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忠玲
图/网络(鸣谢)
位于福清阳下街道阳下村的余氏古厝,是个民居群。历经多代营造,并籍门户或天井连成一体。
清光绪三年(1877),建盖余氏祖居主座六扇两附廊一落,前后双坡顶硬山屋面,穿斗式木构架,有门房、天井、正厅、后天井等。正厅两侧各有四间房且屋顶较高,曾设阁楼。主座有40间,现称祖厅。
于1938年在主座后筑屋,以祖厅房屋的后墙为后座的前墙,连成一体。二层土木结构,共有大小房屋48间,前后各有一个天井。

紧挨着余氏祖厅的余长钺故居,定为福清市文物保护单位。于1917年先建二进六扇新屋,1921年再建一进六扇新屋。故居一进双开大门为门楼,门楼设菱角轩,梁上施浅浮雕,进门楼后为前天井,东西两侧为厢房,面阔两间,进深三柱,穿斗式双坡顶屋面,正面设双开花格门,廊前设轩。前天井上三阶条石台阶为一进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主座前为前廊,廊上设凌角轩,金柱间设枋,檩下饰一斗三升及替木,明间设屏门柱,中间设屏门隔断将明间分为前后厅。穿过一进主座后为中天井,三合土地面,东西两侧为二进前厢房,面阔一间,进深三柱,正面设双开花格门。中天井上三级条石台阶为二进主座,面阔五间,进深七柱,明间设屏门柱,中间设屏门,隔断将明间分为前后厅。穿过二进主座后为后天井,三合土地面,两侧为后箱房,面阔一间。
一进主座至后厅的西侧建造洋式附廊厝,二层楼房,20间,前附廊和后附廊紧贴着主座墙体各有楼梯一个。房间门采用玻璃镶红木制造,结实耐用,别样大方。二进主座西侧,建一座小洋楼,洋楼制高点建有瞭望台,充分融合了中外建筑风格及民俗文化,功能设计布局合理。
余氏古居群孕育出8位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仁人志士,其中年仅19岁余长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就义。余金枝弟在解放战争时壮烈牺牲。亲人为国捐躯,是余氏古厝里的红色传奇,是余家的荣光。
余氏祖厅座北朝南,面向笔架山,祖上致力万代子孙以读书为本,以文化为修养,不断净化人性不良之处,提倡仁、信、礼、孝、智、义。余德崇是家族德字辈长子,是清代县拯;余孔源是家族孔字辈长子,是清代秀才;余长资是家族长字辈长子,是民国上海法院推事。公、子、孙三代都是文化文明人士。余家奉行祖上的自信、宽容、博爱、感恩。祖厅正中壹副对联,上联为:守身如执玉,下联为:积德胜遗金。横批:承宗继往。
余长钺故居是大座小座、附廊主座连成体的豪宅。1961年福清阳下人民公社成立,余长钺故居成为公社机关的办公场所,长达15年之久。机关集办公、用餐、住宿为一体,可见一斑,房间之多、面积之大。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主持修缮余氏古厝工作,从手续申报,跟踪落实,水电安装,村道运输,材料存放,垃圾清理,工人食宿等方面协调沟通,并如期完成了祖厅主座两附廊修缮,故居修缮的设计图纸申报、审批。此外,还牵头由福清党史办、福清阳下街道党工委联合编著的《余长钺烈士革命的一生》一书。族亲们为了表示对古厝修缮中慷慨解囊的企业家陈家钊表弟以及我的参与出力献策的感激之情,在位于祖厝前厅墙面分别立了功德碑,碑文:“我族余忠玲,巾帼风范,协调斡旋,栉风沐雨,功莫大焉”。族亲们的褒奖,我倍感亲切!
余氏古厝虽历尽沧桑,却总是给遍布天下余氏子孙向往的地方。古厝里的革命故事声声入耳,余家的家风代代传承。古厝的修缮不仅是文物保护的需要,更是教育激励着余氏子孙后代以实际行动赓续红色血脉。
厅堂书法:《一诺千金》
中国书法家郝新亮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