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濮之战的信义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相互之间利益的依存与利用关系。而这种外交关系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陆续登上历史舞台。发生在此时的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就是这一关系反映在国与国之间的经典代表。
春秋时期,东周王朝衰微,各诸侯相续争霸称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城濮之战,就是春秋时代晋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一场关键之战,众多的诸侯国都卷入了这场两强之争当中,最终以晋国取胜而告终。晋文公因此而被周襄王用策书任命为诸侯首领,并赐给了尊贵的赏赐,赋予了“恭敬地服从周王的命令,安抚四方诸侯,监督惩治坏人”之赐令,晋国由此而达到了称霸中原之辉煌。可在城濮之战开战之前,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却将晋文公置于两难之处境,而最终还是被他纵横捭阖而化解,在历史上留下十分耀眼的一页。

晋献公22年,为避骊姬的谗害,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不得不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最后在秦国的强力支持下,才得以回国继位,时为晋文公,可年龄已是62岁了。重耳流亡途经九国,先后受到卫国、曹国、郑国三国国君的谩待或羞辱。但也受到了狄国、齐国、宋国、晋国、楚国、秦国六国国君的厚待。路过宋国时,宋襄公虽然刚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打败,在自身也受伤的情况下,仍然以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重耳,并赠之以马,有着患难见真情之恩。在楚国,楚成王以相当于诸侯的礼节招待重耳,以诸侯宾客的礼节相会,在宴会上当楚王一再问道“如果你能返回国即位,用什么来报答我”之问时,重耳说:“如果万不得已,与君王在平原大泽以兵车交战,请允许我退避君王三舍之地。”这果真被他言中。
晋文公回国后严政教民,君臣上下团结一心,将晋国治理得国力迅速得到恢复,朝着争霸的方向发展,与楚国入主中原开始发生冲突。晋文公即位第五年,楚国北上再度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围绕着战与不战,晋文公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如果救援宋国就必须攻打楚国,可楚国在他逃难时有恩于他,且有“退避三舍”之诺在先;如果放弃宋国不管,但宋国更是于他逃难中有患难之助,且帮助宋国攻打楚又是争霸中原之需。在大臣们的参议下,晋文公采取了以曹国与卫国为棋子之策,把“抓住曹伯,以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楚国急于援助曹卫两国,不得已就会解除对宋国的包围”,作为解决两难问题的钥匙,也顺带报了逃难之中,曹卫两国国君冒犯不恭之罪。

果如晋文公所料,当晋国实施这一决策后,楚王就打算领兵撤围回国。可楚国名将子玉大为不满,一定要率军与晋军一战。楚王在劝说“晋侯在外流亡十九年,对世间的困难险阻完全了解,能驾驭他的民众,这是上天对他的保佑,势力不可阻挡”无效之后,一怒之下,就留下少量兵力任其所为。城濮之战就这样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针对子玉的“请求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土地退还曹国,我也解除对宋国的包围”之通告,晋文公采取了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诱使曹卫两国宣布与楚国绝交,又有意囚禁楚军使者宛春,激起楚将得臣恼怒,攻击晋军。而已处于优势之位的晋文公,此时更是举起大义之旗,不顾众人一再劝谏,主动放弃有利阵势,后撤九十里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以兑现当初与楚王“退避三舍”之诺。在城濮,晋文公汇同宋公、齐将、秦将,指挥大军与楚军交战,大败楚军于城濮,楚将子玉惨败后不久就自杀了事。晋文公听到子玉自杀消息后,喜形于色地说:“今后没有人危害我了!”一代霸主就这样从城濮之战中脱颖而出。

城濮之战是在国与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大国相争称霸、小国裹挟求存的情况下发生的,战争的胜负与利益获取的实现,已涉及到外交的层面,如何做到把各种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解决好战争中的两难问题,成为更高的诉求,需用更大的智慧。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待城濮之城,也许它终结了远古时旧的落后战争胜负观,战争已经变成了一门复杂的斗争艺术了。
有意思的是,城濮之战后大赏有功之臣,晋文公竟将头功赏给了只是“劝说不要失信”的狐偃,而非用其谋“军事战争以打胜为上”的先轸。晋文公说:“先轸的计谋只是取胜于一时的良言,而狐偃说的是建立千秋万世的功业”。难怪晋文公在62岁后即位,却能够将一个内乱不止的晋国迅速带上称霸之位。城濮之战给人的鉴示也许正在这里,一个坚守“退避三舍”之大信,就这样闪耀在历史上空而传颂。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三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