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事快讯]
6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航空母舰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
福建舰为常规动力,8万多吨排水量,平直通长飞行甲板,停放70~80架舰载机,主力舰载机型为歼~15歼击机,舰载机电磁弹射起飞、落舰时电磁阻拦。
福建舰电磁弹射起飞最大重量为30吨,舰载机落舰时最大重量为24.5吨。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由我国电磁弹射之父、1960年出生的马明伟院士团队研制开发,性能超过美国最先进的航母电磁弹射起飞和阻拦装置。
总体上,福建舰与美国十一艘航空母舰还是有些差距,但差距不大,有些方面有后发优势,有些性能超过美国。
[本期正文]
本期说说与我们社会大众关系比较密切的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问题。
据了解,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量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约为11%,比例不算太高,但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降低碳排放量的空间比较大。
一,关于水路运输问题
现代社会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是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水运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水的天然浮力,通过船只来进行货物运输的方式。
水运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水运大国,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45.5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6亿标箱,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位。
内河航运货运量方面,我国更是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截止2020年年底,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了12.77万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1.61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水运和其他几种交通运输方式来进行比较,其特点还是非常鲜明的,水运的优点有运量最大、运费低廉、能耗小(吨位货物水运能耗仅仅是公路运输的八分之一)、污染少的优势,素有环保航运之称。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决策过程中,水运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加大内河水运发展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工作,预计新增及改善内河航道里程5千公里左右,新增国家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2500公里左右,主要瓶颈和碍航的结点有效打通,通达范围进一步延伸。同时,我国计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2.5万公里,为运输结构的优化调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二,关于铁路运输问题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铁路、水运和公路运输相比较 ,能耗比约为1∶0.7∶5.2,碳排放比约为1∶ 1.3∶ 10.9。
我国《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2020年8月由国铁集团发布),提出了中国铁路2035年、2050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纲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铁路的发展目标,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运营里程达到20万公里左右,比目前再延长约6万公里,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比目前再延长约3.4万公里。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智能高铁率先建成,智慧铁路加快实现。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圈全面形成。
三,关于公路运输问题
据统计,2021年全年我国国内货物运输总量达到530亿吨,其中公路运输占78%,水运占14%,铁路占8%。
公路运输的优点是机动灵活、快捷方便、货物装卸次数少,特别适合运输鲜活农产品。缺点是能耗高、碳排放量高,运输费用高。
公路运输低碳发展的路径与轿车相同,就是大力推广和使用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截至2021年5月底,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80万辆,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
据了解,2020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531万辆,国家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要达到25%,销量不低于600万辆;到2030年要达到40%,销量不低于1000万辆。
四,关于航空运输问题
由于飞机在设计制造阶段本身就是高科技产品,因此从本体上减少碳排放的空间不大。预计减排的空间只有2%左右,主要是通过优化行程,减少飞机到达目的地后必须保留45分钟的飞行耗油量,增加携带货物重量实现减排目标。
飞机最大的减排革命有可能从燃用氢燃料有重大突破,既然氢弹比原子弹爆炸威力大,那么氢作为燃料代替航空柴油应该问题不大。预计到2035年会有短程支线飞机产品问世,至于超过一万公里的长距离宽体客机能否使用氢燃料,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编辑房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