意义相同;它们都是入声字;
(六)利用谐声偏旁也可帮助确定入声字,例如:
“出”是入声字,则可断定“屈、茁、倔、诎……”等以“出”为声旁的字也都是入声字。“夹”入声字,则“俠、狹”亦必入声字;“各”是入声字,则“胳、搁、貉”皆是;“合”是入声字,那么,可知“恰、洽、答、鸽、塔……”等以“合”为声旁的字也都是入声字;“甲”是入声字,那么,可推出“闸、押、匣、狎、胛……”等字也是入声字;
(七)以上方法都解决不了的现代读平声而又较常见的百余个入声字:
八、搭、塌、邋、插、察、杀、煞、夹、俠、瞎、辖、狹、匣、黠、鸭、押、压、刷、刮、滑、猾、挖、蜇、舌、鸽、割、胳、搁、瞌、喝、合、盒、盍、曷、貉、涸、劾、核、钵、剝、泼、摸、脱、托、捋、撮、缩、豁、活、切、噎、汁、织、隻、掷、湿、虱、失、十、什、拾、实、食、蝕、识、石、劈、霹、滴、踢、剔、屐、积、激、击、漆、吸、息、媳、昔、席、锡、檄、觋、揖、一、壹、扑、匍、仆、弗、紱、拂、福、蝠、幅、辐、服、伏、茯、督、突、秃、俗、出、蜀、窟、哭、忽、惚、斛、鹄、屋、屈、诎、曲、戌、拍、塞、摘、拆、黑、勺、芍、嚼、粥、妯、熟。
十二、附录:小类的对仗分类:
第 一 类
(甲)天文门
例字:天、空、日、月、风、雨、霜、雪、霰xiàn、雷、电、虹、霓、霄、云、霞、霭、气、烟、星、斗、岚、阳、阴、照、晖、曛、雾、露、烽、火、飙等。
(乙)时令门
例字:年、岁、月、日、时、刻、世、节、春、夏、秋、冬、晨、夕、朝、晚、午、宵、昼、夜、伏、腊、寒、暑、晴、晦、朔、昏、晓、闰等。
第 二 类
(甲)地理门
例字:地、土、山、水、江、河、川、湖、海、波、浪、涛、潮、冰、池、洲、沼、林、潭、泽、渠、桥、乡、村、关、塞、戍、城、市、道、路、径、衙、园、圃、苑、墓、坟、岩、崖、峰、岭、石、疆、堤、陇、禁、掖、京、 国、郭、郊、州、县、邑、郡、镇、墟、壤、泥、畦、岸、峡、田、谷、岛、屿、浦、溪、涧、渡、沙、尘、塘、原、驿、家、境、泉、冈、矶等。
(乙)宫室门
例字:房、宅、庐、舍、楼、台、堂、馆、榭、斋、宫、室、阁、门、闾、塔、巷、街、墙、垣、壁、窗、牗、户、槛、梁、柱、檐、廊、阶、砌、庭、院、仓、库、坛、篱、扉、井、栏、阙、殿、署、楹、寺、观、庙、店、堞、壕、垒、屯、瓦、甍等。
第 三 类
(甲)器物门
例字:舟、船、舫、舰、车、辇、钟、磬、砧、床、榻、枕、簟、席、茵、旌、旗、鼓、角、干、戈、刀、剑、弓、箭、枪、槊、戟、弩、灯、檠、镜、案、座、幌、帘、箔、帏、屏、帷、幄、香、烛、炉、棹、桅、篷、樯、帆、桨、桡、壶、杯、觞、樽、觥、珂、铃、辔、鞍、鞭、策、绳、甑、釜、箱、筐、尺、盘、碗、盆、缸、箪、瓢、杓、瓮、瓶、钱、钥等。
(乙)衣饰门
例字:衣、裳、襟、袂、裙、裾、巾、冠、帽、环、钗、珮、珰、带、绂、绶、簪、缨、杖、履、屐、靴、袍、衫、裘、襦、毡、扇、冕、旒、盔、甲。
(丙)饮食门
例字:酒、茶、茗、糕、饼、饧、齑、鲙、丹、餐、酿、酷、酎、醪、醢、醯、盐、酱、浆、饭、肴、馔、蔬、笋、菜、粥、饘、羹、汤、胙、脯、蜜等。
第 四 类
(甲)文具门(包括文人用品)
例字:笔、墨、砚、纸、笺、印、钤、筒、筹、签、书、剑、琴、瑟、弦、箫、笛、棋、卷、轴、幅、幛、简、策、册、翰、毫等。
(乙)文学门
例字:诗、书、赋、檄、疏、章、句、经、论、集、策、约、文、字、信、缄、诏、令、符、篆、旨、敕、篇、编、碑、碣、词、辞、咏、歌、谣、制、诰、典、籍、礼、图、画等。
第 五 类
(甲)草木花果门
例字:树、木、花、草、萝、藤、柳、杨、蕉、菊、桂、枝、条、叶、桃、杏、李、梅、梨、榴、橙、橘、柑、柚、竹、篁、兰、蕙、芝、葛、椒、松、柏、榆、杉、椿、萱、楸、樗、根、茎、梗、絮、麦、禾、萼、蕊、芜、苔、藓、芦、荻、蔬、莲、荷、菱、芡、菰、蕖、苇、蒲等。
(乙)鸟兽虫鱼门
例字:马、牛、犬、狗、驹、骏、骢、骊、犀、象、鹿、虎、豹、狼、狐、猿、貂、麝、狶、豸、兔、鼠、猫、兽、禽、鸟、鸿、雀、鹊、鹤、鸥、雉、凤、鸾、莺、燕、雕、雁、鸦、鸠、鹘、乌、鹃、鹄、鹏、隼、鹓、鸳、鹭、鹳、鸭、鹅、凫、蛇、龙、蛟、螭、鱼、虾、虫、蝉、蚌、龟、鳖、蟹、蟾、蛛、蚕、蛾、蚁、蚊、蝇等。
第 六 类
(甲)形体门
例字:身、心、肌、肤、骨、肉、头、首、眼、目、眉、鼻、额、颜、面、脸、颊、须、髯、耳、睛、瞳、手、足、肩、腰、腹、脐、膝、胫、胸、背、影、魂、声、色、音、容、迹、羽、翼、翅、翎、蹄、角、牙、齿、口、嘴、唇、毛、爪、翮等。
(乙)人事门
例字:功、名、恩、怨、愁、闲、才、情、歌、舞、妆、吟、笑、谈、宴、游、羞、妒、言、论、志、道、思、感、荣、宠、爱、憎、语、辞、力、势、醉、梦、气、怀、意、事、心、性、灵、德、品、行等。
第 七 类
(甲)人伦门
例字:兄、弟、父、母、君、臣、夫、妻、师、友、翁、姑、子、妇、儿、女、婿、叔、伯、伴、侣、圣、贤、仙、佛、鬼、将、相、侯、王、军、兵、士、农、渔、樵、叟、僧、尼、伎(妓)等。
(乙)代名对
例字:
吾、我、余、予、汝、尔、君、子、他、谁、何、孰、或、自、己、相、者、人等。
第 八 类
(甲)方位对
例字:东、南、西、北、中、外、里、边、前、后、左、右、上、下等。
(乙)颜色对
例字:红、黄、白、黑、青、绿、赤、紫、翠、苍、蓝、碧、朱、丹、绯、赭、金(黄)、玉(白)、银(白)、粉(白)、皓、素、彩、玄、黔、缁等。
(丙)干支对
例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
第 九 类
(甲)人名对
(乙)地名对
第 十 类
(甲)同义连用字(包括近似义)
(乙)反义连用字
(丙)连绵字
(丁)重叠字
本次楹联写作基础知识浅谈到此结束。
编后语:
根据志君主席的授意,利用几天时间,准备了三讲“楹联写作知识浅谈”,实际上许多专家学者关于楹联方面的讲座比比皆是,有的还特别系统,我这个门外汉实属弄斧班门。好在有省楹联家协会刘兴君主席等诸多楹联大家的讲座以及《联律通则》可以参考借鉴。于是我考虑到如何有针对性的结合联友们的创作实际寻找一个切入点,把平时创作暴露出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再强调一下,这样更有利于形式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创作上的共识,(因照顾到中小学生和初学者)所以没有涉及那些比较深奥的平时不常见的内容。诚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有了规矩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束缚了手脚,相信大家会理解我省楹联家协会在楹联创作方面的约定,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珍惜我县诗词楹联协会和志君主席为我们创造的练笔机会,平时多积累楹联创作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语法知识的学习和把握,以期达到驾轻就熟的程度,这样创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的写出清新自然,通俗易懂,有意境,有韵味儿,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好作品。
同时,我们写作品还要切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兴、观、群、怨的特点,既要歌颂真、善、美,又不忘鞭挞假、丑、恶。还因为我们写作品是给人们看的,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应力求通俗易懂,切记避开生涩、难懂和太熟的语言,生涩难懂,故弄玄虚,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而太熟的语言则会产生审美疲劳。
这里所选的:“祝寿联和哀挽联习惯用词、语法基础知识、汉语的词性、怎样识别古代的入声字以及小类的对仗分类”虽经几次校对,难免个别字词出现纰漏,联友们一旦发现有谬误之处,请随时与我联系以求及早纠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他人,再次感谢县诗词协会及志君主席的信任。谢谢!
王海顺 于哈尔滨益三书屋
2022年6月9日
邮箱:971102530@qq.com
电话13654656483(微信同步)

巴彦诗词楹联协会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