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退得失话忠诚
尘 清
忠诚一词,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它表示一个人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服务的对象或奋斗的目标义无反顾、全心全意、 竭尽全力。
作为华夏儿女, 关于忠诚的教育,我们最熟稔的故事就是岳母刺字。岳母把忠诚刻在儿子岳飞的脊背上,浸进他的皮肉中。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孩子关于忠诚的期待,期待他“尽忠报国”。
历史上,象岳飞一样尽忠报国的英雄数不胜数。
正是因为有那么多顶天立地的英雄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为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延绵繁茂,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近代,从1894年起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之中,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怆,无数英雄前赴后继,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他们不畏强暴,慷慨赴难,血沃华夏。
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民族的未来才出现了曙光。
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的翻身解放前仆后继,创造了史诗般的奇迹。更涌出无数忠于党的事业、忠于国家、民族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汗牛充栋,惊天地,泣鬼神。
这是一个忠诚的方阵。
在无数忠诚于伟大事业的英雄之中,我们更欣赏粟裕大将的品格。因为他不仅是现代中国的战神,更是把党的事业,人民利益扛在肩上、举在头顶的忠诚卫士。
1948年1月,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原野战军的压力,策应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毛主席决定由粟裕率华野1、4、6纵队渡过长江,千里挺进天目山,把战火烧到国民党统治区,迫使围剿刘邓大军的国民党部队回援江浙。
从当时的情况分析,毛主席的这一部署对破解中原僵局,改变敌我态势具有现实的战略意义。中央书记处一致同意这一战略部署,并向华野下达了作战命令。
作为优秀的方面军司令员,粟裕对中央的决定当然会坚决执行。可是作为一名军事战略家,粟裕对当时华东及中原的战略行动已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形成了集中三大主力,在长江以北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相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决战的总体构想。他把这一构想写在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报告之中,正准备向中央报告。
接到中央的命令后,粟裕将军迅速调动部队,做好南下作战的准备。同时他又在南下作战的报告中两次提出在中原作战的战略构想,都被中央否定了。
可是粟裕将军仍然坚持自己对战略形势的判断。不得已,他就把《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直接送到西北坡,送到毛主席手上。
接到粟裕送来的报告,毛泽东主席连夜阅读研究,最后决定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并请粟裕到西北坡向最高统帅部汇报自己的战略思考。最后,中央和毛主席同意了粟裕将军关于在华东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战略构想,收回了之前的成命。之后,粟裕将军率领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密切配合,先后发起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歼灭了百万国民党部队,以辉煌的战绩回报了中央对自己的信任。
这段历史大家都明白。这段历史的特殊意义在于——粟裕将军用忠诚和坚持,赢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转机,推进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党的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同时,他那坦荡的胸怀、无私的品格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想想看,我们寻常人理解的忠诚,无非就是拥护、服从和执行。
以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在党内外的影响,和他作为最高统帅的地位,身为方面军司令员的粟裕将军,敢于在战略上提出与中央相左的意见,并且不惜以抗命之嫌犯颜直谏,他考虑的完全不是个人的地位和进退得失,而是如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这个关系全局的大局。
他的忠诚超越了我们普通人的认知,超越了荣誉、利益、权力、地位,甚至超越了生死。对应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而毛泽东从善如流,甚至把粟裕的进谏笑称为“隆中对”。可见,在伟大战略家毛主席坦荡的胸怀里,已然包涵了对粟裕将军忠诚品格的完全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