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我的父亲
作者:张德胜
六月的晴空阳光灿烂,六月的原野花香歌甜,六月里千千万万个父亲展露笑颜,六月里千千万万双儿女备酒置馔,满怀深情地祝愿:祝爸爸节日快乐,福禄无边;愿父亲如山之爱,泽披永远。
父亲虽然走去天国,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并未随着时光流转而湮灭,始终萦回在儿女们的心田。每当父亲节这一天,我都会到父亲的灵前默默祭奠。
看着父亲的遗像我常常泪落千行,静思怀远;想着父亲的往事,我往往热血澎湃,豪情万丈。我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入朝作战,直到把美国佬赶过“三·八”线。复员后,主动挑起美化绿化家乡的重任。曾经的家乡,一片贫瘠的土地上,乡亲们收获着微茫的希望。五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经过父辈们的努力,家乡再不是旧模样,是塞北的好江南。草青青,水碧碧,禾苗长势旺;一条条防风树带繁茂葱茏,一个个“绿色银行”拔地而起。生机无限的枝叶不忘栽树人的汗水,林间嬉戏的小鸟感恩栽树人的壮举。由于在林场工作业绩突出,父亲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从此,父亲把党当作妈,爱村如家,爱民如子,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在三年自然灾害的艰苦岁月里,父亲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冒风雨,暴霜露,战天斗地,大干社会主义。天道不居,岁月酬勤,终于付出有了回报,赵虎岗村由后进村一跃成为全乡先进村。
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父亲心里装着国家兴盛之宏愿,民族振兴之要务,人民幸福之理想,唯独没有自己。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家里连一领完整的炕席都没有;他周济别人细米白面,自己家里人却吃着菜粥;他经常为学生讲抗美援朝的故事,他的孩子却几天见不到父亲的身影。
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普遍贫穷落后。我家当时两间房,里屋南北炕,北炕是奶奶的领地。每天由奶奶指定谁到北炕去住。所谓北炕,实质就是半铺炕,只能睡下三个人。我家当时孩子多,除掉到北炕去住的两个,南炕还要剩下五、六个孩子。奶奶活着的时候常对我们说:“你爸丁把半夜回来,先查南炕的脑瓜,再查北炕的脑瓜,就怕你们丢喽。”沉默显示父爱的厚重,关爱昭示父爱的伟大。
父亲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年年夜饭必在家吃。父亲的炸鱼技术非常棒,经他手炸出的刀鱼外焦里嫩,吃起来满嘴留香。当时我家那个地儿没有鲜鱼,只能按供应标准购买到有数的几斤“咸鱼坯子”,母亲在白天时就把鱼洗净切成块,用清水泡透再澄出水,等待父亲回来。父亲一回来就大显身手,成就一块块香脆可口的美味······
这就是我的老爸,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支部书记。虽然没有像焦裕禄那样带领兰考人民防沙治沙,他却带领我的家乡父老医治贫穷,建设家乡。他经常学习《毛选》,明确前进的方向;他抱病去大寨取经,时刻用战天斗地的思想把自己武装。他把领袖的教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牢记心间,并不断付诸于实践,先后成立了“农场”,“五七加工厂”;立起了砖窑,盆窑;成立了运输车队。这一举措富裕了村民,繁荣了经济。他经常到县里向农艺师求教,选育良种,科学种田。从而使家乡粮食产量逐年翻翻,放眼家乡的田野,真可谓:昔日北大荒,今日米粮川。让乡亲们生活富足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做到了。据他的同龄人郭大夫(村卫生室医生)讲:“张支书在位时,虽说不是天天吃好嚼谷,却是没有一家要饭的。”
桩桩件件,件件桩桩,回想起来,令人嗟叹不已。放下遗像,瞩目家乡,物是人非,心绪惆怅。往事随风,沉淀下来的是无限的感恩之情和思念之意。又是一年父亲节,在这梦想孕育的日子里,让清风捎去儿女们无尽的感激和思念吧!
哦,老父亲!儿孙以你为自豪,乡亲以你为骄傲。相信曾经在乡村建设中叱咤风云的你在天国也不甘寂寞,一定会保佑你的家乡兴旺发达,保佑你的子孙幸福安康!
2022年6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