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四十八
作者/康金印 主播/牧歌
三、《论语》可供借鉴的内容和形式
4、“为政”鉴古举要二则
(2)孔子倡导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安邦定国的民族政策
“兴灭国”是恢复被灭亡的国家。“继绝世”是接续它的祭统。“举逸民”是重用它的遗臣。(据《我读论语》334页)商纣王暴虐无道,哥哥微于数谏,他不听,为避被杀,微子逃跑了。叔叔箕子强谏,被罚为奴,他以装疯避杀,不再发言了。叔叔比干仍谏,被挖心而死。周武王起兵伐纣,灭纣后对其亲人、遗臣、遗民采取全部接收政策。周天子把大片疆域分成小块,既封给族人、功臣,也封给接收的商的遗臣、遗民,还封给尧舜禹的后裔,让他们建邦立国,当诸侯王。微子及其后代被封到宋,建了宋国。箕子被从狱中放出,带着家人到朝鲜建邦立国。商的后人被举为侯并建国,香火就接绪上了。这样,所有受封的人,都对周天子心存感恩,天下就安定了。这就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之始。美国科学院院士华人历史学家何炳棣曾盛赞中国古代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是举世无双的人道主义政策。

到了汉代,汉武帝继承了周天子的这一民族政策,他为已灭亡的六国努力找后继人,直系没有找近亲,近亲没有找远亲,他对秦始皇、楚幽王、魏安釐王、齐(mǐn)王、赵悼襄王、陈涉都是这么做的,还安排5至20户人家为他们守墓,确保祭祀香火不断。这样做的结果是,实现了民族共存、宗教共存、语言共存、文化共存,各民族的事由自己管,天子省心。当时称之为“五族共和”,即多民族共同和谐相处。这就是中国作为“大地域国家”所以成其大的原因,简言之就是“有容乃大,得人心者得天下”。
汉代以后,除南北朝五代边疆少数民族称帝,没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政策搞以外,唐宋元明清一直都坚持西周的做法。中国从不主动发动战争,去占领别国的土地。自己的外藩国出了事,需要出兵支援,也是完成任务就撤兵,国家仍交还人家自己管理。即使外藩来朝贡,也是回礼比来礼还多。因此,唐朝才出现杜甫诗中所写“万国衣冠拜冕旒”那样的极大和谐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直都在按老祖宗留下来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政治传统处理地区及民族问题,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如:在香港、澳门回归时,我国按“一国两制”原则,在承认“一国”前提下实施两地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得到了联合国的高度赞赏。在一个国家领土内允许实行不同制度的地区存在,这需要胆量,需要智慧,也需要决心。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这样做。我国在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聚居的省和县,也实行了自治制度,为确保搞好民族自治,国家还专门设立了民族自治管理机构。
李零针对“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三句话,曾说:“这段话才是中国最宝贵的政治遗产。”(《我读论语》371页)
台湾学者南怀瑾也曾高度评价老祖宗留下的这一民族政策,他说:“这个‘兴灭国,继绝世’的思想,至少在我看到的,世界上所有国家,除了我们中国,任何外国都没有的。所以我们不但不想侵略别人的土地,也不想占领人家的土地。”“‘兴灭国,继绝世’的观念,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文的侠义精神。……但是侠义道的‘义’字,在世界各种文字中,都没有同义的字,只有我们中国文化讲侠义、义气。……一旦我们的国家民族,恢复到祥和安定,注意礼仪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这种民族精神,是不会变的。”“现在美国既非王道,霸道也没有搞好,所以想走这个路也走不通,结果许多的国家,像切西瓜一样,被他切成了两半。……在这个对比之下,就看得出来,人类应该走什么路。而周朝走的是传统的正确的路。”身处台湾的南老先生的话,应该是没有政治偏见的、公正的、令人信服的。(《论语别裁》750、911页)他说得有深度。我们今后,更要借助创新继续执行好这条宝贵治国之策,处理好有关的民族问题。




