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城市东鲁学校:以红色教育擦亮德育品牌
王绍忠
诸城市东鲁学校坚持以党建统领构筑红色堡垒,凝聚人心统领发展,以党史润心建设红色校园,传承红色基因铸魂育人。该校依托学校的红色教育资源,以红色教育促进德育建设,创新“3455”工作策略,打造“党史润心·树品立行”党史教育品牌,建好红色教育阵地,推进红色基因传承。
1.研发三级课程,打造“系列化”
传承载体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学校以“课程化”视角统筹和规划红色教育,纳入东鲁“博雅课程”体系。挖掘国家、地方课程红色教育元素,推动红色教育进课堂;借助党代会资料展资源优势,借力诸城党史办等专业指导,整合开发党史教育、地方党史教育校本课程,印制《诸城地方党史》读本。发动各教研组研发独具学科特点的红色微课程拓展、延伸教育广度和深度。

挖掘国家、地方课程党史教育元素,推动党史教育进课堂;借助党代会资料展资源优势,借力诸城党史办等专业指导,整合开发党史教育、地方党史教育校本课程,印制《诸城地方党史》读本。先后整理《中共诸城党组织发展史》、《红色歌曲》、《学忆革命先烈,一颗红心永向党》《学习时代楷模,成长路上我争先》、《学承红色精神,奋发有为新时代》等党史教育系列读本,丰富学生阅读生活,让红色文化根植于心。发动各教研组研发独具学科特点的党史微课程,拓展、延伸教育广度和深度,开发独具学科特点的红色微课程,以教研组为主体研发“红色歌曲”、 “红色节日”“红色课本剧”等微课程,已有音乐组的歌曲传唱和歌曲演绎、语文组的经典诵读、思想品德与社会组的节日系列20余门。更接学科“地气”,深受学生喜欢和好评。党总支出台学校党史教育方案,团委、少先队分别制定主题活动落实方案,初中、小学教导处制定党史教育融合学科方案,推进党史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了党史教育系列课程“学党史,明志向,逐梦新时代”。从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等里程碑式的会议,让全体师生感怀“革命精神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传承重要性,时刻不忘来时路,勿忘初心,砥砺前行。东鲁学校听书会通过电台开展“听诗词 学党史”系列党史听赏微课,带领全体师生听读毛泽东诗词,回溯历史,重温共产党人开天辟地、创建伟业的精神与情怀。将党史教育课程化、系列化,打造党史育人的主体平台和载体。

将整合开发的党史教育校本课程——《中共诸城党组织发展史》、《红色歌曲》、《学忆革命先烈,一颗红心永向党》《学习时代楷模,成长路上我争先》、《学承红色精神,奋发有为新时代》等党史教育系列读本,提供给学生借阅,丰富学生阅读生活,让红色文化根植于心。

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其他学科与党史教育融合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继续开发独具学科特点的红色微课程,组建红色课程研发团队,将研发的“红色歌曲”、 “红色节日”“红色课本剧”等微课程继续深入推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红色教育。将红色课程成果转化为红色主题展演,结合六一、东坡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增加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歌唱、舞蹈、朗诵、剧目表演等节目形式。
2.探索四驱模式,推进“主题化”教育活动
学校探索建立“主题探究——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说写”四驱活动模式。根据月度主题引导学生搜集背景资料、英雄人物等,制作手抄报、宣传海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阅读,进行读书摘抄,撰写读书笔记,组织“课前五分钟演讲”,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指导学生制订个人行动计划,用红色精神指导自己言行。学生人人写出活动随笔,并运用日记、绘画、演唱等形式,记录成长过程,红色基因入脑、入心、入行。组织学生进行红色研学,探访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王尽美故居,接受革命教育。

3.抓好“五支队伍”,锻造“专业化”教育团队
学校着力抓好党员队伍、教师队伍、专业人员、五老志愿者及家长五支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专业化”红色教育团队,使红色基因传承有引领、有保障。
党员教师是学生身边的“党组织”、心中的“党形象”。学校强化党员“1+N”工程,扎实落实青蓝工程、关爱帮带等行动,让每名党员成为鲜活的“红色教材”;学校依托“311”教师发展机制,聚力三个层级同步提升,让每名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学校注重家校合育,倡导亲子一起游红址,看红片;发现党员家长、积极分子等,发挥在家长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聘请党史教育教师、顾问等,经常请党史办等领导进校园指导党史教育。定期邀请退休老党员、老教师等志愿者进校园,讲革命故事,开展红色教育。

4.实施“五星评价”,搭建“层级化”激励机制
学校探索建立层级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五星晋级”制度。设立银星少年、金星少年、红星少年三大荣誉称号,并设计荣誉标志。每个班级建立“红五星台帐”,记录学生红色主题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日常德育表现情况,定期进行总结点评,学期末综评、表彰。不断给出动力,激励学生不断提高。为学生点亮红色的生命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