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儿子把脚面当脚底板迈出艰难的每一步,王小敏都心疼万分;看到儿子伏案书桌含笔下写出一行行隽永的作业答案和满墙的奖状,王小敏又有几分期许。
距中午12点放学还有5分钟的时间,在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老校区四楼高一教室旁的走廊道边,王小敏像往常一样早已在这里焦急地等待,她要为身有残疾的儿子送饭、喂饭。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鱼贯而出地赶往饭厅吃饭,教室里只剩下了汪强自己。“强子,今天妈妈给你做了牛肉炖土豆和大米饭,多吃点。”王小敏一边安慰着儿子,一边麻利地打开饭盒,一口一口地喂儿子吃饭。
6月16日中午,在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的教室中,这样感人温情的一幕正在上演。
折翅少年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现年刚刚16岁正读高一的汪强,出生于新蔡县余店乡蛟停湖。16岁,正是人生的花季年龄,可汪强却经历了其他同学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磨炼。
童年本该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小汪强的童年却是和中药西药、针灸理疗打交道。自两岁多时,他的四肢和正常人明显不一样,显得软弱无力,爸爸妈妈感觉不对劲儿,便带着他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求医,十几年来,花光了所有积蓄,仍未能查出病情。
“干脆送到儿童福利院算了,这样你们也省心了。”亲戚朋友们不止一次地劝王小敏,可每一次都遭到她的断然拒绝。“儿子就是我生命的全部,儿子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王小敏含着眼泪说。
由于治病,本不宽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无奈之下,汪强的爸爸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维持一家人的开支,而妈妈则呆在家里一边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一边找点零活补贴家用。
看着爸爸妈妈为了自己那么的拼命挣钱,从小就格外懂事的汪强心里非常难受。于是他便开始慢慢地学习走路,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如此循环,不知跌倒了多少回,摔伤了多少次,他终于做到可以独立地走路了!虽然走得很慢,短短百米的路程,可能要走上十分钟。
到了上学的年纪,小汪强需要克服的困难也变得更多了。别的孩子提笔学习写字的时候,他的手却怎么也使不上劲,只能靠胳膊发力去带动双手摆动,却仍然无济于事。他只能开始更高难度的“学习”,学习用嘴咬着笔写字、做题。一点、一横、一撇、一捺……每一个笔画,他不知反复要练习多少次。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再一次做到了!他学会了用嘴咬着笔写字,虽然不够美观,但却一笔一划、认认真真。
在小学期间,他深知自己求学不易,因此更加发奋努力,严于律己,门门功课成绩都很优秀,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小学毕业后,他又升入蛟停湖中学。 离家的路更远了,课程也变多了,因为汪强需要人接送、送饭。他的妈妈选择了租房陪读。汪强的手使不上劲,吃饭需要一勺一勺地喂;脖子比正常人的要细;虽然学会了行走,但他的腿力不足,无法上下楼梯;脚部严重变形,脚面慢慢当成了脚底使,哪怕是炎热的夏天也要穿着棉鞋。就是在这样的重重困难下,小汪强和爸爸妈妈坚持了一年又一年。 随着年纪的增长,汪强迎来了自己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中招考试。由于身体的原因,体育加试这一扇大门无法向他敞开,理化实验更是没有办法进行操作;在考场上,用嘴咬着笔写字的速度大大制约着他答题的效率和正确率,但最终,汪强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超人的意志,以462分的纯文化分考入了新蔡一高。
怒放的生命
去年暑期开学,由于疫情,学校不得不提前组织教师上起了网课。班主任老师隔着屏幕,看到汪强上课时的互动、课下的提问、作业的完成情况,都让他觉得汪强似乎和其他学生没有什么不一样,这也让他感到很欣慰。但在班主任老师看到的是乐观积极、努力进取背后,是汪强付出的无数辛酸与汗水。
开学见到汪强本人后,班主任老师被彻底震撼了。一个看起来那样瘦弱的男孩子,连拿书、翻书这样简单的动作,他都要用两只手夹着,非常吃力地去完成,用嘴咬着笔去翻书、写字。每当看到这些画面,汪强的班主任总会觉得心疼又动容。 分科考试之后,汪强选择了理科,分到了贾金柱老师所带的高一(26)班,作为班主任,他发动了全班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上帮助他,其中热心善良的李豪和王帅帅同学主动请缨特意申请要和汪强做同桌,当起了他的“双手”“双脚”;帮他拿东西,帮他翻书,搀扶他上厕所…… 虽然行动不便,但汪强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人又热情善良,同学们都喜欢去问他问题,吐字不清晰也丝毫挡不住他给同学们讲题的劲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在汪强的影响下,班里的学习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班风。

高中的学习生活紧张而枯燥,课程的安排充实而紧凑,学习的压力慢慢大了起来。虽然汪强在生活和学习上,有很多不便之处,但是他却从来不讲例外,不给自己找理由去懈怠。拿语文这个科目举例子,答题时要写的字数多,但他却坚持不空一个题目,800字的作文也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写完;其他的科目成绩也都不错,尤其是化学这一学科更是考了好几次班级单科第一,几次联考也都过了一本线。
在近一年来的课程中,汪强没有迟到过一次,没有缺过一节课,没有少交过一次作业。课堂上的他,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甚至还有很多奇思妙想。课余时间,虽然行动不便,但在两位同桌的帮助下,他经常去办公室问老师问题。 在一次和班主任贾老师的谈话中,汪强透露出自己想往科研方向发展,眼睛里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冀。贾老师经常鼓励他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他这个病总会有能治好的时候,行动上的不便也可以通过其他的辅助工具来解决。贾老师还跟他提到了霍金,提到了张海迪、史铁生,贾老师也相信,他现在所吃的苦,以后会化成一份珍贵的礼物,像一盏探照灯照亮他未来的人生路。 “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汪强喜欢听《怒放的生命》,而这首歌又何尝不是这位坚强少年最真实的写照。
为母则刚
汪强能走到今天,始终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他的母亲王小敏。说到母亲,汪强的眼里泛出温情的光。
汪强是家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为了养活家里四个孩子,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几天。指望父亲一人紧挣供不上慢花,母亲王小敏不得不到处打零工补贴家用。汪强上小学、初中在本乡本土离家近,王小敏还能边照顾汪强和下边三个弟弟妹妹,边逢集在街上卖服装,背集到村里编织厂给人打零工。 去年暑假开学汪强考上县一高后,为了照顾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他,妈妈王小敏不得不把老三老四两个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自己带着汪强和老二进城。 在新蔡县一高,为了汪强能得到更好的学习和饮食起居照顾,学校特批他们母子可以校外居住。为此,王小敏在一高家属院以每月二百元的价格租了一个两居室的小平房,一日三餐变着花样给汪强改善生活,增加营养,并天天准时把饭盒送到教室。 在县城里,由于汪强生活不能自理,一日三餐送饭必须得准时,王小敏只有上午下午各两小时的自由时间,只能到处打零工。卖奶粉、跑美团、送大件快递……为了多挣钱,王小敏专拣别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送货上楼的大件快递别人都嫌累不愿接,她二话不说接过就干,几十斤的快递她要扛到五楼六楼上,累了中间歇一歇,手上破皮流血、腿上青一块红一块是常事,为的就是多挣那十几二十几块钱,能给孩子改善一下生活。不了解情况的人说她,一副女人的身板却有男人一样的双手和肩膀,她听后也只是淡然的一笑。 每天再苦再累,她把情绪都埋藏在心底,一见到孩子,马上笑脸相迎,把生活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到孩子面前。多少次,她给汪强送饭回来,自己草草地啃几口方便面了事,一为省钱,二为节约时间。 面对生活的重压,这位坚强的母亲也有喘不过气的时候,也产生过放弃的想法,但夜里冰凉的风吹醒了她,看着汪强和老二熟睡的样子,王小敏猛然意识到:生活还得继续,明天太阳照常会升起,汪强离不开自己,而自己也放不下孩子们。 “上帝给我关闭一扇门,我就要自己凿开一扇窗。”汪强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励志精神在新蔡县广为传颂。
6月12日,由驻马店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驻马店市教育局、共青团驻马店市委、天中晚报社共同承办的第十五届“天中好少年”评选活动开展,在经过层层推荐选拔和市领导小组的认真评审后,汪强荣获驻马店市第十五届“天中好少年”荣誉,成为新蔡县唯一获此殊荣的学生。
文:转载:河南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