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记忆.薪火赓续’征文大赛”投稿)
父亲无悔
——关注甘肃省武山县百泉完小主创人侯世荣先生
侯 廉
父亲生于1909年,享年88岁。幼年读私塾,1931年毕业于甘肃学院(兰州大学前身)。毕业后执教于青海省西宁一中。1933年受乡贤康守彝之约,辞职回乡,与多名爱国知识分子议定修建百泉小学。父亲被推举为筹委会主任。
1933年建校开始,父亲先出了些木料,但还不够,就又买了刘姓人家的一座厅房拟拆后用其木料,但要拆房时,刘老太不让拆,父亲就又掏了30块大洋才办成…..学校于1934年基本建成。县府命名为“中华民国县立第六完全小学”。以后改为“百泉完小”,现为“百泉中学”。此后,父亲又为洛门小学和武山中学的修建捐款,并先后任教于这两所学校。1935年,他受甘肃省教育厅厅长李克明之托,出任武山县督学。后又任武山渭北(龙泉、百泉、榆盘等地区)区区长、和政区总干事长等职。被称为“热心教育的楷模”。1949年武山解放,按政策,他被划为“历史反革命”判刑15年,在新疆劳改。然而,父亲无悔!因为办学是他的理想和追求,人就这样,为了理想和追求,付出再多也甘心情愿!

我是父亲次女,以上所述是父亲逝世十多年之后才知晓的。我从小对父亲的(阶级)感情除了淡漠就是恨,因为根本无法接受“反革命”这个概念!随着自己慢慢变老,才读懂了父亲——父亲,真的是,热心教育的楷模!他,为了教育,使原本殷实的家境变得比较艰难,以至于自家西房的修建一直没有完工;在那种情况下,叫我大姐和大哥坚持读完了陇西师范,教育其他儿女一定要好好学习……他,把对教育的挚爱、希望,还寄托在儿女的名和字上:大姐取名“度”,正是他建校筹款最艰难期,寓意要“度”过难关;大哥二哥是双胞胎,生于1934年,学校基本建成,取名“庠、序(即学校)”来纪念……我们的名和字,连起来就是:度过难关建校;将来都要“奉公廉洁、光明磊落、促进社会和谐……”。为孙辈取名,也表达了他爱民、为民的初心和胸怀。如:育民、惠民、泽民、孝民、亲民、永民……
我和父亲见最后一面,是在老家,我还没退休。永远忘不了,他期盼我“多待些时间”的眼神,而我执意要“快点回兰州”,其理由是“工作忙”。他只说“忙了好,忙了好”。也永远忘不了,我走的时候,他拄着拐棍送我很远,很远,我不敢看他惜别的泪眼……父亲是学富五车之人,我,永远失去了受他教诲的机会……

父亲对教育的酷爱精神,早已渗透我们的骨血。现在,他的晚辈从事教育事业者,竟达30多人!父亲啊,您放心——我们一直在步您后尘,忠心耿耿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作者:侯廉 电话:13109415054 地址:兰州西固 东苑小区1101楼201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