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7日 星期五
关于学习创作的几点感悟
文/归途
(二)
最近,我忙里偷闲,一时心血来潮,顺便拟定了一大堆自已心里想写的文章和题目,如:《我的第一份工作一一民办教师》《我的山花情缘》《激情燃烧的岁月》《怒放的生命》《漫步在孙子们成长的世界里》《穿越疫情的困惑》《圆梦"双职工"》《人性就是发力点》《如何把握自己生命的"四度"》《晁教授家访谈录》《我的乡镇生涯》《京城朝阳那些事儿》等等。这里其中的几篇,正在进行中;还有几篇,只是一些想法,或者说害怕自己的灵感走失而列出的题目;也有两篇接近成熟,我把它投放在一些网络平台上。
我的本意,不想再惊扰大家了。因为人常说:越学越害怕,不学变老大;我觉得也是:不写不知道,一写下一跳。这让我想起民间曾经流传过的一句话:做贼嫁汉一股风,狐臭脾气扎下根。倘若,为人处事,有时候还可以"跟风"随波逐流的话,那么,搞文学创作,则是"留根"来不的半点含糊。必须心净,而且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行。否则一定是做不出好文章的。
所以,我想按一下暂停键,暂时罢手,从头再来。一则感觉自已的创作,还没有开始,就巳经到了瓶颈期。写不出好文章来。我害怕坏了写作的规矩,让大家不堪入目,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二则那些曾经看到过我写的文章的人,普遍反映,我的文章篇幅太长,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作品的效果和质量。现在是"快餐时代",大家都忙于各自的事情,无暇顾及这么长的文章。有些人只是碍于情面勉强看完,也会掉了人家的"味口"。
鉴于这些想法和建议,我对自己写过的文章进行了反复琢磨并修改;对自己正在写作的文章进行努力压缩和删简;对自己还没有写作的文章重新开始构思和布局。力求改变自己的文风,尽量让其篇幅再短一些,内容表达更准一些,思想评论再高一些。但是往往适得其反,越描越黑,越修越长。今天为止,我已经糊乱写了几十万字的文章了,仍然选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反而出现了欲罢不能,欲进则退,欲速不达的现象,怎么会这样呢?我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感觉自己太愚笨了,一招不灵,万般皆空。
我带着这个问题,对自已涉足文学以来的种种行为,进行了认真思考和反省,方得到以下一些感悟。
第一:关于文章的篇幅
篇幅就是文章的长短或者大小。它是作者根据自己撰写文章的主题需要而确定的。既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越短越好,反之亦然。文章好与坏的标准,不是拿篇幅来判定的。这个结论是我在百度上查的。
我在创作当初的感觉,不是这样的,而是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无话可说,生搬硬套,错别字连篇,写不成文章。很自卑!二是长篇大论,不修边幅,掐不准要害,乱用修饰词。不自信!两种表现的属性,都是无能为力而为之。
现在看来,我仍然有这样的现象,两种均是可恶的,也是可爱的。因为这样虽然愚蠢,但是那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执着精神。直到后来,我遇到几位大师的点拨,方才明白。有人说创作不难,就想拉话聊天,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就成了文章;也有人说,写作就像串糖葫芦,只要你用心做好每个糖果,然后拿一根签子,穿起来就成了;还有人教我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反复朗读自己写下的东西,自我感觉通顺了,就是一篇好文章,等等。
今天,这些办法我都试过了。的确如此,很实用,也奏效,也了得,立竿见影,自我感觉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觉得还不够。仍然达不到大家想要的理想程度。这里的度太难把握了。
我想暂时也只能这样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力争做到认真把握,因人而异,因人制宜。这就像打仗一样,有人喜欢阵地战,有人擅长运动战,有人更喜欢游击战,不论是什么方式,只要去争取胜利就行了。不然的话,千篇一律,就没有文化人的风格了。
第二:关于文章的内容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创作内容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实事求是做记录,激情澎湃找灵感,踏踏实实写作文。这些就是我这段时间内写作的真实水平。
最近,我写的几篇文章,被我兄弟看到了,他不但没有鼓励我,反而很生气,他还警告我,"你还没有到写自传的年龄吧,为何要把生活里的真人真事写出来呢?这样做很不好,你会困扰到大家的"。这一席话,虽然不很准确或者中肯,但是自然发自肺腑,内心真诚,令我感动,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而且,他也不喜欢我的笔名,觉得暮气十足,不够响亮。我听了很有感触。感觉也是这样的,一方面说明自己太过于真实和原始的记录了生活,另一方面暴露出自己没有艺术天赋,文章没有境界。不能把生活素材变成一种文学艺术,我真的不是文学创作的料。
后来,又有人反映,叙事太冗长,过细的描述了一些于主题关系不紧密的事情。还说不能写有消积因素的内容,要提倡正能量什么的等等,这些问题,真正的让我遇到了艰难选择。一方面我是业余爱好,年愈花甲才学艺,一老三疵。另一方面也不为成名成家,发财致富。依我现在的水平,脱离开我熟悉的生活是写不成文章的,要急忙达成文学创作的高度,自我感觉,还缺乏许多知识、技能和经验。
那怎么办呢?如何才能做到创作内容既有真实性又有艺术性呢。
最近,我正在挤时间重读,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厚夫、海波等大家名人的书。一边学习他们的创作精神和风格,一边模仿他们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努力追求更加完美的创作理念和意境。发现他们都是扑捉到现实生活里的素材和意境,然后放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加以修饰、提炼、拔高的。
这个点在哪里?应该就在作者的大脑里。经过思想艺术加工改造后的事实,放在笔下,就变成了作者独特的文创风格,才能产生影响力和感召力,最终引领时代的节奏。这大概就是文学的意义或者发展方向。
最后,我还是要感谢延安时期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思想,高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把文学扎根在人民之中,扎根生活之中。在人民之中找答案,在生活之中觅真谛。
第三:关于文章的评论
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谁不想自己创作的文章,有更多的读者。有读者,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有读者,文章就一定有评论;有读者,文章才会有生命力;有读者,文章才能更加体现创作者的价值取向。
我浮浅的认为,任何一个作者,创作最原始的动机,首先应该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不应该是一步到位,成名成家。至少,我自己是这样。
所以,一个人在准备创作之前,首先,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要喜欢听别人说好话,又要勇敢的直面各种挑战和批评,诚恳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好话"是油,没油不香。它可以给你信心和希望,但是它不一定真实。"批评"是盐,沒盐太淡,没有"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它一定是真的。
其次,不被各种各样的评论所诱导。既不能听之任之,又不能置若罔闻,要做到:积极地吸收其精华,主动地取舍其糟粕。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主导思想。因为评论你的人,形态各异,一般来说都是他的水平或者个人立场,不会为你舍身处地的着想。
再次,不评论也许是最好的评论,更应当珍惜之。因为,这份没有表达出来的评论,才可能是更深刻或者更有价值的东西。评论与否,都是作者的一笔可贵的财富。
我在创作当初,心理十分的矛盾。常常表现为:一种是怕人评论,不自信。一种是喜欢评论,不甘心。一种是恨人不评论,不服气。
正确的做法,不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要靠自己学习改造、自律成长,写出自己心里想写的东西,并且加以感情升华,变成艺术化了的生活。创作的本身就是这样的一种艰苦的劳动,而不是别的。
结束语:
我的写作,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创作而做的,这本来是不符合文学创作的逻辑的。但是,我这个人一旦喜欢上一件事情,就不愿意轻言放弃,就想要个结果。我的看法是,这种有结果的写作,不论歪好、成败得失、结论如何,就是一种有创意的行为过程,我就直管打肿脸充胖子,把它叫成了创作。更何况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文学的范畴,一旦开始就要有创意,尽管我也不是消遣解闷玩刺激,也不渴望成名成家,更不是哗众取宠,妙笔生花。而是想要写出人类生活中更加适用生命生存的东西,或者保留更有价值东西,或者让文字变成有生命力的东西,能够更多更好地服务人类大众,那才是我心中的最爱。
人们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绝不是我自命清高,唱高调,而是我确实想要全心全意的做人。做人如此,做文亦如此。所以,我这里虽然没有更多的新鲜与精彩。但也不能对不起自己和读者。我的一切行为就是一个简单的生命过渡而已。拿准这个基调作文,可能自已的心理就会好受一些。不然,谁也作不成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