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七)
说道《道德经》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人物,像老子、孔子都是世界公认的圣贤之人,他们留下来的优秀作品乃至思想,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也给了迷茫的人们很多卓越的指引,是人类的不朽的精神财富。
他们的作品,也许至今,我们还未真正读懂;他们的思想,也许至今,我们还很混沌,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的作者和地位
《道德经》的作者被尊称为老子,原名李耳,字聃,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这是较早对老子著书的记叙,也是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还有一个曹魏王弼本),一为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店楚基出土的竹简《老子》。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
这两处出土的《道德经》文物,皆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
《道德经》常被归属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教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被神话了。在玄幻小说《封神演义》中更是被作者奉为尊神圣仙,这从另一个侧面,奠定了老子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道德经》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过一定作用。历史上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亲自为《道德经》作注。
唐贞观二十一(647),译之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
韩愈曾经在《师说中说到"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这里的老聃就是老子,孔子曾经向他学习周礼。
由此可见,老子当应学识渊博。他曾经是周朝的史官,负责管藏书。古代,大凡做大学问的,必须饱读全书,李耳是,司马迁亦然。
而且这些古代精英,善于思考,有大格局的思维和思索。李耳对人类的历史非常熟悉,又基本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深刻的瞻前顾后的认识。他开始分析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这个神密的人生运行和变化的规律,最后酝酿出了《道德经》。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道理,常常令人吃惊。因为他是从整个世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单单思考人该如何做事。
他确实是圣人,从世界及人类命运中掌握了规律,一种哲学的规律,说出的话,总结的哲理,乍一听让人难以接受,只有反复品味,才能品出些滋咪,甚至要联系实际,才能从经验中悟有道与德的真谛。
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他的《道德经》已经震耳发聩了。
但是,在中国,很多朝代皆以儒家为尊,所以《论语》也许更受人们欢迎。而在国际上,《道德经》就堪称最受世人喜欢的哲学指导书籍。
据联合国敎科文组织的数据统计,2016年以前,《道德经》在西方国家中的发行量和销量仅次于《圣经》。
《圣经》是什么书,大家都知道,在西方几乎是家喻户晓,很多教徒都是人手多册的。
2016年以后,《道德经》发行量超越了《圣经》,成为文化经典销售榜首。
早在上世纪早期,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根据老子的阴阳学说印证二进制,直接影响到后来计算机的发展。
最近,清华大学组建集成电路学院,可见计算机的重要,我们要为老子骄傲才是。
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老子的思想是真正的哲学,并且承认自己的思想很多来自老子。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更是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动的准则。德国的社会各界,都非常推崇老子的思想。这个国家是马克思的故乡,其电视台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子是德国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国人”。
德国人家中,几乎都藏有《道德经》,他们每年还要开国际老子研讨会。
俄罗si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在被人问起谁对他影响最大时,他直言,中国的孔子、孟子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对他影响最深。
俄国总统梅德韦杰夫在金融危机风靡世界时,如此称道《道德经》:"得与忘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可应对当下金融危机。"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曾经真挚地曰:"老聃,真吾师也!"“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史记》)
有两位现当代文学家,他们的称道值得一听。
鲁迅:"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不懂得道教就不懂得中国历史!"
胡适:"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想当初,李世民很是可爱,他当了皇帝后,总想把祖先的血统追潮得更光辉一点。李姓人物,以老子最好,便说自己乃老子后代,然而老子只是在学问上“在诸子百家中堪称老子天下第一”,于是唐太宗及子孙把老子奉为教主,奉为太上老君,并将道教奉为唐朝的国教。

《道德经》的精髓
老子写作《道德经》是社会使然。他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火不断,生灵涂炭,让老子目睹到到民间疾苦,于是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好学谦虚。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失眠。后来,商容老师感到教不了他了,"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史。此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成就了老子的求知与著作。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髓(精华)。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为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从物理学角度说,有源才有泉。道乃是天地万物之哲理所在,是有形与无形的主宰。
“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这个表现就是"道"与"德"的综合"法则",简之为"法"。
"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决不同于西方之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在辩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上善若水)、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强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也就是修养淡定、追求和平吧。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此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字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治理之道。就是说,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之道。
这也是多位开明皇帝为其作注的原缘。
综合上面所叙,可以明确《道德经》的三方面精髓价值。
第一,宇宙。《道德经》在第一章开宋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形物。他的这一思想,冲玻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首创。
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贵身自养,摄生修行;二是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前者在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论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既然身体能与天下并重,那么怎么贵身爱身呢,老子认为,首先应摈除五色、五音、五味这些物欲享乐,然后注意摄生,见朴抱素,加强个人修养。后者是老子反复强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体行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人生哲学。这些都应是养生与修养的人生要诀。
第三,政治。前面强调的"无为”政治主张,是他认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则,顺应民心,和平治国,符合天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经》名扬世界、盛传近三千年的各代各朝,主要有两大功绩。
一是《道德经》中的治国之道。
一般人读透这本书,就会过得很豁达。
天子们读这部书,也许就能相对地治好国,让老百姓过得相对安逸。
唐太宋精读过这本书,认为在众多的思想学派中,百家争鸣,道家应该排第一位。《道德经》主张以天道来治理国家,想要达到的是一种长治久安、淳朴自然的社会状态和民生状情。后来的宋太宗、朱元璋等等也读过这本书,甚至要求顾命大臣们也去精读。
二是《道德经》中的为人之道。
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往往是个性的,总是会给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和看法。老子崇尚的上善若水,说的是人要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求回报,不要太过于功利,以不争达到真正的争,即是良性的和平的争,这种争,往往是为己更为他人的上进之争,这是非常高的思想境界。
这本书还教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困境谁沒有?连皇帝都有。
比如飘风不终日,嫁雨不终期,这句话就是很好地鼓励了面对困境的人们。
还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要我们从小鲜开始,图求大业。消除一己之心,使民众安居乐业,达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倘若人们能够正确解读《道德经》,就足以过好一生,总是在思想的制高点俯视世间种种,真正知道自我和外我,不论坎坷还是多舛,都能在了解这个世界后而自由游弋。

《道德经》与养生
养生话题,当今热门,其实《道德经》早就深入地涉及养生,养生不完全在于药,而在于修养与情绪的谈定。
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养生方面也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光辉。
顺应自然,祛病延年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才能祛病延年。
见素抱朴,清心寡欲
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这应是人生的随遇而安的高境界。素:事物本色,朴:天然。老子要求人要质朴无华,少私心,去贪欲。否则,有绝顶的学问也要招灾惹祸,伤身损寿。只有"故自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保持恬淡愉悦的心境,对心身非常有益,祛病延年,长命百岁。
虚无寂静,静气致柔
老子云"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人后天的七情六欲会干扰体内的气血的运行。当我们的心灵达到虚无的极致,坚守住清静的境界时,方会情定欲清,这对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及延缓衰老均相对有利。
老子云:“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中医学家求证说:"呼吸频率越慢,寿命越长。"呼吸节奏要像婴儿一样柔和缓慢,意味着新陈代谢、血流速度减慢,心脏负荷减轻,能量消耗减少。这就犹如鸟龟,性格温和,能活一百五十年。
老子认为这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最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这被后世医家定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气功基础。
寻觅善地,风水养生
老子云"居善地,心善渊""善,吉也。"
居住在一块善地上,心就好像一片清澈而深的水。善地即吉祥地,指风水宝地。如此,会身心舒畅,容易健康长寿。风水宝地,大多为自然清新,山青水秀之地,有时也是人认定的,内心喜爱的。也就说,是人为人心、人活人死而相对认可的栖生之地。
粗茶淡饭,饮食养生
老子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从事,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老子主张饮食宜粗茶淡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精辟之人生哲理。
老子的养生观点,很有辩证法,亦符合人的人生理机能与心态科学。自古以来,是老子以著作形式第一次如此告诫人类、警乎人生,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不断补充、提高,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道家及中医养生之道。

《道德经》的文学贡献
《道德经》涵盖了哲学和伦理学养生学以及政治学和军事等等诸多学科,在文学的地位上也是非常高的。它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治国修身宝典。
全书不到六千字,句句精辟,子子韵美,很有文学特色,为当时的庄子散文壮色,论语警句润理,作了文学榜样;为《战国策》、《左传》乃至《史记》、《汉书》等等国学作了文学先驱。
它的文学特色很典型。
一、音韵之美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在诗韵上与楚辞前后呼应。
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观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和中国古文的吟唱特质。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
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连环,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还有建筑美。让人在朗诵之中享受美,感悟深刻的哲理。
二、讲究修辞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方式,使词句准确、鲜明、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1. 对偶
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
对偶句子看起来整齐醒目,悦心动情;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诵起来,抑扬顿挫,便于传诵。
2.排比
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道德经》中排比句较多。
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二十四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
3.比喻
《道德经》中比喻举不胜举。
如"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以玄牝喻"道"生养万物。
又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通篇以水喻人,把水拟人化,赞颂得逆者的高贵品德。
再如:“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皆以婴儿呵道者之纯洁、天真、朴实元华。
又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荀子的《劝说》亦引用此句立意。这句连用三个比喻,排比之气势如虹,闸明从小做起的道理,形象得无以复加。
4.设问和反问
如"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这些设问与反问,使之语言波澜,扣人心弦,起到了引人注意、思索的效果,加强了肯定主旨的力度。
5.联珠
联珠又叫顶真,是把前一句后边的词语作为后一句开头的词语,从而把语言连续说下去的一种强调性的修辞手法。
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文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这种修辞,在当代散文中不多见,只有高手有时用上。联珠(顶针)使语气连贯,结构严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有机联系,有一气呵成的语言艺术效果。
三、善用成语,语言精辟、形象、喻意
《道德经》语言极为精辟,乃至理名言,形或诸多成语、格言、歇后语、座右铭。
成语有:天长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弱之胜强与柔之胜刚(七十八章)以及根深蒂固、功成身退、目迷五色、玄之又玄、有无相生、功成不居、和光同尘等等。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已变成警句,广为流传。
很多以演变而存于文学与生活中,如"功成,名遂,身退"(九辛),现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现为"知白守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现为"无网恢恢,疏而不漏“;"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现演变为"大智若愚”;"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现为"知足常乐”;"宠辱若惊"(十三章),现为“宠辱不惊”。
我们常用这些词,享受着《道德经》的恩惠,也许你还不怎么知晓……
从故事中体悟
对于历史文学哲学,有时候,读经典,你很难将它们分家别论。
可以说,老子把《易经》变得通俗易懂了,这两部书(《易经》《道德经》)形成了华夏的主要民族意识形态的一统。
《道德经》对于后世的影响,可用八个字来既括,就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老子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神话,就是用语言来阐叙阐明,人、天、地、道、德的内在关系和外在联系。它教我们认识大自然、大世界,认识灾难,挖掘自己的潜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白否极泰来,福祸倚,唯有自召、自解、自强的道理。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道德经》太深奥。我初中时,就买了这部书,其中有翻译,但还是一知半解。
有一天,突然关注了老子在书中讲的一个令人费解的故事,感到只有悟道的人,才能读懂。突然,我感到有些懂了。
在第五十章中,老子讲了一个故事:"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其白话就是: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手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为什么沒有进入死亡的领域?在于修炼,在于逃避,在于设法自保,在于命不该绝,在于侥幸,在于决战必胜的信念……
我想到了几十种没有进入死亡的可能,也找到古今很多化险为夷的例子,于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的很深奥的道理有条不紊地涌了上来,突然就明白了这些"道"与"德"的内在闪光和外在辩证的统一。
思索是道路,类比是方法,深入是不法二门的切入……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吧!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解释】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11、宠辱若惊。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
【解释】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得意或沮丧。
1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解释】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达,能公正豁达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没有危险。
1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解释】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1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大家都认为惧怕的东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1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解释】委曲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会被充盈,破旧才能生新;少取则获得,贪多则迷惑。
1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解释】不固执己见,才能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用自我夸耀,别人也会认同你的功劳;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
1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解释】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到一整天。
1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解释】踮起脚跟想站得高,反而站不稳,大跨步前行,不可能走得太远。固执己见的人,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人,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人,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长久的。
2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解释】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2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解释】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急躁必然丧失根本,轻举妄动必然丧失君主地位。
2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解释】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留下话柄;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是无法打开的;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也无法解开。
23、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解释】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弱的地位;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淡的地位;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
2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解释】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解释】能知道别人优缺点的叫做智慧,能知道自己优缺点的是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才叫有实力,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叫坚强;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才叫富有,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才叫有志气;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才能够长久,人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2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解释】想要收敛,必先扩张;想要削弱,必先增强;想要废弃,必先兴盛;想要夺取,必先给予。这是明确而微妙的道理。
27、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解释】柔弱会战胜刚强。鱼儿不能离开水,国家的秘密,国家的虚实、弱点,不能随便让对手知道。
2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解释】虽说道无为,但天下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
2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解释】品德高尚的人从不表现自己有德,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德;品德一般的人好表现自己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表现。品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却不以为然,品德一般的人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了不得。
30、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解释】大仁爱者表现仁爱不是故意的,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响应,就恨不得抓住人家胳臂强人所难。所以,要维系良好的社会风气,失了“道”要靠“德”,失了“德”要靠“仁”,失了“仁”要靠“义”,失了“义”要靠“礼”。连“礼”都失去了,社会就没有忠信可言了,祸乱就开始了。
3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的都发生了变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统治者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3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解释】天下万物产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产生于看不见的“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3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大型的器物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制作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伟大的形象,往往形成于无形。大道隐藏在无名的事物之中。
3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解释】道生一气混元,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万物都有背阴向阳的特性,阴阳二气在互相激荡中形成新的和谐体。
3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解释】天下最柔弱的物质,能克制天下最坚硬的物质。
3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解释】名声与生命哪一个更重要?生命与利益哪一个更可贵?得到的与失去的,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分聚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3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解释】懂得知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
3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解释】最完美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最充盈的东西,似乎也有空虚;最正直的东西,似乎也有弯曲;最灵巧的东西,似乎也有笨拙;最卓越的辩才,似乎也有木讷。
39、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解释】宁静胜过浮躁,寒冷胜过酷热。保持宁静无为才能治理天下。
4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解释】人生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
4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解释】如果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自然的事。
4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解释】统治者自己不要存有私心,要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4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解释】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用善心待他,这样就可以使人向善。对于诚信的人,我用诚信待他;对不诚信的人,我也用诚信待他,这样可以使人诚实守信。
4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章。
【解释】人从出生到死亡,有几种情况。长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有的人本来可以活得长命一点,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这类人也占十分之三。
45、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解释】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天地赋予环境,万物得以生长,展现了各自的形态。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珍贵德的。
46、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解释】善于建树的人,坚韧不拔;善于抱持道的人,不容易松脱。
47、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解释】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 从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形,从一个乡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乡的情形,从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形,从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
4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解释】聪明的智者不妄言,妄言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49、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解释】挫去他的锋芒,消除他的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
5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解释】以天道自然法则治理国家,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打仗,以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得天下。
5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解释】政治清明,民众就淳朴;政治苛酷,民众就狡诈。
5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解释】祸常倚藏在福之中,福也常隐藏着祸根。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
53、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解释】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不可折腾。
54、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事,以平淡的心态去处理不平淡的事情。
55、报怨以德。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要以德报怨。
5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解决困难要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之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地方解决。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
5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解释】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累积的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58、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解释】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汇聚的地方,就是它们善于谦下保持低位,所以大江大海能成为百川之王。
5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解释】我有三件法宝,我持有并珍重它:第一叫做慈悲,第二叫做节俭,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在封建社会可以理解。但今天我们应提倡“敢为天下先”。
6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解释】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动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6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解释】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愤的一方会获得胜利。
62、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章。
【解释】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比喻怀抱美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贫寒而怀有真才实学。
6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解释】当民众不再惧怕统治者的高压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
6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解释】天道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虽然疏松却不失一切。
6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解释】民众不害怕死亡,为什么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
6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解释】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嫩的,死了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67、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解释】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的地位;柔弱的,反而处于上升地位。
68、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解释】天道法则,犹如拉弓射箭。高了就压低一点,低了就举高一点,拉满了就放松一点,力不足就使劲一点。
6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解释】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能够战胜坚硬的,没有比水更厉害的了。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没人不懂,却不去实行。
7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解释】和解深重的怨恨,还会有余怨难消。用德来报怨,这难道不是一种妥善的办法吗?
7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解释】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72、小国寡民。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
【解释】国家小,民众少。
7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
【解释】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着,但民众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7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真诚的话不见得好听,好听的话不见得真诚。善良的人不会与人辩解,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爱卖弄的人不是真正的知识渊博者。
7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吴仰生
女人像水啊
那么纯洁
那么清味
像朵朵人间
第一香的茉莉
淡雅郁香
无求无怨无悔
她们啊
优酷十二金钗的
柔情绵绵
更加追求
当今自然的甜美
男人像泥啊
那么随意
那么韧性
但是他们的热血啊
是一种比水
更血性的浆液
在战斗中洗礼
在事业中流泻
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
为人高境
老子教诲
他们保护着女人
抚慰着人类的
时代的憔悴
让我们的
造福万物的理想
如水般涌进心扉
在宇宙中永远飘飞
如水的人们啊
广袤无暇
德而无私
尽善尽美的境界
利万物而流淌在心底
清澈的水性
滴水石穿的柔德
让我们如痴如醉
随遇而安着
那份坚韧的妩媚
开放着世上
最美的花蕊
始终微笑着
始终滋养着
始终感召着
呼唤那善良的回归
2022.05.18 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