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诗人和松原诗歌
——建市三十周年松原新诗创作综述
文/刘鸿鸣
这日子过得真快,一晃儿松原市成立三十年了。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虽说世事如“白云苍狗”或“沧海桑田”,可不变的,依然是诗歌爱好者对缪斯的一片深情,对诗意境界的无限向往。
我就是一名诗歌爱好者,三十年来,对养育我的这方水土心怀敬畏,在用真情与万物的交往中也写出点分行的感悟,虽说常常经历着世间的风雨,偶尔也曾看见过内心的彩虹。如今青丝变成了白发,站在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上,很想看看自已的脚印和别人的脚印,很想就我的“目力所及”,对松原三十年的新诗创作进行一瞥有限的回望。
1、认识诗人展示成果
我们松原于1992年7月建市,人口约290万,位于吉林省中西部的松嫩盆地。
这里山川河湖相伴、遗存古迹众多,一些历史人物及重要记述深入人心。
要说标志性的自然景观,主要有松花江、嫩江、拉林河、查干湖、大布苏湖、龙凤湖、花敖泡、库里泡、新庙泡、富康泡、十三泡、道字泡、夜字泡,有查干花草原、腰井子草原、松花江森林公园、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长山明珠园、望海涝区、深重涝区、前郭灌区,也有狼牙坝、哈达山、南鹰山、大青山、朱尔山、半拉山、敖包山、关山、灵丙山、白沙尖,还有水龙坑、喇嘛庙沟、阿穆斯尔沟、章京营子沟、咚勒赫沟、三岔沟、夹津沟、哈玛尔沟、马场沟等。
要说标志性的人文景观,主要有王府屯遗址、腰浩特芒哈南垞遗址、红石砬子遗址、青山头遗址、长岗子遗址、北岗子遗址、南城子古城址、铁架山遗址、春捺钵遗址群、王爷府遗址,有塔虎城古城、伯都古城、石头城子古城、大金得胜陀颂碑、满蒙文石碑、三王堆、扶余古驿站、鳇鱼圈,也有妙音寺、龙华寺、宁江清真寺、清净寺、达吉敖包、黑马敖包、万善石桥、陶赖昭中东铁路大桥、增盛永古井、雅达虹“扶27井”,还有为查渠道、哈达山抽水站、锡伯屯抽水站、引松首闸、张化围子水库、三教寺水库、哈达山水利枢杻工程、西那拉街抽水站旧址、引松工程纪念碑等。
要说标志性的重要记述及历史人物,主要有东明王建立夫余国、辽代契丹皇帝在查干湖一带的百年“春捺钵”、完颜阿骨打誓师返辽并首战宁江州、纳仁汗迁徙至松嫩平原驻牧,有元末纳哈出在塔虎城降明、富俊在伯都讷屯田垦荒、伯都讷锡伯族人的“鳇鱼差”、郭尔罗斯前旗公爷府的两次迁徙、巴尔达辟建伯都讷新城,也有恭格拉布坦的蒙地开发、齐默特色木丕勒任伪满洲国蒙政部大臣、陶克涛胡的反清抗垦、日伪时期松花江古河道的水田开发,还有徐晋贤命名的“中国乾安千字井”、“增”字号韩氏家族的兴衰、张义堂成立中共陶赖昭支部、成立前郭旗大同会及蒙古骑兵独立团参加开国大典、兴修“引松”工程挽救了查干湖等。
千百年来,这里是蒙、满、汉等多个民族修养生息的地方,也是各族人民共创松花江流域文明的地方。
厚重的历史文化浸润着这方水土,淳朴的民风民情显现着先民的智慧。这些文明成果汇入中华文明为后人提供了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也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资源。
建市之前,这块土地上的作家艺术家就扎根本土,创作了很多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作品,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在新诗创作方面,诗人苏赫巴鲁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前郭县乡下教书的时候,就喜欢课本上艾青、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歌,后来又读到“新月派”“七月派”“九叶派”诗人的作品,对新诗的兴趣更浓了,于是就尝试着写了点儿“顺口溜儿”。
那时,对外面知之甚少,在校园里只认准了“诗言志、诗缘情”,不知道“诗是有意味的形式”,没听说“诗是借助意象将时空结构转化为意义结构的艺术审美形态”,也没看到“诗人的命名,就是对存在的道说,道说出存在如其所是的去蔽状态,在这种道说中,一切技巧都是外在的非本质的,构成诗的本源的是存在真理的设入作品中,而不是别的。
”那时,白城地区办了一本公开刊号的文学杂志,刊名叫《绿野》。一天,我偶然发现一位同事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绿野》,还是创刊号,就借回去看看。在这期杂志上,我读到了苏赫巴鲁的长篇叙事诗《嘎达梅林》,从此就记住了这个虎虎生威的名字。后来听说他也是前郭人,便很想见上一面。可是,当得知他生活在西部的查干花草原,离我家有200多里远,就打消了念头。
在《绿野》杂志的顾问中,我还知道了卾华、胡昭、芦萍,特别是丁国成先生在“作家笔名探源”一栏中介绍诗人芦萍的文章,给我留下了印象,但还不清楚这些顾问都是哪里人,在哪里工作和生活。后来听说芦萍老师在吉林省作家协会工作,就大着胆子写了一封信,寄去了几首习作。没多久,收到了芦萍老师的回信。后来,他主编的《诗人》杂志(1984年11期)发表了我的处女作《河边》。
大约是1985年,前郭县举办了一次“百灵杯”诗歌大赛,我和夏恩民等四位作者都得了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在颁奖会上,我才认识了诗人苏赫巴鲁,也认识了王迅、程永刚等在县文联任职的老师,并有获奖的《石磨》,发表在《郭尔罗斯》文艺月报上。
后来,我又读到所谓的“朦胧诗”及“第三代诗”,深受启发,知道了“诗人的创造性正体现在别人感觉不到的东西。他不仅能感觉,并能创造性地微妙地传达这种感觉。”知道了“形象思维艺术就是生命对宇宙的发现。是以独特的心智能力来直接领悟对象的真理,也是严羽的‘妙悟’,海德格尔的‘去蔽’,宗白华的‘最高灵境的启示’”。
那时,注重的是“怎么写”,没有认真想过“写什么”,只是零零散散随性地写点小情小景,也没能好好地吸收一下地域文化的养分。之后,虽说又写了点儿从心底流出的分行文字,还在芦萍和苏赫巴鲁二位老师的介绍下,于1989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但在创作上没有太大的长进。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来到前郭县城工作。与苏赫巴鲁老师见面的机会多了,才知道他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在内蒙古的《草原》杂志发表了诗歌,之后又与诗人芦萍合作,在《长春》(后来的《作家》)《江城》等杂志发表过长篇叙事诗《黎明前的鹰》《青山烈火》《龙泉水》及《牧人歌手唱达兰》。
苏赫巴鲁老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从前郭县民族歌舞团下放到西部查干花草原的,八十年代初又调回到县城。这之后,他在《诗刊》发表了《太阳的女儿——蒙汉民族起源的传说》,并获得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奖。该诗想象奇特,构思精巧,气势恢宏,情绪饱满,是难得的厚重之作。
······//有一年,姐姐临产了,/襁褓选定的是丝绸。//婴儿“唉咳,唉咳’的坠地,/生下来土块就攥在手。//取名就叫海特斯,/后来就务农种植五谷。//又一年,妹妹临产了,/襁褓选定的是毡裘。//婴儿“昂啊,昂啊”的诞生,/生下来马鬃就攥在手。//取名就叫蒙高乐,/以后就放牧牲畜。//······ //呵,太阳的女儿呀是一始祖,/在太阳底下手挽手。//呵,太阳的后裔呀是亲骨肉,/在太阳底下并肩走。
(苏赫巴鲁:《太阳的女儿——蒙汉民族起源的传说》节选)
松原建市之后,他又在《人民日报》《民族文学》《解放军文艺》《北方文学》等多家报刊发表了《蒙古菊》《金驼之歌》等一批新诗,并结集出版了《苏赫巴鲁诗选》。同时他又创作了《大漠神雕》《漠南神笔》等多部“成吉思汗系列”长篇传记小说,并多次荣获长白山文艺奖、东北文学奖、成吉思汗虎头令牌国际特别奖。
苏赫巴鲁老师不仅是诗人、小说家,还是一位民间文学家。多年来,他在查干花草原搜集整理了长篇民间叙事诗《达那巴拉》《英雄陶克陶》《成吉思汗的故事》及《蒙古族婚礼歌》,与王迅老师合著了《蒙古族风俗志》,还与王迅、包玉文合作整理了长篇英雄史诗《迅雷·森德尔》和《阿勇干·散迪尔》。
回顾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他深有感触地说:“吃的是民间文学这口奶。”可见勤奋的他把文学的根,深深地扎进了郭尔罗斯草原,扎进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之中。
后来,作家程永刚组织拍摄苏赫巴鲁老师的专题片,我有幸随同来到查干花草原,走进他当年低矮漏雨的小茅屋。他盘腿坐在当年的土炕上,边喝奶茶边与亲友们唠着过往的趣事,蒙古语和汉语混搭着说,说到高兴时,在四胡的伴凑下又唱起了《诺恩吉雅》。这支古老的民歌,深情中带有几分忧伤,唱着唱着变成了屋里所有人的合唱。我虽听不懂蒙古语,但喜欢曲调的韵律,感到小茅屋内有了几分“乌兰牧骑”演出的味道,温馨而浪漫,充满着诗意。可就是这样一位影响深远令人尊敬的文学前辈,在去年六月八日永远地离开我们,不能不说是松原文学界的重大损失。
来到松原市工作后,眼界渐宽,知道了几位很早就从这块土地走出去的诗人:有延安时期的诗人、创作了长诗《军垦南泥湾》的师田手;有抗战时期在重庆等地创办《诗垦地》的诗人,创作了《黎明的林子》的姚奔;有曾任《吉林日报》副总编,创作了诗集《白桦林随想曲》的万忆萱;有曾任广东《作品》杂志副主编,创作了《性灵草》等多部著作的李汝伦;有曾任包头《鹿鸣》杂志主编,创作了长诗《马尾弦上流下来的歌》的满族诗人戈非。
改革开放后,松原籍的诗人不断增多,他们身在异乡,心系故土,佳作频出,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带动着家乡的新诗创作。
来到松原市工作后,听到的也多了些,知道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扶余县的高桂馥先生就出版了长诗《朵朵红花开满地》;也是在五十年代,扶余县的吴战林老师和农民诗人王久昆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诗集《歌唱新农村》;知道了长岭县有个农民诗人叫宋福森,上世纪七十年代也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诗集《车老板的歌》。
另外,知道了诗人公木在上世纪七十年曾代领学生来到扶余县乡下搞过社教,并与扶余的宋永学有过“一字师”之缘;知道了东北沦陷时期的作家、诗人梁丁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客居在扶余县的三岔河镇;知道了诗人丁耶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打成右派,曾下放到前郭县七家子农场劳动改造;知道了诗人、杂文家上宫缨上世纪五十年代也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乾安后还培养了很多文学人才;知道了作家丁仁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来到扶余县林区深入生活,还以田富为原型创作了小说《绿海雄鹰》;知道了曹禺的女儿万方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扶余县当过知青,后来以拉林河畔的知青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中篇小说《和天使一起飞翔》,在《收获》杂志发表后获得了上海文学奖。
那时还知道梁信、朝克图纳仁、郝国忱、韩志君、冯延飞等作家,桑杰扎布、陈喜儒等翻译家,王庆淮、于志学等画家,徐达音、杨柏森等音乐家,青宝、宝音达赉等东蒙民歌大师,白音仓布、郭凤山等民间故事家,郝文濂、刘佩文等书法家,池文学、李笠等摄影家,苏玛、阿拉坦等演奏家,旺丹扎木苏、王举等舞蹈家,柏青、高秀敏等表演艺术家,以及刘培育、王牧、曹凤岐、郑万鹏、耿铁华等知名学者也都是松原人。这里称得上人才济济、人才辈出。
地灵才能人杰。这个山水相依的地方充满着诗意与灵气,值得敬畏!
来到松原市文联工作后,仿佛看得仔细些了。仅在文学创作中的新诗一侧望去,就看到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苏赫巴鲁主编的《金鹰》杂志开始在《白马与月亮的草原》上翱翔,一群《成吉思汗》的子孙骑着《蒙古马》,在《草原那达慕的早晨》面对着《敖包山遐想》。他们的诗吸收了地域文化元素,意境自然辽阔,情思悠远绵长,抒发着马背上的民族对草原的爱恋,以及对长生天、对祖先无限的敬仰。《民族文学》《草原》《花的原野》《内蒙古日报》等报刊刊发过他们的诗作。
竖起青色蒙古的庄严与神圣
燃旺先祖灶火的光亮与绵长
昂起的头颅把世界俯瞰
博大的心胸将宇宙包藏
(博·巴彥都楞:《蒙古魂》节选)
松原建市后,武昌、包莲子、博·巴彥都楞、额鲁特·珊丹等都有新作问世,其中部分作者还出版了诗集《太阳的花环》《原上草》《二十一世纪的花朵》《未完成的骑士像》及《包玉文翻译作品集》,有的还荣获了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学奖、吉林文学奖和长白山文艺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受朦胧诗潮的影响,前郭县有一批年轻人成立了“八点钟诗社”。我看到了这些《黑土地的子孙》,高呼着《八点钟,我畅想》,拉开《回忆扶犁》的姿式,参与了《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举办的“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敲响了《哈达山远眺》的《钟声》。他们吸收了一些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很多作品别开生面,令人回味。当时的《城市时报》《青年诗人》和《参花》杂志集中刊发过他们的新诗。
被你的光辉照耀的地方
你健康的民族魂在合唱着多声部的晨曲
主旋律
使英烈们在纪念碑中欣慰地睁开大理石的眼睛
烽火中的旗曾染透他们热血的地方
已有崭新的风从中南海涌出
在五千年的路上
在钢色的锤镰打碎枷锁的地方
崛起了现代化的高楼群和立交桥
原野辽阔的麦浪翻卷着金色的日子
并浇铸成香熟的果实
在天安门红色的十月诞生
(公叶:《国徽》节选)
松原建市之后,公叶、毛罗、廉晓来、额鲁特·乌银等又在《人民日报》《诗刊》《星星》《作家》等多家报刊发表过作品,其中部分作者还出版了诗集《大雁飞向远方》《黑土之恋》《毛罗诗选》《乌银的长短句》,有的还荣获了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吉林日报·东北风》周刊还集中推出过部分作者的新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松花江对岸的扶余县也有一群写新诗的,他们成立了“松花江诗社”,以创作乡土诗为主,热情赞颂着收获的土地,讴歌着勤劳朴实的农民,亲切自然,带着泥土的芳香。我看到了这群《关东人和山东人》抬着《大筐》,在乡村小路《晚归》的身影。
此刻,我要用大筐
让肩头品尝一下
生活的——香甜
装菜、装瓜
装果、装粮
连同土地的色彩金色的阳光。
(于金廷:《大筐》节选)
建市之后,于金廷、于富、高振诠、李锡鸿等又在《作家》《诗人》《人民日报》《吉林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其中部分作者还出版了诗集《柳笛》《绿色的生命》。
当时吉林油田也有一伙人在写新诗,分布在松花江两岸,以写石油诗为主,抒发着“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的豪情壮志。我看到了这些《石油人》在《致荒原》上,有的走向了高高的《钻塔》,有的又沿着《巡井小路》,走向了远处的《采油树》下。
你爱脚下流油的荒原
如同爱她一样赤诚
两颗心跳动着同一的韵律
让相互爱恋的火花
燃起地下油浪的沸腾
(李明新:《荒原情》节选)
松原建市之后,甄凤斌、王国发、李明新、卢井维等又在《诗刊》《诗人》《地火》《中国石油报》等报刊发表过作品,其中部分作者还出版了诗集《荒原玫瑰》《梦的旋律》。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扶余县的李义、吴战林、孙玮、宋永学,前郭县的才文秀、夏恩民、崔宝清、杨瑞良,长岭县的刘殿珩、张振湖、门淑媛、刘兴哲,乾安县的邵志军、宋书涛、刘嫦娥,前郭炼油厂的王世民、李晓艳,铁路部门的陈久泉等也都在《生命的河流》上《青石雕像》般默默地《劲飞》。建市之后,有的作者《从青山头走下来》了,有的作者则领着《老娘》望着《妈妈的星星》,走进了《星星》《人民文学》《作家》《人民日报》等报刊,还有部分作者结集出版了《故乡的云》《松花江咏叹调》《窗外依旧》《春潮》《江山颂》等地域特色鲜明的作品。
2、成立组织搭建平台
1992年7月松原市成立之后,于1993年1月批准成立了松原市文联,于1994年创办了文学双月刊《松原》,1998年改名为《松花江》杂志。
三十年来,《松花江》杂志突出地域特色,品位和档次不断提升,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了一张对外宣传松原的名片和外界了解松原的窗口。
《松花江》杂志开办过“松花江诗会”“查干湖诗会”“重点推介”“文学新人”等栏目,团结了一大批诗人和诗歌爱好者。
三十年来,在及时推出苏赫巴鲁、于金廷、李义、于富、孙玮、李锡鸿、才文秀、白蕾、刘燕、甄瓯、公叶、毛罗、夏恩民、井维、包莲子、江湖、鞠洪军、王世民、韩少武、李晓艳、门淑媛、任树理等“30后”“40后”“50后”诗人重要作品的同时,多次刊发了王立民、赵云江、隋言、额鲁特·珊丹、额鲁特·乌银、博·巴彥杜楞、孙玉平、刘华明、刘兴哲、张秀杰、陆颖、陆圣、王福龙、王通林、尼·巴雅尔、王玉忠、金巍、严治、马常晖、管卫东、于占江、李智慧、李艳明、刘曙、艾林、贾立民、张伟、雅若、吉振宇、常晓明、杨立娟、徐百杰、赵红军、杨兆礼、田雅芝、郑伟丽、筱筱等“60后”“70后”诗人及创作骨干的新作。
近十年来,又相继推出了徐敏、查干牧仁、王东、芷涵、候桂欣、南在南方、薛兴民、初雪飞、青春午茶、孙立燕、姜东梅、刘子平、周世斌、梁晓权、于俊娟、王淑杰、王奎林、韩雪、吴晓梅、景彬、王迪、孙立华、孙嫒、李宏范、赵瑞雪、歪歪等青年诗人和诗歌新秀的力作,以及李旭光、王立民、张振湖、白蕾、潘焕民、王春、王乘风、王福龙的诗歌评论。
在“名家近作”栏目,刊发过胡昭、芦萍、邵燕祥、曲有源、杨子忱、高洪波、韩作荣、林莽、李小雨、朱雷、薛卫民、张洪波、邓万鹏、商震、苏历铭等知名诗人的佳作,也刊发过松原藉诗人师田手、姚奔、李汝伦、万忆萱、戈非、阚英、兰亚明、崔富、朱万春、宋海泉、苏兰朵、钟磊、李子良、北天、谭广超的代表作。
2008年,松原市文联开通了“松原文化网”,在二级页面开设了《松花江》杂志电子版,后来又相继开设了《查干湖》《大布苏》《伯都讷》《夫余国》《龙凤湖》《哈达山诗刊》《记忆》《松原作家通讯》等杂志的电子版。2016年,又开办了“艺苑百花”手机微信平台。两处网络阵地都设有诗歌作品、诗人档案、文艺评论专栏,推介了一批又一批松原诗人。
松原市作家协会是1993年10月份成立的。三十年来,苏赫巴鲁、李旭光、王立民等历届主席和各位副主席都对协会工作倾注了热情。协会设有活动场所,不定期地举办作品研讨活动和各类笔会,不定期的组织作家诗人走进农村、企业、校园和联系的社区参加“文化进万家”公益活动及志愿服务活动。协会曾办有会刊《记忆》杂志和《松原作家通讯》,连续六年出版了《松原文学作品年选》,《吉林日报》连续三年在元旦推出过松原作家诗人作品专版。也曾在《诗歌月刊》《中国诗歌地理》等杂志集中刊发过松原诗人的作品。还开办了《松原作家》微信公众号,建立了松原作家微信群和档案。
另外,由原副主席包玉文和现任主席王立民先后主编的《松原日报·查干湖副刊》,由现任副主席陏言主编过的《松原晨讯·副刊》,也推出了很多优秀的新诗作品,发现和培养了大批诗歌新人。《松原日报·查干湖副刊》举办过“讴歌白衣英雄、弘扬民族精神”全国战“疫”征文,还与《边疆文学》《作家》杂志举办过文学交流会。
1996年,松原诗社成立,老诗人赵之友任社长。他去世后,诗社所办的《松原诗词》改名为《哈达山诗刊》,由夏恩民任社长兼主编。诗社曾多次组织赴三江口、哈达山等地采风创作,与省新诗学会还举办了查干湖诗会,线上线下举办过赵云江、王永吉、孙玉平等诗人的作品研讨会,并编辑出版了《松原新诗选》。2016年,松原诗社一分为二,重新命名为松原市新诗学会和松原市诗词学会。新诗学会主办了《查干湖诗刊》,夏恩民任主编,王立民任执行主编。《哈达山诗刊》及《查干湖诗刊》的创办,为松原的诗歌爱好者搭建了新的平台,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催生了一批好作品问世。
3、围绕中心打造品牌
松原市的作家诗人能够围绕中心、搞好服务。近二十年来,几乎年年都要参与“松原作家看发展”系列采风活动。大家多次来到吉林油田新民采油厂、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前郭灌区红光农场、松原经济技术开发区、雅达虹工业园区等生产建设一线看发展变化,每次都有新鲜的感受。《松原日报》和《松原晨讯》曾开设过采风作品专版,《松花江》杂志曾开设过采风作品专栏。其中《生命的河流》《听水在唱》《查干湖颂》《对一座雕像的述说》等一批新诗还刊发在《人民日报》《吉林日报》《诗刊》《作家》等报刊上。
自2008年以来,松原曾举办过七届“中国作家看松原·查干湖笔会”,何建明、王充闾、叶梅、施占军、韩小蕙、王剑冰、祝勇、刘立云、冯秋子、熊育群、穆涛、任芙康、潘灵等几十位作家、诗人都相约松原。张笑天、鄂华、乔迈、朱晶、杨廷玉、张未民、宗仁发、赵春江、张顺富、王长元、薛卫民、赵培光、任林举、景风鸣、任白、王怀宇等省内作家也多次来到松原。他们不但带来了文学创作的“真经”,还为松原的发展提出过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王充闾、张笑天、乔迈、张顺富、任林举等还在《人民日报》《吉林日报》《散文·海外版》发表了《冰湖上的盛事》等多篇作品。
松原市现有塔虎城等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查干淖尔冬捕习俗”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满族新城戏”等4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三十年来,作家诗人们注重挖掘地域文化资源,配合擦亮了辽帝春捺钵、扶余古驿站、查干淖尔冬捕习俗、伯都讷满族祭江、达吉道堡祭祀、蒙古族婚礼歌等一系列本土独有的文化品牌。由作家程永刚等领衔编辑出版了“松原文化丛书”5部,“松原蒙满文化丛书”9部,“松原辽金历史文化丛书”3部及1部《松原辽金历史遗存图说》。由作家刘新华等领衔与张贵芝等众多女摄影家编著了《松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还与王乘风、徐百杰等编著了《松原村宅》《松原村市》。姜东梅、刘海燕等还编著了《松原碑刻概览》。另外,李旭光、何辉、王乘风、隋言、林宏等作家,还在《吉林日报》《光明日报》《作家》《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了《查干湖畔的辽帝春捺钵》《辽瓦》等一批散文和诗歌。
仅就围绕打造“查干淖尔冬捕习俗”及“冰湖腾鱼”等品牌,在查干湖畔就举办了两次“全国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公益活动,牛汉、张烔、谢冕、邵燕祥、孙玉石、吴思敬、包明德、叶延滨、林莽、李小雨、查干、杨筐满、冠宗鄂、刘福春等几十位诗人诗评家相聚松原,邵燕祥、林莽、张洪波、李琦、商震、蓝野、李木马、王夫刚、徐必常等诗人还在《文汇报》《诗刊》《岁月》等报刊刊发了前来查干湖采风的作品。
查干湖的自然辽阔让人难忘,查干湖的冬捕习俗更是令人震撼。多年来,给予诗人太多太多灵感的查干湖,让一首首新诗占居了很多报刊的版面。《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曾刊发过查干湖诗歌专版,《诗刊》《草原》杂志曾刊发过查干湖诗歌专辑,《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十月》《作家》《文艺报》《吉林日报》等报刊都刊发过讴歌查干湖的诗歌,《松花江》杂志不定期开设了“查干湖诗会”栏目,《松原文艺界》曾编发过“全国‘春天送你一首诗’查干湖诗会”专号。《松原日报》《松原晨讯》多次推出查干湖诗歌专版。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曾组织编辑出版了《查干湖诗选》,及一组查干湖诗歌纪念卡片。
另外,松原还多次举办“放歌查干湖”“情系查干湖”等全国诗歌、散文大赛,吸引更多的诗人来写查干湖。也多次举办“查干湖之夏”诗歌朗诵会,让更多的诗歌爱好者走上舞台、走进查干湖景区讴歌查干湖。
从青山头走下来/左边的田野/像一张清香扑鼻的宣纸/右边的查干湖/似一盘研得正好的墨汁/·····//回头一看,嗬/青山头像一支狼毫/正蘸着查干鲜墨/在绵软无际的宣纸上/狂描着塔虎城烽烟、满蒙文碑、孝庄琴音/还有最后一个渔猎部落/滴着墨香/让十八匹骏马拉着大网/拽出了湖面(夏恩民:《从青山头走下来》节选)
一场大雪,把湖面封严/鱼儿进入冬眠期/我羡慕鱼儿/不穿衣服也能过冬/天天在零度以下的寂寞中/对着冰镜赤身裸体地欣赏自已(毛罗:《冰湖》节选)
或许,你温柔的轻涛细浪/被妙音寺的钟声抚摸得太久/才使你如此神秘,如此安祥/或许,是辽阔的草原上/悠扬的牧歌,明亮的鸟语/飘香的奶茶和醉人的美酒/才令你这般性情,这般豪放//查干湖啊,正因为你对这片土地/情深意笃,才被人们/广泛地赞美和颂扬(江湖:《查干湖的传说》节选)
这时,湖水撩起长风亘古的气息/在北方的草原/像珍珠彩练遥对天宇星空的顾昐/一闪一闪一闪//月光中,查干湖/露出瑶池天宇的/高贵与圣洁/在清风送来的阵阵绿色清香中/娇美而昂扬起来(李晓艳:《夜泊查干湖》节选)
闪电穿着青紫的衣裳/一下一下,焊接着湖面/银白的雷声隆隆而过//大雨,将人搁置在/锋刃上,外面太荒凉了/我们需要光//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停留于/光阴的黑暗之中/雨水簇向湖面/声音越大,我们越小(额鲁特·乌银:《查干湖雨夜》)
湖水清澈,湖水/有深有浅/浪花翻卷,浪花/有起有伏/一个浪就是一页日历/浪奔浪涌就是我湖上的人生(乌勒·乌苏:《湖上的岁月》节选)
夜宿湖岛别墅/贴近自然/谛听天籁/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天上一个月亮/湖中一个月亮/圣湖和情人/不知道哪个更远/哪个更近//走在阳光里/阅读查干湖/如照苍天的明镜/如视大地的眼睛/天上一个太阳/湖中一个太阳/圣湖和情人/不知道哪个更美/哪个更亮(王立民:《去查干湖约会圣水》节选)
如果垂柳在晨雾里睁开梦的眼睛/湖上的细雨是初恋的柔情/我们向一块块浮冰/抛去童年的石头/飞在湖上的水鸟/是查干湖唱给春天的情歌(贾立民:《北方的海》节选)
在时间上筑巢,空间上反哺/江水宽容,恩赐查干淖尔绝世旷美/匐在刚诵完经的郭尔罗斯草原上/妙因寺的莲花一开一合/一天就过去了/经声是千百年前就从上游传来的/用一江水也能听懂的声音/说出整个湖的今生(查干牧仁:《草原运河》节选)······
诗人王立民认真研读了一首又一首描写查干湖的诗作,敏锐地提出了“查干湖诗歌群落”这一创作现象,并撰写长篇诗评评《“查干湖诗歌群落”的文化现象和审美价值》,发表在《光明日报》主办的《博览群书》杂志(2015年2月)。
他在文中提到,“查干湖碧波荡漾在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天高地阔,浑朴天成,具有原生态的自然之美。由此便决定了‘查干湖诗歌群落’卓尔不凡的艺术特征:自然、雄浑、开阔、婉约、优美。”进而提出,“‘查干湖诗歌群落’的形成与崛起,是当代诗歌精神在特殊地域的大融合、大凝聚、大合唱、大升华。诗人们恪守人性良知和社会良知,以后发之势,与时代同行。歌唱大地,歌唱湖泊,歌唱生活,歌唱生命——这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也是‘查干湖诗歌群落’的神圣使命!他们对自然的歌唱不再是传统简单意义上的田园牧歌,而是对饱含着对生命和生活的终极关怀。‘查干湖诗歌群落’具有鲜明的生态意识、生存意识、生命意识,这使诗歌的思想意蕴更加丰富,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获得了更高意义上的审美价值。”
4、促进提高催生力作
三十年来,松原市利用“中国作家看松原”采风活动和举办“吉林松原查干湖诗会”的机会,多次请名家讲课,谢冕、邵燕祥、吴思敬、王剑冰、宗仁发、薛卫民、冯秋子、刘立云、刘福春、任林举等都曾走上讲坛,让松原的诗歌爱好者开阔了眼界。
多年来,不但做到了“请进来”,还能“走出去”。目前,包玉文、王立民、赵云江、额鲁特·珊丹、孙玉平等五位诗人、作家进入过鲁迅文学院高研班或民族作家班学习,还有额鲁特·乌银、隋言、马常晖、吉振宇、芷涵、徐敏、查干牧仁、常晓明、林晓莉、孙立燕、刘志文、吕东飞、孙晓磊、徐百杰、筱筱等十余位诗人、作家到鲁迅文学院吉林作家班或吉林文学院青年作家班接受培训。王立民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培训期间,组织成立了“鲁24诗社”,办过社刊,还邀请爱松、王国平、申广志、毅剑、张天国等多位诗人同学来松原采风。
松原市注重通过举办征文大赛和办刊发现文学新人,也注重通过网络平台发现文学新人。对有潜质的作者,通过举办作品研讨来提高他们,有时还发挥苏赫巴鲁、王迅、包广林、赵之友、于金廷、郑守志、吴战林、王维宪、李义、高振诠、赵显和、郭闻奇、杜喜武、王秀国、王永奇、刘慧遐、郑志、王昭全、刘燕、马常升、张文达、王玉书等作家诗人的传帮带作用,主动为年轻作者牵线搭桥,帮助他们破解创作上的难题;还能注重网络平台的作用,及时将省内外的诗歌资讯及国内外优秀诗人的作品和创作体会在群里转发,供大家学习借鉴;还能重视推介新人,不但向上级报刊推荐作品,帮助出版作品集,还向上级协会推荐他们入会,鼓励他们参与上级协会组织的评奖和征文大赛。
三十年来,松原市的作家诗人都能积极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都能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地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求,在乡亲们的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让大家从作品中感受到情感的慰藉和灵魂的洗礼。
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他们从生活中孕育出的鲜活作品,都有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沐浴着这里的雨露阳光。
才文秀退休后一直深入在哈达山库区;王立民曾为身残志坚的杜顺老师所吸引,多次深入到长岭县杜顺老师所在的学校体验采访;徐百杰曾在松原的沿江一带走访,体察那里的民风民情;初雪飞经常到扶余市的农村深入调研。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创作出了《圆梦哈达山》《生命的雕塑》《寻访松花江》《引拉,扶余的一座丰碑》等一批力作。
在松原,大家都是业余创作,除了集体组织到特定的场所采风或个别定点深入生活外,耕种的大多是熟悉的“自留地”和“责任田”,因而用爱把根扎进脚下的沃土,就会有新的体悟和发现。
写出《与水为邻》等诗作的赵云江,三十年来始终工作在查干湖畔。《湖上的岁月》让他《永远不能割舍》这里的每《一滴水》。后来,人们看到他沿着《船形的脚印》一次次走上《光明日报》《诗选刊》《吉林日报》,走进了诗集《查干湖恋歌》之中。譬如,《永远不能割舍》(节选):我早就想过了/夏日里我就是湖里的一滴水/冬日里我就是湖面的一粒冰/如果是水/我尽量活得清凉/如果是冰我尽量活得透明/查干湖/无论我是冰是水/这辈子我都离不开你······这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对你不离不弃/即使被阳光蒸发掉了/也能变成气体飘进云层/之后再变成雨滴/依旧落入你的怀中/查干湖,永远不能割舍/命中注定我是你的牵挂/你是我的梦境/正是这份对查干湖的爱恋,让他身心投入地走进了查干湖的深处,走进了查干湖人心灵的深处,从此,全新的艺术境界不断地在笔下敞开,独特的内心感悟在文字中一一闪现。他的部分作品曾荣获了“放歌查干湖”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和查干湖文学奖。
孙玉平三十年来一边用心种地一边用心写诗,他创作的《给娘洗澡》《打铁的刘二》及“北山梁系列”作品都充满着人间的大爱和悲悯,打动了很多人。
譬如,《拾柴老人》:他弯下腰拾起一根牛骨/与那些脱了皮的干木枝/捆在了一起/他没有在意这是一根/被风沙刮干净了骨髓的牛骨/一根印着鞭痕的牛骨/他好像什么都没有想/用力拱起背上的柴/奔着夕阳下的村庄/奔着那炊烟/奔着老伴倚门而立的目光/走去……这些新诗大多刊发在《诗刊》《民族文学》《星星诗刊》《作家》等杂志上。另外,短诗《二十四节气》在2010年还荣获了全国乡土诗歌大赛一等奖。他立足脚下的土地,打深井,接地气,在人们司空见惯的乡村生活中敏感地发现了诗意,唤醒了人们麻木的感觉。近年来,还被评为吉林省十大农民作家。
额鲁特·珊丹从小就在查干花草原长大,根深深地扎在那里。多年来只写她马背上的民族,写她爱恋的草原。譬如,《蒙古菊》(节选):说开,你就开了/你蓝幽幽的眼睛,开放着前世的忧伤/而你却不知道你的美/哦,我的蒙古菊!这宁静的蓝/如同宝石的碎片,将我击中/当你向阳的时候/我听见心里开花/当你朝北的时候/我听见阵阵雁鸣/哦,惊慌失措的冬天/匆匆来到我的眼前……她曾说过,“我一直都相信,我的鼻翼下,铺展着一张洁白的羔皮。它来自我的祖辈,来自牛羊,布满了我所熟悉的迷人味道。我甚至相信,它就是我最初的襁褓,是每一个蒙古婴童呱呱坠地时就闻到的一种气味。正是基于这种认同,我的情感才拥有了统一的趋向:除了壮美辽阔的蒙古草原,我对一切孰视无睹”。她的长篇散文诗《未完成的骑士像》等多次刊发在《民族文学》国际文学大奖”,散文诗《蒙古菊》2017年荣获北京文艺网第三届国际华文诗歌奖。
芷涵长期从事幼儿教育,还是一名志愿者、一个贫困孤儿的爱心妈妈。她爱这份工作,在与孩子们的亲密接触中捕捉了很多微妙的生活化细节,获得了乐趣,也发现了诗意。譬如,《晚霞》:一会变狮子/一会变白兔/云朵,学什么像什么/太阳嘴馋了/放出一把火/想把它烧熟/吃掉……多年来她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在《儿童文学》《东方少年》等几十种报刊发表过大量的儿童诗和童话,其中《咳咳咳》等部分作品还荣获了全国第五届童谣奖、2016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第六届公木文学奖(吉林文学奖)、第六届“珍珠儿歌”擂台赛一等奖。
在松原,像这样热爱生活,又执着于新诗创作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还有很多。他们从本土文化中转过身来,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眼前的生活,表达着“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发现”,从而把人们从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提升起来,使生活充满了鲜活而生动的色彩。他们行进着,松原诗歌也跟着行进在松花江上。
松原市新诗创作的良好势头,引起了吉林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专家们的高度重视。2017年11月9日,“2017吉林省诗歌年会暨新诗的现状与可能研讨会”,在长春召开,近30位吉林诗人、诗歌媒体负责人及诗歌理论研究工作者参加会议。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在会上做主旨讲话。会议指定松原市做典型发言。我有幸在会上介绍了松原诗人群体、诗歌创作、诗媒平台情况,向与会者展示了松原诗歌的发展及“查干湖诗歌群落”的风貌(相关消息见2017年11月11日《吉林日报》第6版)。
三十年来,松原新诗创作的小气候已初步形成,但与域外创作活跃的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弱项和局限。比如,有些作者的行动能力和感知能力(抽象能力)偏弱,生活面太窄,认识事物不够“入木三分”,作品中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发现”(思想性);比如,有些作者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强,思维定势严重,作品中还缺少新颖的“匠心独运”(艺术性);比如,有些作者受限于自身的格局和底蕴,作品不仅地域特色不鲜明,也不够厚重大气。因此,实事求是地说,松原诗歌虽然跨过了三江口上游的木头垛、西大嘴子和哈达山,向前又翻过了拐弯处的南鹰山及前方的半拉山,只能说来到了“高地”,还是没能走上自然灵妙的“高峰”。
宋代诗人陆游曾对儿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相信,只要坚持着用自已的心灵去“读万卷书”,特别是“行万里路”,我们就能在真诚与敬畏中获得灵感的眷顾,就能在体验与感受时“下笔如有神”。
愿我们都能不断地丰富自已,不断地拓展自已,在敏锐的感知与创造性的表达上下功夫。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着向松花江的上游不停地跋涉,长白山这座“高峰”,一定会展现在松原诗歌的面前。
2022—1—15
作者简介:
刘鸿鸣,男,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在《作家》《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吉林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几十种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著有散文诗集《远去的帆影》《对一座雕像的述说》《梦中的蒙古马》及长篇系列散文《达里巴人手记》等。作品曾获吉林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和查干湖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